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昭通 磅礴之路

昭通 磅礴之路

  • 字数: 23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 作者: 沈洋
  • 出版日期: 2021-03-01
  • 商品条码: 9787521213355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576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4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在中国脱贫攻坚战的版图上,云南昭通是个不能忽略的地方。它的重要意义远超越于一般的脱贫致富概念。首先它是国家的西南边陲,其次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再者这个地方原本就是特别贫困的乌蒙山区。不写昭通的脱贫进程与过程,是历史的失缺,自然也是当代文学的缺失。现在有昭通本地作家沈洋将这一使命完成了,我认为是件值得赞赏和祝贺的事。    沈洋书写自己故乡的作品,娴熟每一个细节和人物的内心,在处理事件与历史进程中的叙述,同样具有“沈洋风格”——刨地的能力和登峰的韧劲。这对纪实作品甚为重要。书写《昭通:磅礴之路》必须具有这种精神。昭通是块“磅礴之地”,因此沈洋用“磅礴之笔”书写“磅礴之地”自然是难得之好。关键是,昭通的扶贫脱贫最根本的问题就是首先要解决“路”的问题,能让人民看到“磅礴之地”上有了“磅礴之路”,它本身就是一种希望和一种气派、一种幸福将至的“明天”。现在的昭通已经在这方面做得好了,沈洋的作品也做好了,所以假如读者想了解今天的“磅礴之地”,那么,我认为这篇《昭通:磅礴之路》就是你的好“向导”。    ——何建明  
内容简介
本书以视察过的昭通市为中国扶贫攻坚缩影,以多样性的艺术手法和风格,精深的思想,精湛的艺术,全景式的扫描,聚焦“易地扶贫搬迁”这一啃下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的“铁齿铜牙”,紧紧围绕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以昭通苹果、竹子、马铃薯、花椒、天麻、高原特色养殖六大产业配套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基层社会治理为重点,书写昭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反映脱贫攻坚主战场具有“样本意义”的昭通大地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与人间奇迹,表现脱贫攻坚斗争中涌现的新人物、新故事,生动展现人民群众的拼搏奋斗和幸福生活。
作者简介
沈洋,70后,云南昭通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在《中国作家》等报刊发表作品百余万字。作品曾被《小说选刊》《散文选刊》等刊选载。已出版文学作品12部。中篇小说《包裹》被改编为同名电影。长篇小说《万物生》被改编为同名电视剧。中篇小说《易地记》被改编为电影《安家》。获第十一届“茅台杯”《小说选刊》年度大奖、云南文化精品工程奖、云南文艺基金一等奖、云南省优秀作品奖等奖项。
目录
引言001
上篇凤凰涅槃
红旗漫卷乌蒙003
新丝路从这里延长042
教民务农的现代版本069
金沙江点亮万家灯火109
下篇浴火重生
搬不动山就搬人119
异乡安家路168
心安处是故乡203

摘要
     红旗漫卷乌蒙 谋定而后动,厚积而薄发。 战略者,从全局考虑谋划实现全局目标之规划也。 主席曾说过:“调动一切积极力量,为了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一个战略方针。” 可以说,脱贫攻坚,是压在云南、昭通主政者和干部群众身上优选的磐石,扶贫经,是昭通干部天天要念的“经”。换句话说,昭通要想在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必须要昭通的干部群众自己嚼碎,唯有真正打赢了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昭通才不会拖全国奔向小康的后腿。 共产党人必须讲求实事求是,来不得半点虚假。 2017年3月5日到昭通担任市委书记的杨亚林,在深入11个县市区走访调研后,立下了这样的誓言。 “做任何事都要不忘初心,想想我们脱贫攻坚的初衷是什么,就是要让老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 2017年4月10日,在昭通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第一次集中学习会上,杨亚林首次提出了“133”工作思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群众工作为主线这个根本,抓住精准、统筹、务实三个关键,努力实现思想、工作、情感三个认同。” 昭通作出了坚持“双统领”“双保障”“双推进”,探索实践“133”工作思路的战略布局。坚持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党的建设统领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双统领”,强化铁的纪律和硬的作风“双保障”,努力实现党的建设和脱贫攻坚“双推进”。立足昭通实际,创新实践“133”脱贫攻坚工作思路,紧扣“人的改变”,全力走实群众路线,不断增强群众对脱贫攻坚的获得感、满意度。 杨亚林说:“133”工作思路就像一棵“扶贫树”。他说,群众工作就是大树的主干,资金、项目、干部力量等方面是大树吸收的营养,精准、统筹、务实“三个关键”及思想认同、工作认同、情感认同“三个认同”则是大树的树枝,所有的工作得到老百姓的认同,这棵脱贫攻坚的大树才会真正成长起来、开花结果,最终实现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和脱贫成效精准的目标。 围绕“133”工作思路,昭通市委书记杨亚林,市委副书记、市长郭大进,市委副书记、市委宣传部部长朱家伟,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绍雄,市政协主席成联远等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下基层、走农家、搞调研。深人群众家中访谈,与群众面对面。田间地头办公,问题一线解决。针对昭通东西部扶贫协作、农业产业、职业教育、贫困地区劳动力输出、移民安置、城市建设、脱贫攻坚精准识别动态管理及重点工程实施等重要工作,逐项梳理,落地生根。 为了做到精准识别,围绕“133”工作思路,昭通全面开展“村村清、户户清”行动,走万家门、摸万户情,对于昭通的扶贫干部来说,绝对没有半点夸张。昭通坚持自下而上的精准和自上而下的统筹相结合,以县为主体、以行政村为基本单元、以农户为基本对象,整合5.15万名市、县、乡干部和1239支工作队力量下沉到村到户,对照村出列、户脱贫标准,逐村逐户开展全覆盖、地毯式、无遗漏排查分析,找准贫困户致贫原因和村出列短板,精准制定村级施工图、乡(镇)路线图和县级项目库。 在昭通,因为干部务实,作风过硬,住房保障、教育、卫生、就业、产业、生态、兜底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贫困村巩固提升、乡(镇)补短板和县级补短板等每一项工作都得到有效落实,覆盖了43.51万户183.86万贫困群众。 在接受采访时,昭通市委书记杨亚林这样说: “脱贫攻坚作为昭通优选的政治任务、优选的民生工程、优选的历史挑战,也是优选的发展机遇,我们不把扶贫当负担,誓把挑战当机遇,坚决嚼碎‘最硬的骨头’。经过1000多个日夜的攻坚冲刺,以每天脱贫1000多人的速度,奋力夺取了脱贫攻坚大决战决定性胜利,昭通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变成历史的记忆,数百万昭通各族人民梦寐以求的小康生活即将变成美好的现实。” 资料显示,截至2019年末,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2014年的185.07万人下降至15.99万人,贫困村由1235个减至104个,10个贫困县区摘帽9个,贫困发生率从34.8%下降至3.4%。2020年,全市15.99万未脱贫人口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104个未出列贫困村及镇雄县均达到出列和摘帽标准,昭通如期实现脱贫。 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