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企鹅科普(第1辑)(全12册)

企鹅科普(第1辑)(全12册)

  • 装帧: 盒函装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作者: (英)伊恩·斯图尔特,(英)吉姆·艾尔-哈利利,(英)艾琳·特雷西 等
  • 出版日期: 2021-03-01
  • 商品条码: 9787521724295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1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企鹅出版集团科普担当,英国科普读物。 本系列为企鹅出版旗下品牌“瓢虫”系列科普读物,类似鼎鼎有名的DK、Vintage、兰登书屋等,“瓢虫”是企鹅出版的科普担当。这套书继承了企鹅出版集团一直以来的高品质,无论是作为青少年科学启蒙,还是成年人现代科学入门,这套各领域专家撰写,配以精致插图的英国国民级科普读物,都不容错过。 精致口袋书。是知识点,更是兴趣点。 这也是一套精致的口袋书,每本书都只有四五毫米厚,可以轻易卷起来放入口袋随身携带。 每册书包含25个左右知识点,每个知识点大约500字,通本书阅读大概需要一个小时。文字叙述浅显易懂,而且内容全面。泡沫、章鱼、巫术、疼痛等好玩的科普门类,能激发好奇心。如果你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或者想寻找关于宇宙、生命、人类、动植物等背后的科学知识,那么这套书是你很好的入门读物。 一半是文字,一半是插画。 文字和图片对开设计,左字右图,一半是文字,一半是插画,共同围绕一个知识点,打开书本的读者首先都会被图片吸引住,丛书采用的绘画方式,不同于市面上绝大部分科普书的插图,它的绘画风格会让你想到《纽约客》的写实+漫画的插画风格,会想到油画+科学制图的风格。这是企鹅旗下“瓢虫品牌”40年来的惯例,用浓墨重彩的商业性绘画,来呈现想要传达的信息。 作者·有牛津剑桥背景,也是科学布道家。 他们都从剑桥、牛津、加州理工这些大学毕业,在各自领域有突出成就。他们也是“科学布道家”,他们走到室外,走进摄影棚,面向大众,介绍他们应该知道的科普常识。《进化论》的作者史蒂夫·琼斯是世界六大蜗牛种群遗传学专家之一,《板块构造学说》的作者伊恩·斯图尔特的多部高分纪录片作品几乎被全部翻译成中文,《宇宙大爆炸》作者是英国科学学会主席,《遗传学》作者亚当•卢瑟福担任电影如《湮灭》《异星觉醒》的科学顾问,他自己则是专门研究眼睛的,留下了《细胞》(豆瓣9.3分)《解剖之美》(豆瓣8.8分)之类的高水准纪录片。"
内容简介
《企鹅科普系列》(12册)是一套由各领域的领军科学家和杰出科普作家为青少年读者撰写的科普丛书。回答了过去、现在、未来,关于宇宙、生命、人类、自然环境、动植物等科学领域的问题。旨在为读者提供全面、清晰、专业、好理解的科学知识,激发创造力,用科学照亮前路。本套书12分册,依次为:宇宙大爆炸、引力、量子力学、进化论、意识、人工智能、遗传学、疼痛、板块构造学说、泡沫、巫术、章鱼。
作者简介
伊恩·斯图尔特(Iain Stewart),英国普利茅斯大学地质学教授,地球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主任。专注于地震、火山活动和海啸方面的研究,并向任何愿意倾听的人传播地球科学知识。作为一名科普学者,他为英国广播公司制作了一系列关于地球的纪录片,其中包括《地球:地球的力量》《地球:气候战争》《地球是如何造就我们的》《地球如何发展》《大陆崛起》《地球石油》等。
目录
《宇宙大爆炸》
《引力》
《板块构造学说》
《量子力学》
《进化论》
《遗传学》
《意识》
《疼痛》
《人工智能》
《巫术》
《泡沫》
《章鱼》
摘要
