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冯健男文学批评选集
字数: 445000
装帧: 平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 冯健男
出版日期: 2021-03-01
商品条码: 9787520124331
版次: 1
开本: 16开
页数: 456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
¥168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冯健男先生是我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理论家,他的批评活动与共和国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说参与了新中国建立以来近50年的文学史进程,影响了当代文学批评史的面貌。本书选编冯健男先生在文学批评领域的一些研究成果汇集而成,共分为三编:第一编“废名研究专论”,第二遍“文学理论介入”,第三遍“现当代文学批评”,以展现其在文学批评研究领域中的贡献,同时对于当今文学批评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作者简介
冯健男(1922~1998),湖北黄梅人。中共党员。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同年参军南下。历任中南军大广西分校宣教干事,中南军区《战士报》《解放军文艺》编辑,张家口地区文联、河北省文联干部,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师、系主任,教授。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河北省文学学会会长。1947年开始发表作品。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有专著《作家的艺术》《创作要怎样才会好》,儿童文学集《东山少年》,编著《荷花淀派作品选》《冯文炳选集》,主编《晋察冀文艺史》《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史略》等。专著《作家论集》获河北省首届文艺振兴奖。
目录
第一编 废名研究专论
说废名的生平
谈废名的小说创作
废名——杰出的散文家
废名与胡适
废名谈诗和小说
废名与家乡的文学因缘
废名的师友(一)
废名的师友(二)
废名的论者(一)
废名的论者(二)
人静山空见一灯——废名诗探
自在声音颜色中——废名诗品
废名小说的诗与真
第二编 文学理论介入
何必求全
关于写“英雄”——驳“高”“大”“全”
关于“写中间人物”
排除阻力团结向前——评《“歌德”与“缺德”》
逼真与认真
创作的正路与歧途
慎勿“醉入花丛”——评李剑同志的小说创作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与诗艺
正确认识西方“异化”文学——《西方现代派文学简论》序
关于更新文艺批评和研究方法的问题
新时期文学十年的思考
俄国三大批评家
文学民族化、大众化漫谈
谈朱光潜先生的几篇书评
谈通俗文学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第三编 现当代文学批评
论《红旗谱》
重读《红旗谱》
赵树理创作的民族风格——从《下乡集》说起
农村是广阔的天地——谈贾大山的短篇创作
孙犁风格浅识
《荷花淀派作品选》序
周立波和他的家乡——纪念周立波同志
柳青剪影(二则)
散论铁凝的十年创作
晋察冀文艺略论
“五四”·丁玲·当代
丁玲剪影之一
鲁迅与剧运
不废江河万古流——小议对鲁迅的评价
心事浩茫连广宇——鲁迅自写诗
关于鲁迅和孙犁的师承关系——评《我观孙犁》
编后记
摘要
一废名生平和著作简述 废名,原名冯文炳,字蕴仲,湖北黄梅城关人,1901年11月9日(辛丑年九月二十九日)生。祖父原是篾匠,即制作竹器(包括家具)的手工业工人;父亲是读书人,以教书为业;两个叔父经营商业(开布店)。当时冯家是大家庭,渐渐置了一些田产,盖了一重新屋,是小康之家。废名兄弟三人,都是读书人,都是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毕业生,后来也都是小学教师。废名在兄弟中排行第二。他幼时在家乡私塾里就读,15岁离家到省城武昌上中学、上师范、当教师;1922年21岁时考人北京大学预科,两年后进入本科英文学系;1927年张作霖人北京,改北京大学为京师大学堂,他离开北大一年多,先是在一所中学教书,后来卜居于西山正黄旗的村舍里,到北大恢复开学时回校继续在英文学系读书,至1929年毕业,后来在北京大学国文系任讲师,教散文习作和现代文艺。