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艺术课 世界设计艺术风潮

艺术课 世界设计艺术风潮

  • 字数: 301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1-01
  • 商品条码: 978754398182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596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1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整个世界正因工业革命的到来而蓬勃发展,同时也略显动荡。也正是在这个历史时期,受到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的各类刺激,设计艺术也酝酿着新变化。艺术手工艺运动(Arts & Crafts Movement)、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装饰艺术运动(ART DECO),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人类设计艺术目前的现象级艺术潮流。这三大运动可以被视作现代设计的发端,他们是人类艺术设计历史上独特而又伟大的存在,正是这三大运动改变了当代世界的整体审美,堪称现代设计的鼻祖。艺术手工艺运动发源壮大于英国,之后波及欧美日本,而新艺术运动主要始于法国,然后在欧洲各国引起爆发,至于装饰艺术运动,它也发源于法国,但由于介于两次世界大战的缘故,所以他的高潮是发生在受战争影响最小的美国。本书将以艺术课的形式逐一详细全景展示这三大艺术运动潮流。
目录
上篇:艺术与手工艺运动
Class 01 为生活而生产: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的社会背景
Class 02 大地之美:俯瞰艺术与手工艺运动
Class 03 向两端延展: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的渊源与前路
Class 04 在拉斐尔之前: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的“兄弟”艺术
Class 05 中世纪的倒影: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的历史营养
Class 06 发轫之地: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在英国
Class 07 四大::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中的行会组织
Class 08 星空仰望着:艺术与手工艺运动英国大师
Class 09 拿来主义的熔炉: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在美国
Class 10 “枭雄”遍地: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美国大师
Class 11 改良生活:德国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
Class 12 涓涓细流:荷兰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
Class 13 隐喻和表达:艺术与手工艺运动浪潮影响下的中欧
Class 14 扮美生活:斯堪的纳维亚艺术与手工艺风潮
Class 15 手工艺庄园:俄罗斯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
Class 16 学与守:艺术与手工艺运动风潮对日本的影响
Class 17 从容有序:澳大利亚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启蒙
Class 18 观察与思考的载体: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的材料
Class 19 跨越世纪: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结语
中篇:新艺术运动
Class 20 承前启后:跨越世纪转折点的艺术潮流
Class 21 艺术镜像生活:新艺术运动的本质
Class 22 多元融合:新艺术运动的理念基础和灵感来源
Class 23 以艺术之名:新艺术运动的特征
Class 24 发源与领航:新艺术运动在法国
Class 25 曲线中的锋芒:新一书运动法国大使
Class 26 先锋派:比利时的新艺术运动
Class 27 青年风格:新艺术运动在德国
Class 28 欧洲中心的“分离派”:奥地利的新艺术运动
Class 29 自由的时代艺术者:新艺术运动奥地利大师
Class 30 贴画里淌出的支流:新艺术运动在捷克
Class 32 曲线之美:西班牙的新艺术运动
Class 33 自由的面条:意大利的新艺术运动
Class 34 现代主义前奏:新艺术运动在美国
Class 35 推陈出新:新艺术运动的材料
Class 36 走向现代,重返自然:新艺术运动结语
下篇:装饰艺术运动
Class 37 年轻的多面体:装饰艺术运动综述
Class 38 多元化的融合:装饰艺术运动的艺术来源
Class 39 引领者:装饰艺术运动在法国
Class 40 群星闪耀:装饰艺术运动法国大师
Class 41 艺术与工业的联姻:德国的装饰艺术运动
Class 42 设计同盟的聚合:奥地利的装饰艺术运动
Class 43 于纠结中前行:装饰艺术运动影响下的英国
Class 44 多姿多彩的梦幻国度:装饰艺术风潮下的意大利
