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旧俗与新风

旧俗与新风

  • 字数: 14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华龄出版社
  • 作者: 黄瑜
  • 出版日期: 2020-12-01
  • 商品条码: 978751691750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20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破除旧习俗,树立新风尚,科学丧葬,促进圆满人生。”该书从丧葬概念,习俗沿革、形式,文化内涵、功能,认识的层次和地域差异,价值认同和取向,以及现代社会丧葬存在的问题与可变革的需要等方面,全面阐释了丧葬的形成发展、丧葬在新时代该如何看待与如何改革,以及如何引导使其适应新时代。同时,本书从侧面阐述了如何安排亲人的后事,如何达到生死两安等问题,对如何做到“生死两安”作出了明确的解答。
目录
序言:破千年旧俗,树一代新风
第一章中国传统丧葬习俗的吸收借鉴
一、丧葬简史
(一)原始萌芽
(二)周代立制
(三)后世沿袭
(四)近代变革
二、丧葬礼俗
(一)丧葬流程
(二)丧葬礼仪
(三)丧葬禁忌
(四)丧葬方式
三、中国传统丧葬的伦理功能
(一)敬始慎终,礼义之文
(二)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第二章当代丧葬观念的认同困境
一、土葬与火葬
(一)根深蒂固的土葬观念
(二)迂回曲折的火葬历史
二、厚葬与薄葬
(一)厚葬观念
(二)节葬观念
三、私坟与公墓
(一)家族墓地
(二)公共墓园
第三章现代丧葬的生态建构
一、绿色丧葬:现代丧葬的自然生态
(一)生态丧葬的意义
(二)生态丧葬的理念
(三)生态丧葬的方式
二、和谐丧葬:现代丧葬的社会生态
(一)化解矛盾,力求平衡
(二)坚持共享,促进和谐
(三)和而不同,科学发展
三、人文丧葬:现代丧葬的文化生态
(一)改革丧葬习俗,传承优秀丧葬文化
(二)实施人文关怀,提高丧葬服务水平
第四章文明祭祀的价值取向
一、传统祭祀礼俗的参考借鉴
(一)祭祀缘起
(二)祭祀对象
(三)祭祀礼仪
(四)祭祀器物
(五)祭祀方式
(六)祭祀时间
(七)祭祀等级
二、当代祭祀文明的共存互补
(一)祭祀形式的多元融合
(二)低碳祭扫的有序发展
第五章以科学生死观培育现代丧葬意识
一、传统生死观的传承
(一)儒家生死智慧
(二)道家生死智慧
(三)佛教生死智慧
二、西方生死观的借鉴
(一)古希腊罗马哲学的生死觉察
(二)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的生死认知
(三)德国古典哲学的生死探索
(四)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生死直面
三、现代生死观的培育
(一)迷信陋习的积极破除
(二)死而不朽的精神建构
(三)移风易俗的责任担当
结语:生死两相安
一、敬畏生命
(一)生命的独特性
(二)生命的多维性
(三)生命的共通性和多元性
二、敬重死亡
(一)认知死亡
(二)学会生死
(三)担负责任
三、厚养礼葬
(一)厚养之道,天经地义
(二)礼葬之行,慎终追远
四、生死两安
(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二)乐天知命,生死两安
摘要
     丧葬,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丧葬礼俗并非人类诞生伊始就存在,而是经历了长期发展演变的过程,从上古最为简单的“葬之中野”,到逐渐繁冗复杂的丧葬程序、规则和礼仪,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不断进步。 (一)原始萌芽 《周易·系辞》中曾说:“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有学者认为,这种丧葬方式可能是受到了一种上古“弃尸”习俗的影响,此时还并没有出现棺椁、坟墓的丧葬现象。故《孟子·滕文公上》说:“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将死者弃之原野便草草了事。