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我的祖父张謇

我的祖父张謇

  • 字数: 17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南开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张绪武
  • 出版日期: 2021-01-01
  • 商品条码: 978731006058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00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常乐人。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我的祖父张謇》是张謇之孙张绪武所写,该书以50则记事为基础,几经修改整理而成。通读全书,可以全面系统地了解张謇这位中国近代化开拓者的壮美人生。张謇为国计民生办有用之事,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领略这种“春蚕精神”精神。
作者简介
张绪武,1928年生,江苏南通人,张謇之孙,张孝若次子,不错经济师,著有《张謇》《我的祖父张謇》《张謇与梅兰芳》《中国私营经济年鉴1996》等作品。
目录
农家子弟1
勤奋好学3
借籍风波6
初入社会9
随军赴朝13
尽力乡事16
大魁天下18
大德曰生24
力主变法28
师生情深31
东南互保34
变法平议36
滩涂开发38
东游日本46
保卫海权54
教育立国57
投身立宪66
拥护共和70
推进立法81
通商开放89
地方自治94
金石相助103
水利先行115
国际友情128
科学人才133
主权至上138
……
摘要
     农家子弟 清朝咸丰三年五月二十五日,即公元1853年7月1日,祖父张謇出生于江苏省海门常乐镇一个世代为农民的家庭。海门(现为海门市)位于黄海之滨,海岸线长达89.3千米,南临长江,与上海市隔江相望。 珍藏在通州市档案馆的《通州张氏宗谱》记载:祖父的远祖居住在江南常熟县。六百余年以前的元朝末年,一位姓张名建字惟贤的人,因躲避兵乱,从常熟土竹山渡江迁移到通州①的金沙场(镇),他是通州张氏家族的第一世祖。张氏三世祖堂兄弟十人,建家园于金西三姓街(张、季、王三大姓),为当年有名的“十张园”。张氏后裔不断繁衍,有迁往石港、刘桥等地的。祖父这一系第十一世祖之前由金西迁往石港,但何时、哪一代迁往石港的尚未考清。直到乾隆年问,祖父高祖元臣(十二世)、曾祖文奎(十三世)从石港迁入金沙东五里庙河南头总。嘉庆年间,因家境困难,高祖朝彦阖家迁到通州金沙后又迁居通州西亭镇。道光年问,曾祖彭年又奉高祖之命,为侍奉外高祖,阖家迁到海门常乐镇侨居。祖父五兄弟,张誉、张菩、张警、张謇、张警,祖父排行第四。 通州金西三姓街、金沙东五里庙(又名瞿家园)、海门常乐镇三地都有张氏家庙或宗祠,金西的宗祠是通州张氏总的宗祠,三世祖时修建,自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到泰昌元年(1620年)全部建成东三进宗祠、西四进家庙,两棵十米以上的白果树至今依然屹立在园内。1922年祖父在总宗祠旁建张氏小学,并以田养学,张氏子弟免缴学费。同年,三伯祖和祖父将金沙东五里庙当年高祖朝彦鬻于当地瞿姓家的地赎了回来,建立十二世祖元臣(字西园)和十三世祖文奎(字瞿园)的墓地,同时建成金沙五里庙宗祠,并为乡人子弟设立张氏私立小学校。墓祠正南三间供奉张氏十一世、十二世、十三世世祖,左右两侧厢房各两大问为小学教室。常乐镇的宗祠则是祖父为祭奉高祖朝彦和曾祖彭年的家庙,同时也另建了小学。1922年9月,金西三姓街张氏修族谱,其辈行字,前取《诗经》“昭兹来许,绳其祖武”八字,祖父又取《尚书》“慎乃俭德,惟怀永图”八字为续。 通州张氏家族,祖父一系世代为乡农。 高祖在世时,高祖母有一天到河边去淘米,邻居李老太看见高祖母淘箩里的米很少,就赶忙回家拿了约一斗米,倒在高祖母的淘箩里。高祖母过意不去,节约了两个月的米,照数还了李老太。还告诫曾祖,不要忘记李老太的恩惠。后来,李老太儿子过世了,曾祖每年必定拿一斗米送给李老太,一直到李老太去世。 因生活困难,高祖曾向一姓李的邻居借了一笔钱,不久,高祖就去世了。姓李的迫不及待地向曾祖索债,曾祖表示,父亲欠的债,由儿子来还是应该的,但可否宽以时日,但姓李的不仅大怒,而且出口伤人,态度十分蛮横。曾祖忍痛将家中可当的全当了,可卖的全卖了,凑钱将欠债还了。日后,曾祖家境有了很大的变化,邀宋蓬山先生在家中设馆教子女读书,姓李的托宋先生向曾祖说情,可否让他的儿子来附读。曾祖很坦然地说:“从前的事,已经过去,儿子附学,是现在的事,有何不可。” 有一年,祖父出痘,邻居范家儿子也出痘,曾祖体念范家穷苦万分,将家中一条棉被当了四百钱,为他家儿子请医生,买药治病,如同照应祖父一样照顾他家儿子。 以上一些事例说明:我家祖先虽非富贵人家,但重德,是厚道善良之人。 勤奋好学 曾祖彭年年幼时,除随高祖朝彦种田外,更喜欢识字看书,往往田里活还没干完,就走到私塾的窗外偷偷地听私塾先生讲课。高祖朝彦知道了,十分生气,责备曾祖:“家里穷,人口多,哪里来的吃;父亲在田里晒太阳,儿子倒在屋子里乘风凉,哪是道理?”而私塾丁先生却十分赞赏曾祖好学的精神,帮着曾祖向高祖说情。高祖终于被打动了,同意曾祖半天种田,半天读书,直到学完《诗经》,能作七言对时为止。至此,张家终于出了“半个读书人”。曾祖虽对读书学习十分热爱,但因家境条件所限,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因而将希望寄托在儿子们的身上。五个儿子中,祖父不仅勤于田间劳动,也十分喜爱读书,同时聪颖过人,曾祖非常高兴,对祖父的期望更殷切,督导更严格。未想到因此改变了我张氏家族的命运。 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