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

  • 字数: 16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作者: (意)普里莫·莱维
  • 出版日期: 2017-04-01
  • 商品条码: 9787020122981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44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6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由牟中原翻译的《元素周期表(精)》是意大利作家普里莫·莱维风格强烈的文集,既有自传因素,又糅合了寓言、想象,甚至历史。作者通过阐释二十一种元素的特性,钩沉了自己在二战前后的成长、生活,对人类道德和物质世界的隐蔽关联进行了深邃动人的追问。
化学家和奥斯维辛幸存者这两个身份,在莱维身上如此强烈地共存着。对于莱维而言,化学是“一所政治的学校”,化学的物质世界向他呈现诸多微妙的伦理和道德隐喻,帮助他面对身为一个意大利犹太人在法西斯岁月中经历的诸般流离。
莱维用惰性气体“氩”来隐喻他成长的犹太社区和皮埃蒙特地区其他族裔之间的隔膜;用“汞”这种不稳定、易挥发的气体来指代当时服膺于希特勒的意大利知识分子;而用元素“锌”“惰性、必须要有杂质才能进行化学反应”的特性来有力讽刺了当时希特勒鼓吹的“犹太人是一种必须要去除的杂质”的荒谬言说。“铈”、“钒”、“金”的故事则隐约还原了作者在奥斯维辛担任“化学工程师”的经历的痛苦记忆;而莱维对生命的看法也在最后一章“碳”中揭露无遗,作家以超历史的视角还原了一枚碳原子在天地万物和人体之间的传递和循环。每个读者也被迫和莱维面临一样的思考:既然生命都是物质的偶然、随机重组,那生命必定是虚无的吗?
作者简介
普里莫·莱维(1919-1987),意大利化学家,也被誉为意大利重量作家。他是奥斯维辛幸存者,第174517号囚犯,也是二十世纪引人注目的公众喉舌,备受索尔·贝娄,菲利普·罗斯、卡尔维诺以及安伯托·艾柯等文学大师的推崇。 莱维1947年出版回忆奥斯维辛经历的处女作《这是不是个人》时,卡尔维诺为他撰写书评,直至该书于1958年推出修订版,莱维才终获文坛认可。从此,他的创作如源泉喷涌,涉及诗歌、小说、回忆录等各个领域。1963年出版的《终战》,描述他从集中营得救回到意大利的经过,这部作品被选入意大利语文教材,并于1997年被改编为电影《劫后余生》。 出版于1975年的《元素周期表》是莱维有名的作品之一,并在2016被BBC出于教育公众的目的,改编成两集广播剧。
目录
幸存者的声音——导读 王浩威
氩Argon
氢Hydrogen
锌Zinc
铁Iron
钾Potassium
镍Nickel
铅Lead
汞Mercury
磷Phosphorus
金Gold
铈Cerium
铬Chromium
硫Sulfur
钛Titanium
砷Arsenic
氮Nitrogen
锡Tin
铀Uranium
银Silver
钒Vanadium
碳Carbon
翻译莱维(译后记) 牟中原
摘要
     在我们呼吸的空气里有所谓惰性气体。它们有奇怪的希腊名字,博学的字源,意指“新”、“隐”、“怠惰”、“奇异”。它们真的是很迟钝,对现状极为满意。它们不参加任何化学反应,不和任何元素结合,因此几世纪都没被发现。直到一九六二年,一个努力的化学家,绞尽脑汁,成功地迫使“奇异”(氙气)和不错悍的氟结合。由于这功夫非常独特了不起,他因而得了诺贝尔奖。它们也称为贵族气体——这里有讨论的余地,不知是否所有贵族气体都为惰性,或所有惰性气体都高贵。最后,它们也叫稀有气体,即使其中之一的“氩”(怠惰),多到占空气的百分之一,是地球上的生命不可或缺的二氧化碳的二三十倍。 我所知道的祖先和这些气体有点像。我不是说他们身体怠惰,他们没有能耐如此。他们反而必须相当努力来赚钱养家,以前还有“不做没得吃”的道德信条。但他们的精神无疑属惰性,倾向玄想和巧辩。