据考证,我国最晚在旧石器晚期便出现了丧葬礼俗,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遗址中,考古学家便发现了墓葬的遗存。而距今6000年左右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黄河流域仰韶文化遗址,便出现了2000多座公共墓葬,都距居住区不远,大多数是土坑葬,并且排列有序。葬式丰富,如既有个人葬,也有合葬,其他还有一次葬、二次葬、屈肢葬、割体葬、瓮棺葬等;葬法多元,如土葬、火葬、瓮棺葬、衣冠葬等;在丧葬习俗方面,则出现了割体、涂朱、归葬、人牲、人殉、葬猪等习俗;在葬具上则有瓮棺、石棺、木棺、树皮棺、船棺等。④这些丧葬形式、习俗对后世的墓葬礼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主要是由《周礼》来确立的,历代虽然有变化有损益,但基本内容和方式没有大的改动。《周礼》中包括一整套可操作的关于饮食、起居、祭祀、丧葬等方方面面的礼乐制度,并成为系统化的社会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周礼》所规定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名目繁多,有吉礼、嘉礼、凶礼、宾礼、军礼等。其中“凶礼”即是丧葬之事,“丧葬之礼节,皆整顿于周。由贵贱亲疏,而有种种差别。其中情之厚,世界所未见也。周公立制,节目详备,哭泣擗踊皆有法。”其中包括丧葬程序如“复”“沐浴”“饭含”“小敛”“大殓”之礼等;在丧葬礼制方面,则首次提出“三年丧”之说,父母君师之丧,上自天子,下至庶民,无贵贱上下之别,皆以三年为定例。根据远近亲疏的差别,规定了服丧制度,对于服丧日期、丧服、服丧期间的饮食起居皆有明确的规定。在葬式上,也有严格的等级之分,如在殡葬时间上规定天子“七日殡”“七月葬”;诸侯“五日殡…‘五月葬”;大夫、士“三日殡”“三月或逾月葬”等。这些丧葬程序和规定对后世的影响极大。 (三)后世沿袭 在周代立制之后的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之内,丧葬、祭祀等礼俗基本都是对周制的沿袭。秦汉时期的丧葬礼仪大体上继承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丧葬礼仪制度,并且更趋于系统化,大致包括葬前礼、殡葬礼以及葬后服丧礼三项主要程序。徐吉军认为,汉代时期的居丧制度出现了礼法并举的趋向,居丧制度仍作为强制性的道德规范予以推行,尤其到了东汉时期,居丧已经成为朝野上下的普遍风尚。另外,“三年丧”也开始逐渐推行,只是过程颇为曲折。 清代昭楗《啸亭杂录·三年丧》:“自汉文帝短丧后,历代帝王皆蹈其陋。”汉文帝遗诏中提倡短丧,其遗诏日:“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万物之自然者,奚可甚哀。当今之时,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且朕既不德,无以佐百姓;今崩,又使重服久临,以离寒暑之数,哀人之父子,伤长老之志,损其饮食,绝鬼神之祭祀,以重吾不德,谓天下何!朕获保宗庙,以眇眇之身托于天下君王之上,二十有余年矣。赖天之灵,社稷之福,方内安宁,靡有兵革。朕既不敏,常惧过行,以羞先帝之遗德,惟年之久长,惧于不终。今乃幸以天年,得复供养于高庙,其奚哀悲之有!……其令天下吏民:令到出临三日,皆释服;毋禁取妇嫁女祠祀饮酒食肉者。自当给丧事服临者,皆无践;经带无过三寸;毋布车及兵器;毋发民哭临宫殿;宫殿中当临者,皆以旦夕各十五举声,礼毕罢;非旦夕临时,禁毋得擅哭;已下,服大红十五日,小红十四者,纤七日,释服。”这一遗诏将三年之丧“以日易月”的方式,将丧期改成了36天,并垂为定制,为后世所效仿,务从简约。张亮采在其《中国风俗史》中指出:“自汉文短丧之诏下,而大臣不行三年丧,遂为成例。统计两汉臣僚为父母服三年丧者甚少。邓衍不服父丧,明帝闻之,虽薄其为人,然朝廷本无服丧定例,故亦不能以此罪之。其臣下丁忧,自愿行服者,则上书自陈。有听者,有不听者,亦有暂听而朝廷为之起复者。又因两汉丧服无定制,听人自为轻重,于是循名义者宁过无不及。”不过,在这一时期,宗族祭祀兴盛,出现了墓上种柏与作祠堂。汉人以宗庙之礼,移于陵墓,建墓祠,尚墓祭。丧葬仪式中的招魂、挽歌、行状、碑文、墓志铭,以及为坟葬相地吉凶的堪舆之术兴盛。P2-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