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历史笔记通论

中国历史笔记通论

  • 字数: 521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
  • 作者: 姚继荣,耿方至
  • 出版日期: 2020-12-01
  • 商品条码: 978710515968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600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14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中国的历史笔记,丰富而又厚重,所及内容和范围十分广泛,对研究中国历史上的有关人事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补他书之阙,详他书之略,正他书之误"的作用。本书对汉魏至民国的历史笔记做了一次系统梳理,既关注它们的发展之因和演变之迹,又揭示它们的产生背景和史学意义;在《唐宋历史笔记论丛》、《元明历史笔记论丛》和《清代历史笔记论丛》基础上,本书的"通论"性质,有助于对中国历史笔记面貌的总体把握。
作者简介
姚继荣,字美桐,1960年9月生,四川剑阁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青海民族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地方史和中国史学史研究。近年作品计有:《起名的学问》(主编,哈尔滨出版社,2000)、《中国姓氏通史·爱新觉罗》(合著,东方出版社,2002)、《智慧灵光:发明与发现》(编著,台北创智文化有限公司,2006)、《拨云见日:历史大追问》(编著,台北创智文化有限公司,2006)、《清代方略研究》(专著,西苑出版社,2006)、《青海史史料学》(合著,西苑出版社,2007)、《中华上下五千年民族风情》(合编,西苑出版社,2009)、《中国历史大讲堂》(专著,西苑出版社,2011)、《中南海往事》(合编,西苑出版社,2012)、《清代历史笔记论丛》(专著,民族出版社,2014)。
目录
一 中国历史笔记述论1
1."笔记"释义1
2.笔记的类型4
3.历史笔记界说9
4.历史笔记的源与流12
5.历史笔记的价值与缺陷18
二 汉魏六朝历史笔记23
1.汉魏六朝思潮与史学23
2.汉魏六朝历史笔记分论35
(1)汉魏六朝历史笔记浅说36
(2)汉魏六朝志人记事的历史笔记37
(3)汉魏六朝的历史琐闻类笔记47
(4)汉魏六朝考据辨证的历史笔记48
3.汉魏六朝历史笔记的研究与利用52
三 隋唐五代历史笔记59
1.隋唐五代思潮与史学59
……
摘要
     中国是文献大国,文字史料十分丰富。在浩若烟海的文献中,历史笔记也蔚为壮观。从性质上说,它具有补他书之阙、详他书之略的作用,可以充实人们对中国历史的认识。 1.“笔记”释义 笔记滥觞于汉代,成型于六朝,发展于唐宋,大盛于明清,赓续于民国。“笔记”一词,始于六朝。顾名思义,早先是说执笔记述;后来,含义有所拓展,而又主要有三—— 一是说书文有“韵”“散”之分。南梁刘勰说:“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夫文以足言,理兼诗书;别目两名,自近代耳。颜延年以为笔之为体,言之为文也;经典则言而非笔,传记则笔而非言。请夺彼矛,还攻其椐矣。何者?易之文言,岂非言文?若笔不言文,不得云经典非笔矣……予以为发口为言,属笔日翰,常道日经,述经日传。”即有韵的散文叫“文”,与之相对的散文叫“笔”。他还说:“路粹杨修,颇怀笔记之工;丁仪邯郸,亦含论述之美”,“温太真之笔记,循理而清通”。路粹、杨修、丁仪、邯郸和温太真这些人,是魏晋之际的名士,刘勰于文中称赞他们擅长文辞和辩驳。很明显,他所提到的“笔记”,还没有视同于一种文体。 二是一种以随笔记录为主的书文。与刘勰同时代的王僧孺,于《太常敬子任府君传》云:“辞赋极其精深,笔记尤尽典实。”不难看出,王氏把“笔记”和“辞赋”对比,倒是有些考究文体的意味了。在《南齐书》中,也有“笔记贱伎,非杀活所待;开劝小说,非否判所寄”之说。在这里,有吐词为文之义,又不乏鄙夷之情。南北朝时兴骈偶文,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在文士们看来,辞藻华丽而又讲究字句和声律之文,谓之“文”;而随笔记录,或叙事,或记人,或表心,或纳物,不讲究音韵和排比,没有任何束缚、的文字表述,谓之“笔”。可见,“笔记”一词,原本的含义,不过是信笔记录而已。后来,一般即把用散文所写零碎琐屑的随笔、杂记之类,统统归之为“笔记”之属。 从这类随笔记录书文的记述内容来看,主要包括记见闻、辨名物、释古语、述史事和写情景。鲁迅说:“烧掉房子的事,据宋人笔记说,是开始于蒙古人的。”洪深说:“现在引明人笔记一则为例。”鲁、洪二氏于文中提到的“笔记”,说的正是这种随笔记录为主的书文。 三是用笔记录,主要是听课、听报告和读书所作的记录。这里的听课、听报告笔记,主要是近现代出现的记录形式;而读书笔记是一个久有的传统,即古往今来读书人对于阅读的一种记录形式。 另外,刘勰下述的一些话,对理解“笔记”也有所启示:“记之言志,进己志也”,“夫书记广大,衣被事体,笔札杂名,古今多品……并述理于心,著言于翰,虽艺文之末品,而政事之先务也”,“或事本相通,而文意各异,或全任质素,或杂用文绮,随事立体,贵乎精要;意少一字则义阙,句长一言则辞妨,并有司之实务,而浮藻之所忽也”。有学者综合刘氏的说法,认为大略有四层语义:(1)笔记是个人情志的表露和记录;(2)笔记包罗万象,虽属文之“末品”,可也有经国教化的功用;(3)笔记不拘形式,而又以精练为要;(4)笔记的语言文字并举,雅俗共赏。 应该说,笔记之文,早已有之,先秦之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诸子“语录”和“札记”性质之文,或可看作是它的源头。至于汉魏以来,刘向的《新序》《说苑》,干宝的《搜神记》和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之类,则是学界公认的最早一批有代表性的笔记。不过,直到北宋,宋祁的《宋景文笔记》,这才第一次公开亮明了“笔记”的名号。而实际上,笔记是随心所欲、随笔记录的文体,作者给书取名一般也很随意,所以,笔记的名号众多,像“丛谈”“丛说”“丛话”“丛录”“谈丛”“谈录”“杂俎”“杂识”“杂录”“杂忆”“杂记”“野记”“札记”“笔记”“笔谈”“琐言”“琐语”“闲话”“漫抄”“漫录”“随笔”“野闻”“述闻”“偶闻”“见闻录”和“闻见录”之类,不一而足。正因为这样,单单从书名上,也难真切了解书中的实际内容。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