他们事迹虽然多,但都有静态的共同特点,一种不介入的态度,自动(或接受)被纳入生命长河的边缘支流。这些并非偶然。无论贵重、惰性或稀有,和意大利、欧洲其他犹太族比起来,他们的经历贫乏得多。他们似乎在一五〇〇年左右从西班牙经法国南部来到皮埃蒙特,这可以从他们以地名来命名的姓氏看得出来。例如Bedarida—B6darrides,Momigliano—Montmelian,Segre(这是流过西班牙东北部的一条支流名),Fba-Foix,Cavaglion-Cavaillon,Migliau-Millau;位于法国的蒙彼利埃和尼姆间隆河口的伦内镇(Lunel)翻译成希伯来文成了Jar6akh(意大利文中luna指月亮),由此衍生了皮埃蒙特犹太人的姓氏Jarach。 在都灵,虽遭到排斥或冷淡接纳,他们还是在南皮埃蒙特各处农村安顿下来,并引进造丝技术。即使最兴盛时,他们还是极少数。他们既非受欢迎,也不讨人厌;并没有受欺压的故事流传下来。但与其余民众之间,有一层无形墙把他们隔开;是那疑心、嘲弄、带敌意之墙。即使在一八四八年革命解放他们得以移居都市后也是如此。父亲说起在贝内瓦吉恩纳的童年时,在学校里,同伴会不带敌意地取笑他,拿衣角卷在拳头里成驴耳朵,唱道:“猪耳朵,驴耳朵,送给犹太佬多多。”耳朵没什么特别含义,手势则是亵渎地模仿虔诚犹太教徒在会堂应召上台念教律的彼此祈福动作——互相展示祈祷披肩折边,其流苏的数目、长度、形状都有神秘的宗教意义。但那些孩子早就遗忘了这些动作的来源。顺便提一下,对祈祷披肩的亵渎和反犹太主义一样古老,关在集中营的犹太人被没收披肩后,纳粹党卫军便拿来做内裤。 排斥总是相互的。犹太人对基督徒也竖起对立的高墙(gojim,fiarelim,指“异教徒”、“没行割礼的”),在平静的乡下小地方,重演《圣经》选民的史诗。这从根的错序,使我们的叔叔、阿姨们到今天都还自称“以色列子民”。 这里要赶快对读者声明,“叔叔”、“阿姨”这些称呼要从宽解释。我们的习俗管任何年长亲戚都叫叔、姨,即使关系很远。日子久了,几乎所有社区里的大人都有亲戚关系,所以叔叔很多。叔叔是那些抽烟草的长老,阿姨是掌管全家的皇后,他们聪明有智慧。而对很老很老的叔姨(我们从诺亚以后就都长寿),“巴伯”(barba,指“叔叔”)、“玛娜”(magna,指“阿姨”)这些字头就连到他们的名字上了。因为希伯来文和皮埃蒙特方言的一些发音巧合及一些奇妙字尾安排,造就了一些奇怪的名字,而这些妙语就同他们的故事,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于是有了巴伯伊托(伊利亚叔)、巴伯撒钦(以撒叔)、玛娜丽亚(玛利亚姨)、巴伯摩钦(摩西叔,据说他把两颗下门牙拔了以便咬烟斗)、巴伯姆林(山姆叔)、玛娜维盖亚(阿比盖亚姨)、玛娜弗林亚(柴伯亚姨,源自希伯来文’Fsippora,意指“小鸟”,一个漂亮名字)。雅各叔一定是几代以前的人。他去过英国,所以穿格子装,他弟弟巴伯帕钦(波拿帕特叔,这仍是一个常用的犹太名字,以纪念拿破仑解放犹太人)后来则从叔叔辈退了下来。上天不仁.赐了他一个无法忍受的妻子,他绝望到去受洗,成了传教士,到中国去传教,如此可离她远远的。 宾芭奶奶年轻时很美,脖子上围着一条鸵鸟羽毛的围巾,是个伯爵夫人。拿破仑赏给她家族伯爵名位,因他们会借他钱(mafiod)。 巴伯隆宁(阿隆叔)个子高,健朗,又有些怪主意。他离家到都灵,干过很多行业。他会和卡力南诺剧院签约当临时演员,并写信要家人来参加开演。内森叔和亚勒格娜姨来了,坐在包厢里。当幕布升起,亚勒格娜姨看到儿子打扮得像非利士人,她拼命大喊:“阿隆,你在搞什么?把剑放下!” 巴伯米林脑筋简单;在亚奇,人们把傻子当上帝的儿女,没人可以喊他笨蛋,他受到保护。但他们叫他“种火鸡的”。因为有个“拉山”(rashan,指异教徒)骗他说养火鸡像种桃树,种火鸡羽毛到土中,树上就长火鸡。也许是由于它那无礼、笨拙、暴躁的反面脾气,火鸡在这家族世界中有它特别被用以取笑的地位。譬如,巴西菲可叔养了只母火鸡,而且对它疼爱有加。而他家对街住着拉特先生,是位音乐家,火鸡老吵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