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成长是孩子自己的旅程

成长是孩子自己的旅程

  • 字数: 171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 作者: 王芫
  • 出版日期: 2021-03-01
  • 商品条码: 9787572601057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56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 从真实案例出发,深入观察孩子的行为动机——总结规律,回归家庭本身,得到属于每个家庭自己的教养指南。 ★ 孩子的成长阶段漫长且多变——本书以更为宽广的视角,探讨了孩子成长过程中各种表现的深层原因,帮助家长持续破解养育难题,突破孩子的一个又一个成长瓶颈。 ★ 当中式教育观遭遇美国文化——知名作家王芫,拆解自身育儿经验,带来第一手的教养笔记。 ★ 拒绝千篇一律的教养方法论,不要盲目跟从各类家教方法——没有大道理,从亲子日常生活的相处细节中,找到陪伴孩子成长的密匙!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以子女教育和培养为中心议题的随笔集。作为一个受过良好教育,且在自己珍视的事业上颇为成功的母亲,作者表现出的对子女教育和培养的重视,似为天经地义。但是,作者又以自己的实践证实,性别差异、家庭环境、文化背景、孩子天资、教育方式方法等等,均可能影响孩子的成长和父母的预期。在与孩子的沟通中,作者感悟到:互动,尊重,和孩子一起成长,或许才是优选的教育方式。
作者简介
王芫,小说家、专栏作家。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200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06年移民加拿大,现居美国南加州。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路线图》《口红》,长篇小说《什么都有代价》《幸存者》《你选择的生活》《似非而是的生活》,散文集《你自己的真理》,译有《谁在敲我的门:马丁·斯科塞斯的电影》和《岩石堡风景》(加拿大作家艾丽丝·门罗作品)。目前在《财新周刊》撰写教育主题的专栏文章。
目录
A
用你自己的语言
看一场PG级的电影
食物链与台阶
“烧肥鸭”来了
走自己的路,让大数据说去吧
多情总被无情恼
当领导真难
义工手记
和哈利·波特一起上学
寻找阿拉斯加
少年版收藏游戏
剃还是不剃,这是一个问题
我们身边的伯德小姐
又钻了个套圈
生意初体验
“电大”二三事
股市试水记
B
那些年,我们为学才艺吵过的架
被拉黑的经历
人生独立须正名
“个人陈述”风波
供给与需求的喜剧
可汗学院的小小奇迹
苦闷的“公文”
陷阱
围观群众的作用
醉翁之意不在小号
自私的基因
“推己”与“推娃”
丹尼斯早餐
是时候得个3分了
C
你为什么不参加毕业舞会?
陪儿子应战ISEE
生活的善意与敌意
饿饿饿,曲项向天歌
中等偏上,何处安放
女儿的“美国梦”
性教育风波
冰球场边“八卦”忙
分班记
逃学日
今天怎样做“少数”
母语
意外一课
无知无畏的好处
我是种族主义者吗?
“谁给你的胆子!”
私立学校赶考记
转学,给人生多一个选择
D
教育不是模仿成功的甲方
隔靴搔痒的演讲
正道、歪道与术
对早教,我们在谈什么?
抓住语言学习的平衡点
别迷恋情商,它只是传说
韩寒见证教育从不合理走向更不合理
学习是一件卑微的事
教育的公平在哪儿
知行合一的真精英
成长是成长者自己的旅程
摘要
     用你自己的语言 暑假里,我开始追奈飞(Netflix)的自制剧《杀戮》。剧中有个细节:女主人公因忙于工作而与儿子产生了隔膜,于是她试着使用青少年常用语来拉近与儿子的情感距离。“你有没有找到你的BFF?”她问道。BFF是“best friend forever”(一辈子优选的朋友)的缩写。没想到儿子冷冷地回答:“现在没人这么说了,这个词听起来很弱智。” 看到这里,我赶紧抬起头,四下里找我女儿:“我有个事要问你。BFF这个词真的已经过时了吗?”她愣了一下,似乎在用力唤醒遥远的回忆,然后说:“确实,没人用了。” 我感慨:“我刚学会不到两年,竟然就已经过时了。”“两年已经够长了!”她说。的确,对14岁的人来说,两年就是七分之一呢。 我又问:“那你们现在流行什么?”她说:“太多了,等我有空时给你列个单子吧。” 我于是天真地开始了等待。一个星期过去了,我终于意识到所谓“等我有空的时候”是一种敷衍我的说法。这招不是我经常用的吗?想不到她竟然也学会了。这可真不公平,我那么多优点她为什么不学?我决定主动出击。有一天晚上,趁她高兴,我把纸和笔摆到她的面前,期待她兑现承诺,为我描画一张进入青少年神秘世界的路线图。 只见她冥思苦想,郑重其事地写下了一个词:BTW。我说:“这个我早就知道,意思是‘顺便提一下’(by the way)。” 她又长考了一番,写下了第二个词:OMG意思是‘我的天啊!’(oh my god)。我急了:“开什么玩笑,这也要你教我?” 她显得有些无可奈何:“没想到啊,你知识这么渊博。”我重申:“我想知道的是那些在你们青少年中间流行的,但是大人不知道的俚语、缩略语。” 她似乎真的犯难了:“我怎么知道哪些是你不知道的?”我启发道:“就是那些你当着我不愿意说的。” “WTF?”她说,表情不太肯定。这个我还真不知道。她立即轻松下来:“这是‘what the fuck’(这他妈什么)。”“好吧,算一个。”我勉强签收了。 她又失望又警惕地盯着我:“LMA0?”我坦承这个我不懂,她说就是“laugh my ass off”,大约相当于“笑屎了”。 “行了吧?”她问,好像犯罪嫌疑人在与警察博弈,看看究竟交代到哪一步才算过关。我忽然觉得自己有些跑题了。这件事分明只是由一个已被抛弃的缩略语引起的,出于我对语言文字无害的兴趣,不知怎么竟演变成我想学习“成人不宜”的语言,且对我女儿进行了有罪推定:认定她知道且不告诉我。 何必这么费劲呢?网络不是万能的吗?你不告诉我,我自己上网查。我开始变着花样用关键词进行搜索:ten slang(青少年俚语)、understand teen slang(理解青少年俚语)、what are tens talking about(青少年在说些什么)……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查找到数个翻译青少年但语的网站。这年头,还真是有需求就有供给。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青少年的世界如此黑暗,如此危险,根本看不到底线。从浏览网站的用户反馈,我发现很多家长都与我有同感:一开始只是出于好奇而进入这个网站,没想到越看越怀疑人生。 但是接下来,一些青少年的留言又让我忍俊不禁。相当多的孩子评论说:“这些内容十分可笑。LMAO。我们并不是这样讲话的。我要是想去喝酒就会直截了当地跟我的哥们儿说:‘走,喝酒去。’我从来没用过这些异想天开的疯子坐在书房里编出来的词汇。WTF!” 也许青少年的世界并不那么可怕,是成人把它妖魔化了?也许我要的并不是对俚语的理解掌握,而是满足我内心对于这个危机四伏的世界的想象? P2-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