     创世之日 科学目前伟大的发现就是:宇宙曾经不存在。换句话说,在创世日以前,不存在“昨天”这个概念。宇宙是在某一瞬间诞生的。大约138.2亿年前,一个名为“大爆炸”的巨大火球爆出了这个宇宙中的所有的物质、能量、空间,甚至时间。火球不断膨胀,冷却的碎片最终形成了星系———种由恒星构成的宇宙中的群岛,我们的银河系是约2万亿个星系中的一个。简而言之,这就是宇宙大爆炸理论。 对那时候的人们来说,不管从什么角度看,宇宙是凭空出现的这样的想法实在是太疯狂了。大多数人听到这个理论后可能立即会问出下面这些问题:什么是宇宙大爆炸?是什么导致了宇宙大缘炸?大缘炸之前有什么?最后这个问题最让人尴尬、难以回答。当年的科学家们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这个问题让他们头疼,才不愿意接受大爆炸理论。能让科学家们接受该理论的只有一个东西:证据。其实,我们身边到处都是可以证明大爆炸发生过的证据。 宇宙大爆炸产生的热 宇宙大爆炸的火球就像核爆炸一样壮观。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核爆炸产生的热量最终会消散到周围空间中;而宇宙空间周围再无其他空间,根据定义,宇宙就是一切。所以由于大爆炸火球产生的热量没有别的地方可去,热量就被困在了宇宙自身之中,其结果就是,大爆炸的“余热”至今仍存在于我们周围。当然由于宇宙自身的膨胀,这种热量被大大地冷却了,现在它们不再以可见光的形式存在,而主要是以“微波”这种不可见的光存在。电视天线就能接收到微波,如果你用的是老式模拟电视,那么切换频道时出现在屏幕上的“雪花”中有1%就是大爆炸残余的这种微波造成的。 宇宙99.9%的光粒子(光子)来自大爆炸火球的余热,而来自恒星和星系的光仅占0.1%。如果人的眼睛能看到微波,整个宇宙看起来会是明亮的白色。 如此说来,人们其实是置身于一个被点亮的巨大灯泡里。尽管大爆炸的余热是宇宙最显著的特征,但我们花了很长时间才意识到我们生活在大爆炸宇宙中。 大爆炸——爱因斯坦的盲点 1915年以前,所有关于宇宙起源的观点都和神话故事一样没有事实依据。1915年以后,人们开始有条件就宇宙起源提出科学的解释。转折点就发生在1915年的11月,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公布了他的引力理论——广义相对论,令局面改观。 爱因斯坦的天才之处在于,他意识到像地球一样的大质量物体会扭曲其周围的时空,进而产生一个“隐形”的深谷。任何接近地球的物体,比如你和我,会朝着这个谷底坠落,直到地球表面托住我们,使我们不再继续坠落下去。为了解释我们为何会坠落,我们发明了一种“力”,管它叫引力,认为是它把我们“往下”拉。但实际上不存在这种力,我们只是落入了地球扭曲的时空而已。这过程真是我们凡人难以想象的情景!1916年,爱因斯坦将其理论应用于他所能想象的优选物体——宇宙,并创立了“宇宙学”,即讨论宇宙起源、演化及其归宿的科学。由于他坚信艾萨克·牛顿的观点,即宇宙没有起源,而且永远没有变化,所以爱因斯坦提出,宇宙中的真空会产生一种神秘的排斥力,抵消物体之间的引力,使宇宙保持“静态”。遗憾的是,他因此错过了自己的理论所能推导出的一条重要信息。 好在后来另有高人抓住了这一机会。 躁动的宇宙 为了简化其复杂理论,以便推导出关于宇宙的些许认识,爱因斯坦假设宇宙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是均匀的。然而,1917年,荷兰人威廉·德西特(Willem de Sitter)放弃了这一假设,提出宇宙的“密度”会随着时间而变化。由此,他得出结论:宇宙空间要么在缩小,要么在扩大。德西特理论专享的问题是他假设宇亩空间中不存在任何物质,因此没能得到广泛赞同。 1922年,苏联科学家亚力山卓·弗里德曼(Aleksandr Fried-mann)发现,即使宇宙空间中包含物质(它确实包含),仍然可以收缩或膨胀。1927年,比利时天文学家乔治·勒梅特(Georges Lemaitre)也独立得出了这一结论。今天,弗里德曼和勒梅特描绘的宇宙就是我们通常认为的大爆炸形成的宇宙。 爱因斯坦错了,宇宙不是静止不变的,我们生活在一个躁动的宇宙中。在不断膨胀的大爆炸宇宙中,每一个物体都在不断地远离其他物体。两物体相距越远,它们相互远离的速度就越快,两物体间的距离是其他物体间距离的两倍,则其相互远离的速度就是其他物体间相互远离的速度的两倍,如距离为三倍,则相互远离的速度为三倍,依此类推。 然而,当时的大爆炸宇宙还只是理论上的推演,尚需观测结果才能验证。 P2-8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