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有所

有所"止"的文明——中国文化关键词"止"考论

  • 字数: 175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李立
  • 出版日期: 2021-01-01
  • 商品条码: 978730721789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04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5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对于中华文化与中国文学而言,“止”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关键词,但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止”的基本义是“停止”,并包含“止”与“不止”的辩证法:艮卦、“文明以止”、“道”等其实都是对“行—止”关系的反思。“止”的引申义为“优选准则”,代表一种典范性:诗之止乎礼义,乐之叹为观止,言之止于达意,都用“止”来呈示自身的至上原则。“止”的终极义是“坚守”,表明了一种关涉人性根柢的伦理学:“止于至善”是人的终极目标与优选认同,也是评价文学艺术作品的优选伦理标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成分,儒、道、释三家都以不同的方式和角度阐发“止”。在具体行为层面,儒家讲究“止䇓”“时行则行,时止则止”“可以行则行,可以止则止”;在理想标准层面,儒家追求“敬止”“安止”“止乎礼义”“止于至善”。道家基于生命的有限性剖析“止”与“不止”的关系,指出“知止不殆,知足不辱”,强调止于自然、止于本性。作为原始佛教核心要义的“四圣谛”实际上都围绕着“止”展开。总的来说,“止”关注的是人与天以及内与外之间的界限,讲求有节制、有限度,讲求止欲劝善、适可而止,并导向一个至高境界与终极目标。中华文化和中国文学都是在由止和行所共同构成的道德理想图景上展开的。“止”塑造了中国文化的性格,凝结了中国文化的要义,也道出了中国文化的精髓与命脉;而中国文化也需要“止”这一精神。在这个意义上,作为中国文化的元范畴,“止”可以而且应该经典化。
作者简介
李立,女,1986年生,湖北孝感人,文学博士,武汉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文化与文论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CSSCI来源期刊和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并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新华文摘》等转载。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文论范畴的经典化研究”(项目编号:15YJC751026)。副主编《中国文论经典导读》(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参与项目《青春同创,人文化成:中文类专业教学模式的深度转换》(排名第三)获重量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及武汉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目录
第一章原"止"001
第一节止:足趾——"止"的原始义与衍生力001
第二节止:停止——"止"的基本义与辩证法004
第三节止:优选准则——"止"的引申义与典范性013
第四节止:坚守、栖居、回归——"止"的终极义与伦理学017
第二章"六经"皆"止"——"六经"与"止"义的生成025
第一节"诗"可以"止"——诗有三训,其义皆"止"也025
第二节《书》与"止"——"安汝止"和"钦厥止"042
第三节"礼"与"止"——从"人而有止"到"止于至善"046
第四节"易"与"止"——"艮止"——成终成始,止生万物053
第五节"乐"与"止"——止而复始与叹为观止057
第六节《春秋》与"止":"获麟""麟耻"与"止笔"——史书撰写的起与止070
第三章先秦儒家与"止"074
第一节"需,止墾也"榷——"止"与儒的性格塑成074
第二节"不可则止"——"止"与孔子的行为判断及伦理选择078
第三节"可以止则止"——"止"与孟子的生命范式及价值认同083
第四节"中声之所止"——"止"与荀子的价值标准094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