Class 45 学派林市:装饰艺术运动之于荷兰
Class 46 突变的设计基因:同时期的斯堪的纳维亚
Class 47 同步与反哺:装饰艺术浪潮波及下的东亚
Class 48 另辟蹊径:伊拉克的装饰艺术洗礼
Class 49 原始的杂糅:装饰艺术运动在南非
Class 50 自我认知:拉丁美洲的装饰艺术风潮
Class 51 独立与融合:同时期的澳大利亚
Class 52 新大陆的高潮:装饰艺术运动在美国
Class 53 群雄迭起:装饰艺术运动美国大师
Class 54 被融汇的差异:装饰艺术运动的材料
Class 55 现代设计的起点:装饰艺术运动结语
摘要
     为生活而生产: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的社会背景 “这个小镇满眼是机器,高耸的烟囱无处不在,浓烟就像首尾相接的长蛇,盘旋无止,挥之不去,镇上有一条黑黑的运河,还有一条被污染成紫色的小溪,散发着刺鼻的恶臭;还有一大排房子,从早到晚,窗子被震得咔咔作响。而在它的旁边,蒸汽机的活塞一上一下地做着周而复始且单凋的起伏。”这是1854年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一1870)在他的小说《艰难时世》(Hard Times)中的深入描绘。而狄更斯小说中所描写的小镇的形象,就是那个年代英国很多小镇的缩影。作为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用这段文字所要表明的,正是人们对当时甚嚣尘上的机械工业文明给生活所带来的不良后果的不满与失望。文学家的眼光往往是敏锐的,文学家的情怀也常常是悲悯的。与文学家一样具有敏锐眼光和悲悯情怀的,还有那些艺术家和没计师。这里所描述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及其主角们,对于狄更斯所描述的问题,也表示着同样的忧虑与关心。他们以艺术设计作为手段,表达着与文学家相似的人文关怀,吲时表达着对生活之美的希冀。 疾驰100 年机械工业文明在英国的狂飙,可以由一系列事件来说明。这里举出如下几个关键点,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一左右的时间里,机械文明是如何在英国步步为营的:谷物播种机1733年在英国投入使用;1733年,约翰·凯伊(John Kay,1704一约1764)发明了片j于纺织制造的飞梭技术;英国科学家于1740年发明用坩埚法熔炼钢铁;1764年,詹姆士·哈格里夫斯(James。Hargreaves.1721—1778)发明“珍妮纺纱机”;1766年,詹姆士·瓦特(1amesWmt,1736—1819)改良了蒸汽机;1768年,理查德·阿克赖特(Richard Arkwright,1732一1792)发明水力纺纱机;提花织机于1799年出现;1811)年,鼓风高炉出现;蒸汽锤子于18,39年投入使用。 从1731年年到183q年,这个跨度前后大约一个世纪.历史学家早就说过.人类在这一间所取得的技步,比此前数千年所取得的技步之总和还要大在这个时间段内,英国凭借着机械技术的连续步,成了范围内新型生产方式的带头人.在这一历程中,重商主义在英国中高阶层民众以及政府决策部门中得到了普遍认同、这是理解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的一个重要的背景因素。但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由此所引发出来的社会问题。或许是因为现实地享受到了由于机械技术展而带来的实在利益,英国人对于由此而引发的社会问题似乎普遍地缺乏敏感和洞察,反倒是德国人卡尔·马克思(KarlMarx,1818—1883)看得更加透彻和明白。马克思正是在机械文明狂飙的年代来到英国的,并通过观察英国社会机械文明的多重面貌而获得其思想源泉。马克思最为有名的政治经济学著作《资本论》,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一部英国近代机械文明的发迹史,在这个历史过程中,积极性的成就和罪恶性的后果同时并存,两者之间不断地结合与冲撞,成了那个时代诸多思想主张的导火索和试金石。艺术观念自然也不例外。而且,艺术工作者由于具有其他人所难以企及的高度敏感性,所以他们对于这些问题的反应反而会更为强烈。 不同的解答 面对当时英国的诸多社会问题,身处不同专业领域和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往往会给出不同的解答方案:政治思想家们给出的点子是的革命,所谓“打破旧枷锁”;历史学家们给出的方子则是回溯历史,向历史借取智慧;而艺术设计者们给出的解决思路,也与历史有关,但却是试图借助历史的力量来改造当下,具体地说,就是通过艺术设计的手段,来复兴中世纪的某种生活方式和人文精神。虽然中世纪常常被后人视作“宗教力量统治之下的黑暗年代”,但真正黑暗的其实只是“某些”力量。而不是“全部”:首先,教会本身未必都是黑暗的,其中也不乏理性、开明的。其次,在教会之外的世俗民间,也并非一片黑暗。中世纪的教廷可以垄断人的信仰,但对于 ;人的世俗需要却无法接近置若罔闻,也无;法接近干预人的一切世俗生活。英国艺术!与手工艺思潮对于中世纪某些精神的回溯,对于“信仰”与“世俗”两个维度都有所涉及,但是这种信仰不再是像教会系统中那样的机械性地服从,而是对于世俗生活本身之意义和自然事物之真实性的信仰。艺术与手工艺所信仰的,乃是生活本身。在一定意义上.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也可被视作一种复古主义,但是这种复古是有其自身限度和特定取向的:它并非为了单纯的复古而回溯历史,而是为了弥补19世纪人们生活中的某种缺失,而向历史资源和古典遗产去借取力量。 P2-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