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大明兴衰三百年

大明兴衰三百年

  • 字数: 368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 作者: 吴晗
  • 出版日期: 2021-04-01
  • 商品条码: 9787511382856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424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史学名家吴晗通俗讲史系列,一本书读懂中国人的生存智慧和博弈法则,重现明代政治的运作机制与社会生活细节。 ★在暗潮汹涌的官场较量中进退自如,于争名逐利的权利斗争里稳操胜券。 ★“建都南京”“锦衣卫”“东西厂”“资本主义萌芽”“戚继光抗倭”“明末党争”“女真崛起”……重现明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外交和人物等各方面的全景图画与生动细节,了解其因何而兴,因何而亡。 ★全书36万字,400余页,700余条注释,超大容量,超值内容,看清大明王朝的真实面貌。 ★精装双封设计,选用细腻柔软的内文纸,赋予阅读精美舒适的体验,亦是典藏佳品。 ★北大教授郑也夫、复旦教授樊树志、《显微镜下的大明》作者马伯庸推崇备至的史学名家。
内容简介
明太祖为什么建都南京?明代的锦衣卫和东西厂是如何形成的?明代为什么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明朝是亡于“厂卫”“党争”,还是“外族”“流寇”?明朝是绝对皇权的时代,废丞相制,兴文字狱,建锦衣卫,设东西厂,中央集权发展到很好;然而,明朝又是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阶段,出现了被后世称为“资本主义萌芽”的经济繁荣现象。这个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究竟是怎样的独特存在?翻开本书,让我们跟随历史大家吴晗一窥大明王朝的真实面貌,了解其因何而兴,因何而亡。
目录
第一章反抗与镇压:农民起义与王朝更替
明太祖的建国
明初的恐怖政治
明初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
明代的锦衣卫和东西厂
东林党之争
建州女真问题
论晚明“流寇”
第二章资本主义萌芽:近代化曙光的出现
明初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明代之农民
第三章科举:特权道路上的禁忌与诱惑
明初的学校
明代的科举情况和绅士特权
第四章从布袍到绸绢:社会生活的丰富与奢靡
《金瓶梅》的著作时代及其社会背景
晚明仕宦阶级的生活
第五章错失的机遇:海洋经营政策的变化
“北虏”、南倭问题
16世纪前之中国与南洋——南洋之开拓
郑和下西洋
第六章隐忧暗藏:卫所制度的建立与崩溃
明代的军兵
从士兵到统帅
明代的火器
第七章臧否人物: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明代民族英雄于谦
海瑞的故事
戚继光练兵
关于魏忠贤
爱国学者顾炎武
出版说明
摘要
     第一章 反抗与镇压:农民起义与王朝更替明太祖的建国 首先,我们应该弄清国家的含义。近几年来的学术讨论中,有人往往把我们这个时代关于国家的含义等同于历史上的国家的含义。这是错误的、不科学的。我们今天所说的国家,包括政府、土地、人民、主权各个方面。由于政权性质的不同,国家可以分为人民民主国家、资本主义国家、民族主义国家等。历史上国家的含义就跟这不一样。简单地说,历史上的国家只能是某一个家族的政权,不能把它等同于今天我们所说的国家。曹操的儿子曹丕临死前写了一篇遗嘱,说:“自古无不亡之国。”这里所说的“国”是什么呢?就是指某个家族的政权,是指刘家的、赵家的、李家的或者朱家的政权。这些政权经常更替,一个灭亡了,另一个起来。所以曹丕说自古无不亡之国。但是一个政权灭亡了,当时的国家是不是也灭亡了呢?没有。。譬如汉朝刘家的政权被推翻了,曹操的儿子做了皇帝,还是有三国,我们的历史并没有中断。曹家的政权被推翻了,司马氏做了皇帝,国家也没有灭亡。所以,历史上的所谓亡国,是指某一个家族的政权被推翻,国家还是存在的,人民还是存在的。因此我们所说的明太祖建国,也是指他建立的朱家的政权。这个国跟我们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有本质的不同,它只代表一个家族、一个集团的利益,而不代表整个民族的共同的利益。把这个含义弄清楚,我们才可以讲下面的问题,就是朱元璋的政权依靠的是什么。 一、土地关系问题 要讲土地关系问题,不能不概括地讲讲当时的基本情况。 在14世纪中叶,大致是从1348年到1368年的二十年,发生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农民战争。规模之大,几乎遍及全国,从东北到西南,从西北到中南,到处都有农民战争发生。不单有汉族农民参加,各地的少数民族也参加了,如东北的女真族(就是后来的建州族)、西南的回族都加入了斗争的行列。时间之久前后达二十年。战争激烈的情况,在整个历史上都是少有的。 在二十年的战争中,反对元朝的军事力量大致可以分为两个体系:一支是红军。因为参加起义的人都在头上包一块红布作为标志,在当时政府的文书上称为“红军”,也有个别的叫作“红巾军”。这是反对元朝的主要力量。现在有些历史学家不大愿用“红军”这个名称,大多称为“红巾军”。大概有这样一个顾虑:怕把历史上的红军同我们党建立的红军等同起来。在我的记忆里有这样一件事:大约二十年前,国民党政府的一个什么馆,要我写明史。书写好之后交给他们看,他们什么意见也提不出来,最后说:你这上面写的“红军”改不改?要改就出版,不改就不出版。我说:不出版拉倒!(这本书现在没有出版。)④他们怕红军,不但怕今天的红军,也怕历史上元朝的红军,因此他们要我改掉。我不改,因为根据历史记载,这支起义军本来就是红军,不是白军。这不说明什么政治内容,而只是说他们头上包了一块红布而已。红军又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在东边活动,另一部分在西边活动。具体地说,东边是指今天的安徽、河南、河北一带,西边是指江汉流域(长江、汉水流域)。江汉地区的红军很多,包括“北琐红军”和“南琐红军”。另一支是非红军系统:在浙江有方国珍,在元末的反元斗争中,他起兵最早;在江苏有张士诚;在福建有陈友定。这三支军队都不属于红军系统。当时为什么能爆发这样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呢?我想在讲元朝历史的时候已提到了。这里就不再重复。 下面讲讲红军提出了一些什么问题。 红军当中的一些领导者,他们在反元斗争展开之后发布了一个宣言(当时叫檄文),里面有这么两句话:“贫极江南,富称塞北。”(文件的全文已看不到了,只留下这么两句。)这说明什么呢?说明红军反对元朝的统治,要推翻元朝的统治。这是一个有各族人民参加的阶级斗争。当时元朝的政治中心,一个在大都(今北京),一个在上都。元朝政府经常派出很多官吏和军队到南方去搜刮物资,把这些物资运到北方去供少数人享受。元朝的皇帝在刚上台时,为了取得军事首领、部族酋长的支持,对他们大加赏赐,按照不同的地位给他们金、银、绸缎一类的物资。遇到政治上有困难时,为了获得支持以巩固自己的统治,也采取这种办法。每次赏赐的数目都很大,往往要用掉一年或者半年的收入,国家财政收支的一半甚至全部都给了他们。那么,这些物资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全国人民身上搜刮来的。几十年光景,造成了“贫极江南,富称塞北”的局面。这样的统治使老百姓活不下去了,他们就起来斗争,改变这个局面,所以提出了这样鲜明的口号。 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