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朱泽吉文集

朱泽吉文集

  • 字数: 26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作者: 朱泽吉
  • 出版日期: 2021-02-01
  • 商品条码: 978752017989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68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1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在校订《朱泽吉学术论文选集》讹误的基础上,收入了《<儒林外史>所秉持的公心——谈贯穿在长篇中的道德意识》全文(原书只有节要),增入《可敬的师范,可感的师恩》《<元明清诗选>校阅散记》两篇文章。全书共分为四辑,收录朱泽吉先生在文学和文献学研究领域方面的成果,对于当今学术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亦可呈现先生学术贡献。
作者简介
朱泽吉,山东省济南市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河北师范学院教授。在明清文学研究、古典文献学研究、民间文学研究、鲁迅研究等方面皆有建树。其成果汇编为《朱泽吉学术论文选集》。
目录
《朱泽吉学术论文选集》序 李汉秋
第一辑
李贽《童心说》及其在明清文学目前的意义
从杨志的形象谈《水浒》所反映的民族思想
《聊斋志异》的形象塑造
元剧宾白论
顾贞观柬吴兆骞本事述略——兼述清词成就
第二辑
冯梦龙与晚明文艺思潮
跋冯梦龙《寿宁待志》
冯梦龙事迹考
梦龙师友录
第三辑
吴敬梓的用世思想与《儒林外史》的主题
吴敬梓对清代文化专制政策的批判
《儒林外史》对清代鸿博考试的讽刺描写
吴敬梓与程廷祚
吴敬梓的交游和《儒林外史》的创作
《儒林外史》所秉持的公心——谈贯穿在长篇中的道德意识
第四辑
论清刻古籍善本
论谚语的思想和艺术
歌剧的文学语言
划分“民间文学”范围的原则
鲁迅的恕道
鲁迅小说的批判精神和理想光辉
可敬的师范,可感的师恩
《元明清诗选》校阅散记
永恒的沉默
摘要
     为反对外加的桎梏而强调人的本性,是过去东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普遍规律。李贽的《童心说》也不例外。尽管他对童心的内涵没有多做说明,而我们却可以从他对于戕害童心的封建教条的批判中,把握他的童心论的实质。文章说:“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人,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人,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只能是力图博取美名而掩饰自己的恶德,就更不会有什么童心。由此可见,童心的概念是作为·。闻见道理,,的对立面而提出的。自外而人的闻见道理主宰了人的意志,就会使人们逐渐走上思想僵化以至于欺世盗名的伪善道路。李贽并不是蒙昧主义者,相反倒是一个杰出的启蒙主义者。他所反对的道理闻见,并非泛指一般的知识和理论,而是特指在违反人们认识过程的情况下所接受的教建义理,特指宋元以来为专制统治服务的程朱道学。因此他强调说:“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被这种书本上的义理所控制以后,无论立言行事、从政属文,都将一无可取,甚至从中“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这就是因为“童心既障,而以从外人者闻见道理为之心”的缘故。 《童心说》指出了义理和童心的对立,进而着重揭露了封建理学家和卫道文学家欺人自欺的虚伪本质,认为他们都是在“以假人言假言,事假事,文假文”,“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李贽曾痛斥与他同时的那些封建士大夫都是“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焚书》卷二,《又与焦弱侯》)的两面派,是“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然”(《续焚书》卷二,《三教归儒说》)的伪君子。这是可以和本文的观点相互补充的。为了击中要害,《童心说》还把批判的锋芒进一步指向封建道学的理论支柱。李贽并不反对儒家经典,但认为它们的内容都是“有为而发”,绝非什么普遍真理和“万事之至论”。只是由于后代理学家的吹捧、歪曲和利用,以致使它们成了“道学之171实,假人之渊薮”。这样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圣经贤传和圣人偶象的绝对权威,对封建道统和文统进行了极为有力的抨击。文章的全部论述表明,童心论的核心思想就是斥伪扬真、以情反理,主张妇人们的思想和一切文学创作,从封建教条的统治下解放出来。 李贽的时代:是市民阶层迅速壮大的时代,这股新兴的社会力量,不仅在经济上有自己的要求,同时在思想领域里也提出了自己的新的观点。反映在文学创作上,则是要求抛弃道学腔,摘掉假面具,抒发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李贽虽是封建士大夫当中的一员,但是商品经济活跃的生活环境,从事航海贸易的家世,以及阳明心学特别是接近下层人民的泰州学派的深刻影响,使他成为一个能够代表市民阶层若干利益和主张的进步思想家。他从童心和义理的相互排斥来立论,这就使童心具有了并不抽象、并不神秘的社会意义。所谓童心,就是与封建伦理教条相对立、被礼教观念所扼杀的人民大众的正常情感和愿望。尽管它是以人的本性、本质的名义出现,似乎没有特定的阶级内容,实际上则集中表现了当时市民经济力量对个性自由、个性解放的热烈追求和向往。在冷酷、虚伪的封建礼教钳制下,强调这种人性,追求这种自由和解放,无疑是有历史进步意义的。这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出现的一种社会思潮。李贽在政治上提倡“因性以牖民”,要“顺其性而不拂其能”(《焚书》卷三,《论政篇》);在文学上强调作家“莫不有情,莫不有性”,不能“一律求之”(《焚书》卷三,《读律肤说》)。类似这些主张,都和《童心说》相表里,构成了他的完整的个性解放思想。童心的口号,首先代表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要求,同时也适应了作为当时社会主体的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农民和市民在经济地位和思想意识上虽有差别,但在反对封建思想统治上却是天然的同盟军。即使在封建知识分子当中、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也有极大一部分人在礼教迫害方面和广大人民有着共同的感受,有着渴望摧毁这种枷锁的共同心理。这就是李贽人性观的阶级内容和童心论的广泛社会基础。 P4-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