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乡村社会传播结构变迁与重构研究

乡村社会传播结构变迁与重构研究

  • 字数: 283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苏州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冯广圣,冯菊香
  • 出版日期: 2020-12-01
  • 商品条码: 978756723377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76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6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自2013年始,我们就开始思考“乡村社会传播结构变迁与重构”这个问题,这其实是对我们此前关于“乡村传播”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我们通过认真的论证和设计,非常幸运地通过了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立项评审,这更加鼓舞了我们对此领域进行深入探究的信心和决心。
从传播学的角度关注中国乡村问题,把传播纳入社会结构进行动态研究,考察社会结构在整个传播过程中的作用,总结和构建相应的传播结构,有利于传播模式的推广和应用。在把握传播“形式”规律的基础上,更好地把“内容”用非常有效的“形式”向乡村输入,使传播力量促进乡村社会的发展,最终达到整合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这是我们的研究预设。
实际研究的过程并非如我们预期设想得那么顺利,经过反复讨论和论证,我们决定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多种研究方法,对中国乡村传播中的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及新媒介传播进行考察和审思,重点解读中国乡村社会传播结构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讨论不同乡村传播类型的历史与变迁,着力探究乡村传播与中国乡村社会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对本研究涉及的关键概念,如“乡村社会”“社会结构”“传播结构”等进行界定,对传播具有的传递、仪式、交换、权力和管理五大功能做了简要分析后,以此作为整个研究的理论基石,借用舒尔茨的“社会世界”分类模型,将中国乡村社会传播结构的历史变迁分为“前人世界”“周遭世界”“共同世界”“后人世界”四个阶段,使社会结构与传播结构的关系建构具备理论依据,有助于我们说明社会结构与传播结构存在互嵌与协同的基本关系。
作者简介
冯广圣,男,教授,博士(后),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媒介经营管理、传播与社会发展、新闻传播史等教研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或参与其他科研项目10余项,已出版学术专著1部,在《国际新闻界》《广西社会科学》《新闻界》等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主要社会兼职为广西高校新闻传播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现状述评,选题的价值和意义
1.2 研究内容、基本观点
1.3 创新之处、研究价值与意义
1.4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
1.5 研究重点、难点与不足

2 关键概念的界定
2.1 乡村与乡村社会
2.2 传播与社会传播
2.3 社会结构与传播结构
2.4 社会行动与社会传播网络
2.5 关于本研究的两点说明

3 中国乡村社会传播结构的历史变迁
3.1 1840年以前古代的“前人世界”
3.2 1840-1949年近代的“周遭世界”
3.3 1949-1994年现代的“共同世界”
3.4 1994年至21世纪初的当代“后人世界”

4 中国乡村人际传播结构的现状与发展
4.1 人际传播概念内涵的演变
4.2 乡村人际传播的意义
4.3 乡村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
4.4 乡村人际传播的原则
4.5 个案:乡村社会的闲话传播解析
4.6 乡村社会人际传播结构变迁的审思

5 中国乡村组织传播结构的现状与发展
5.1 乡村组织传播结构要素分析
5.2 乡村组织传播中的受传者
5.3 乡村组织传播结构的变迁
5.4 个案:乡村社会组织传播模式构建例析
5.5 乡村社会组织传播的新发展

6 中国乡村大众传播结构的现状与发展
6.1 乡村大众传播中的传者
6.2 乡村大众传播中的受众
6.3 东、中、西部乡村受众媒介利用情况比较
6.4 个案:东部农村受众媒介接触与使用调查解析
6.5 农民对大众传播媒介的使用趋势
……

7 中国乡村新媒体传播结构的现状与发展
8 中国乡村社会传播结构网络的变迁与重构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