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科技传播学导论

科技传播学导论

  • 字数: 255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作者: 刘立
  • 出版日期: 2020-12-01
  • 商品条码: 978750468859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52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9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本书从中国新时代的科学价值观、科学传播学的方法论和本土科普实践三个维度,探析中国的科普发展。作者立足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精神论述的中国化历程,展开了新时代科普观的架构,表达了应关注“科学文化”的价值立场;引介了以利用认知科学、关注传播效果、关注社会环境为特征的科学传播学,作为全书方法论;进而从公众科学文化素质测评、科普政策议程的历史回顾、科学传播的案例、新旧媒体科学传播特征比较、科普设施发展等本土科学素质建设实践,将科普发展放入科学传播学的框架中考察。本书同时关照了“科学家参与”和“公众参与”两个方向,而将作者自身参与科普实践和科学传播研究的过程和思考,以附录形式收录于后,主客相互观察、相互对照,构成了一部观念与细节相结合的、有温度的科学传播学论著。
内容简介
本书探索中国特色的科学传播学(science of science communication)。提出科学传播学的整体分析框架;对科学(文化)素质、科普政策、科学家和科研机构从事科普、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科学传播、科技博物馆和科学中心、公众参与科学等专题进行专门研究。本书内容丰富,采取理论与案例相结合,具有颇多的创新之处,包括诸多的新观点、新结论,试图建立中国特色的科学传播学。本书适合学习科学教育和科学传播的大学生、研究生,从事科普的研究者、管理者和一线工作者等学习和参考。
目录
第一章新时代的科普观与科学精神
第一节新时代的科普观与国家科学文化素质
一、新时代科普观的核心要义
二、国家科学文化素质
三、建议研制《国家科学文化素质建设纲要(2021—2035年)》
第二节科学精神的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精神的论述
二、科学精神的内涵要与时俱进
三、科学共同体是科学精神的第一载体

第二章科学传播学:科学传播研究的新阶段
第一节科学传播研究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传播学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科学传播学
一、科学传播的心理学取向
二、科学政治化与传播研究
三、信任与价值在科学传播中的作用
四、设计科学传播学方案
第四节科学传播研究是否存在路线之“争”
第五节科学传播学与中国的相关性

第三章科学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及其测评
第一节公民科学素质的定义和内涵
一、什么是公民科学素质
二、确定公民科学素质内涵的原则
三、公民科学素质的要素结构
四、公民科学素质的功能结构:四个层次
第二节公民科学素质测评国际新进展及对中国的启示
一、公民科学素质测评的国际新进展
二、中国的公民科学素质测评
三、对新时代中国的启示
四、结语
第三节科学文化素质的内涵与测评

第四章科普政策研究
第一节中国科普政策及科普政策文化
一、科普政策的内涵
二、中国科普政策的类型
三、社会建构论与政策文化研究
四、中国科普政策文化的四种类型
五、结语
第二节中国科普政策的议程设置和制定过程案例研究
一、国外学者关于议程设置的多源流模型
二、《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议程设置和制定过程
三、《科普法》议程设置和制定过程
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议程设置和制定过程

第五章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研究
第一节国际上科学家、大学和科研机构从事科普工作的文献综述
一、英国皇家学会2006年对英国科学家的调查
二、对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调查
三、对英国科学家科普积极分子的调研
四、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调查
五、对参与马德里科学节活动的科学家的调研
第二节发达国家激励科学家从事科普的若干实践及经验
一、发达国家激励科学家从事科普的若干实践
二、启示及借鉴
第三节科技工作者从事科普工作状态调查报告
一、科技工作者从事科普工作的意愿和动因
二、影响科技工作者从事科普工作的主要阻碍因素

第六章公众参与科学研究
第一节公众参与科学模型反思及其面临的挑战
一、引言
二、科学传播:从公众理解科学到公众参与科学
三、公众参与科学:谁是公众,如何参与,何为共识?
四、公众参与科学的实证解决方案
五、非政治层面的公众参与科学
六、结论
第二节公众参与科技政策制定:一个STS的分析框架
一、“公众”角色的多样化
二、在“参与”中“理解科学”
三、科技政策的制定为公众参与科技提供了“相遇空间”
四、公众参与科技政策制定过程的阶梯—行动者模型
五、结论
第三节中国公众理解科学:从传统科普到公众参与科学的转型
一、引言
二、国家科普体系
三、缺失模型及其面临的挑战
四、变化中的世界
五、科学家的反应及其成本
六、迈向公众科学参与之路

第七章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科学传播:以环境传播为例
第一节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科学传播模式
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概念辨析
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科学传播模式象限论
第二节传统媒体科学传播
一、报纸:对《人民日报》PM2.5相关内容传播的实证研究
二、电视:对《新闻联播》PM2.5相关内容传播的实证研究
三、传统媒体PM2.5相关内容传播研究小结
第三节新媒体的科学传播
一、对新浪新闻PM2.5相关内容传播的计量分析和内容分析
二、对果壳网PM2.5相关内容传播的计量分析和内容分析
三、对新浪微博PM2.5相关内容传播的计量分析和内容分析
四、对微信PM2.5相关内容传播的计量分析和内容分析
五、对科学网博客关于PM2.5相关内容传播的实证研究
六、新媒体PM2.5相关内容传播研究小结

第八章科学技术博物馆和科学中心研究
第一节科学技术博物馆的界定及分类
一、科学技术博物馆的界定
二、科技博物馆和科学中心的分类
第二节科技博物馆和科学中心发展的四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展示技术发展史
二、第二阶段:展示当代科学技术,提高公众知识水平
三、第三阶段:让公众接触科学技术,促进知识为民所有
四、第四阶段:突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突出双刃剑效应
第三节科技博物馆和科学中心的发展趋势及启示
一、展教方式从灌输式到启发式,从讲解型到动手型
二、展教内容从经典科学到新兴科学
三、展教内容从科学成果到科研过程
四、展教立场从支持辩护型到客观中立型
五、从以科技馆为中心到以观众为中心
六、把STEAM教育理念落地
七、制造场景
八、增加临时展览
九、“互联网+科技馆”
十、集群化建设和运行
十一、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科学文化传播普及随笔
面向特定人群的科学传播:以青少年为例
一、青少年科学传播方式的既有认识
二、青少年科学传播方式
三、青少年科学传播面临的新情况与新特点
科普硕士培养现状及对策分析
一、科普硕士培养中的问题
二、思考与建议
从事科学传播与普及研究的个人经历回顾
科学传播学的宣言书——关于《公众科技传播指南》
《科技传播百科全书》述评
中国科技传播的新探索
国外科技馆对我国科技馆事业发展的启示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