这样直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北平沦陷,全面抗战开始,废名毅然脱离故都,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南归,于1937年冬回到故乡黄梅避难。起先住在县城里的家中,后因日本侵略军逼近,举家迁至乡间。1938年夏,县城沦陷。1939年秋,早已由县城迁至北乡山中的国民党政府办起了小学,乃至金家寨小学任教师,教国语和自然。1940年春开办初级中学,改任中学教师,教英语。抗日战争胜利后,北京大学自西南迁回北平,废名于1946年秋离故乡重新任教于北大中文系,任副教授、教授,讲授《论语》、《孟子》、陶渊明、外国文学名著选读等课程。1952年,由北大调至东北人民大学(即吉林大学)任教授,讲授鲁迅、杜甫、美学等课程。1967年9月,在“”的大动乱中病逝于长春。 废名在北大求学时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主要是写小说,也写新诗、散文,还曾结合创作翻译外国的作品和评论,发表于《努力周报》《语丝》《骆驼草》等刊物。其小说结集出版者有:《竹林的故事》(北京新潮社,1925年),《桃园》(上海开明书店,1928年),《枣》(开明书店,1931年),《桥》(开明书店,1932年),《莫须有先生传》(开明书店,1932年);《桥》之计划,本为上下两部,1932年出版者为上部,下部只写出数章,在《新月》《学文》《文学杂志》①上发表,抗日战争发生,没有写下去。抗日战争时期,除写了几篇短文外,没有进行文学创作。1947年《文学杂志》复刊,写小说《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在这个刊物上连载,所写的都是战时在黄梅乡间避难和教书的事,共发表了十七章,全书未写完。废名的新诗和散文,散见于报刊,作者自己没有集印过。其理论著作,30年代有《谈新诗》十二章,为在北大教现代文艺之讲义;40年代续写《谈新诗》四章;50和60年代有《跟青年谈鲁迅》(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年)、《鲁迅研究》、《杜甫研究》、《美学讲义》、《新民歌讲稿》等。 以上是关于废名的生平和著作的简略的叙述。笔者想这样先给读者一个轮廓,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抓住几个要点作进一步的介绍和说明,使读者对这位作家有进一步的理解和印象。 二关于作家的故乡 黄梅是湖北东端之一县,东邻安徽之宿松,南临长江,对面是江西之九江和庐山,北靠大别山。这里山清水秀,物产丰富,是鱼米之乡,人民勤劳朴实,富于革命精神。唐王仙芝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曾与朝廷的军队激战于此,王仙芝被杀害于此,黄梅多云山有王仙芝墓。黄梅又曾是太平天国革命军与清军作战的重要战场。在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运动和抗日战争中,黄梅的斗争也是很激烈的,在这里,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前赴后继,不断地进行着英勇的斗争,流传着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废名的堂弟冯文华就是有名的共产党员和群众领袖之一,1927年壮烈牺牲于敌人的屠刀之下,废名曾于1964年写《冯文华烈士传略》纪其事,其中说:“文华留给人的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共产党员背叛了自己出身的家庭的形象。”“文华以共产党员任国民党部常务委员。当时的群众无论有什么事情都说着:‘去找常委’。言下就是去找文华。他和群众的关系真是好。”又说:“文华是黄梅在大革命时代农民运动声势浩大之下突遭反革命毒手最早牺牲的烈士。”由此可见黄梅当时革命斗争情景和人民革命精神之一斑。但就废名的文学活动和文学创作来说,尽管他“原来是很热心政治的人”,这在他的某些作品里也有所表现,但“终于是逃避现实”,“最后躲起来写小说乃很像古代陶潜、李商隐写诗”。 那么家乡对于废名印象和影响最深的是什么呢?是它的秀美的自然环境和淳朴的风土人情。他自己曾这样说,他幼时在私塾里所受的教育“接近与我无好处,只有害处”,“只有‘自然’对于我是好的,家在城市,外家在距城二里的乡村,十岁以前,乃合于陶渊明的‘怀良辰以孤往’,而成就了二十年后的文学事业”。他在北平写了四句话题赠友人:“小桥城外走沙滩,至今犹当画桥看。最喜高底河过堰,一里半路岳家湾。”这就是他儿童时代的生活环境,“高底河”“岳家湾”都是实有的地名,岳家湾即外家,离在城里的自己的家不过二里路。P3-5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