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三里湾

三里湾

  • 字数: 177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中国言实出版社
  • 作者: 赵树理
  • 出版日期: 2021-03-01
  • 商品条码: 978751713725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82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6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在共情和难懂之间,《三里湾》历经的是时代巨变,而不曾改变的是《三里湾》作为一部客观书的价值。所有能够客观书写时代生活的作品,都不仅仅属于时代,它属于千秋万代。《三里湾》是一部应该重读的经典。向着未来而书写的作品,不一定在自己的时代读者寥落,它接近可以像《三里湾》这样和时代共振,一度风靡文坛。
内容简介
《三里湾》是现代作家赵树理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三里湾是个模范村,但是从1951年合作社成立以来,围绕着扩社和开渠两个问题村里闹得天翻地覆。事情还得从村长范登高说起。范登高是老党员,早先对革命有过贡献,土地改革时分了好地,便对个人发家致富用上心,买了骡子又雇人到城里贩货。村里的群众对此有意见。党支书王金生和副村长张永清的批评,范登高都不接受。这次社委会决定开渠、扩社,范登高心中有自己的算盘:开渠要经过自家上滩几亩地,而且“糊涂涂”的水车也团结不住满喜和黄大年了,他们一一入社,自己为了面上不难看,也要入社的,但是又不能公开对抗开渠,于是转念一想,便决定利用“糊涂涂”来作挡箭牌。袁天成是个脚踩两只船的人,处处听从老婆“能不够”的指挥。女儿小俊嫁给王玉生后,“能不够”嫌弃女婿家人多,女儿不能当家,便挑唆女儿和玉生生气:要分出来单过,如果玉生不答应,便和玉生离婚……
目录
从旗杆院说起
一 放假
二 万宝全
三 奇怪的笔记
四 “这日子不能过了”
五 拆不拆
六 马家院
七 惹不起遇一阵风
八 治病竞赛
九 换将
十 不能只动一个人
十一 范登高的秘密
十二 船头起
十三 老五园
十四 黄沙沟口
十五 站得高、看得遍
十六 菊英的苦处
十七 三个场上
十八 有没有面
十九 出题目
二十 小组里的大组员
二十一 非他不行
二十二 汇报前后
二十三 还得参加支部会
二十四 奇遇
二十五 三张画
二十六 忌生人
二十七 决心
二十八 有翼革命
二十九 天成革命
三十 变糊涂为光荣
三十一 还是分开好
三十二 接线
三十三 回驴
三十四 国庆前夕
《三里湾》写作前后
摘要
     从旗杆院说起 三里湾的村东南角上,有前后相连的两院房子,叫“旗杆院”。 “旗杆”这东西现在已经不多了,有些地方的年轻人,恐怕就没有赶上看见过。这东西,说起来也很简单——用四个石墩子,每两个中间夹着一根高杆,竖在大门外的左右两边,名字虽说叫“旗杆”,实际上并不挂旗,不过在封建制度下壮一壮地主阶级的威风罢了。可是在那时候,这东西也不是哪家地主想竖就可以竖的,只有功名等级在“举人”以上的才可以竖。 三里湾的“举人”是刘家的祖先,至于离现在有多少年了,大家谁也记不得。有些人听汉奸刘老五说过,从刘家的家谱上查起来,从他本人往上数,“举人”比他长十一辈,可是这家谱,除了刘老五,刘家户下的人谁也没有见过,后来刘老五当了日军的维持会长,叫政府捉住枪毙了,别人也再无心去细查这事。六十多岁的王兴老汉说他听他爷爷说,从前旗杆院附近的半条街的房子都和旗杆院是一家的,门楣都很威风,不过现在除了旗杆院前院门上“文魁”二字的匾额和门前竖过旗杆的石墩子以外,再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证明当日刘家出过“举人”了。 旗杆院的房子是三里湾的头等房子。在抗日战争以前,和旗杆院差不多的好房子,本来还有几处,可惜在抗日战争中日军来“扫荡”的时候都烧了,只有旗杆院这两个院子,因为日军每次来了自己要住,所以在刘老五死后也没有被他们烧过。在一九四二年枪毙了刘老五,县政府让村子里把这两院房子没收归村;没收之后,大部分做了村里公用的房子——村公所、武委会、小学、农民夜校、书报阅览室、俱乐部、供销社都设在这两个院子里,只有后院的西房和西北小房楼上下分配给一家干属住。这一家,男女都在外边当干部,通年不回家,只有一个六十多岁的妈妈留在家里。这位老太太因为年纪大、住在后院,年轻人都叫她“后院奶奶”。 三里湾是个模范村——工作开辟得早、干部多,而且干部的能力大、经验多。县里接受了什么新的中心工作,常好先到三里湾来试验——除奸、减租减息、土改、互助,直到一九五一年试办农业生产合作社,都是先到这个村子里来试验的。每逢一种新的工作开始,各级干部都好到试验村取得经验,因此这个村子里常常住着些外来的干部。因为后院奶奶有闲房子,脾气又好,村干部常好把外来的干部介绍到她家里去住,好像她家里就是个外来干部招待所。 近几年来,旗杆院房子的用处有点调动:自从全国大解放以后,民兵集中的次数少了,武委会占的前院东房常常空着,一九五一年村里成立了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开会、算账都好借用这座房子,好像变成了合作社的办公室。可是在秋夏天收割的时候,民兵还要轮班集中一小部分来看护地里、场上的粮食;这时候也正是合作社忙着算分配账的时候,在房子问题上仍然有冲突;好在乡村里的小学、民校都是在收秋收夏时候放假的,民兵便临时到对过小学教室里去住。到一九五二年,到处搞扫盲运动,县里文教科急于完成扫盲工作,过左地规定收秋不放假,房子又成了问题,后来大家商量了个解决的办法是吃了晚饭上一会儿课,下了课教室还归民兵用。 放假 就在这年九月一号的晚上,刚刚吃过晚饭,支部书记王金生的妹妹王玉梅便到旗杆院西房的小学教室里来上课。她是个模范青年团员,在扫盲学习中也是积极分子。她来得最早,房子里没有一个人,黑咕隆咚连个灯也没有点。可是她每天都是第一个先到的,所以对这房子里边的情况很熟悉——她知道护秋的民兵把桌子集中在北墙根作床子用。她知道板凳都集中在西墙根把路留在靠门窗的一边。她知道煤油灯和洋火都放在民兵床头的窗台上。她凭着她的记性,也碰不了板凳也碰不了桌子,顺顺当当走到窗跟前,放下课本,擦着火点上灯,然后来疏散那些桌子板凳。她的力气大、动作快,搬起桌子来让桌子的腿朝上,搬到了放的地方轻轻一丢手就又跑了。她正跑来跑去搬得起劲,忽听得门外有人说:“这武把还练得不错!”她不用看也听得出说话的人是谁,便回答他说:“你不止不来帮一帮忙,还要摆着你那先生架子来说风凉话!” 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