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

  • 字数: 15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贵州教育出版社
  • 作者: 赵恺
  • 出版日期: 2020-08-01
  • 商品条码: 9787545612981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32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2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这本书都讲了些什么? 从小海员的独特视角切入,来讲郑和七下西洋的伟大 郑和是自信改变命运的典范,即使在今天,也有极大的参考意义。 从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切入,来讲海上丝绸之路的崛起 七下西洋,万里航程,二十八年之久,二十万人次,造就伟大时代惊心动魄的航海传奇!见证一个东方大国的强势崛起,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八十七年! 从一粒船上的小种子切入,来讲那个时代的科技文化 从明成祖朱棣发起下西洋的目的和布局,到明熹宗朱由校对衰落的喟叹,将历史脉络贯穿全书,充分展现大明复杂的外部环境与内部局势。揭秘郑和七次下西洋成功的秘密! 日常现代的叙述风格 轻松诙谐的文风,简单直白的表述,让你轻松读懂郑和七下西洋的历史与传奇!
内容简介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作为中国历史上蕞有名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早已成为中国对外交往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页。但郑和的生平以及其多次远航中的诸多细节却并不广为人知。
本书将结合中外史料的相关记载以写实而又生动的叙事手法为读者全面展现郑和下西洋的壮美图景以及明王朝与海外诸国交往的历史篇章。
目录
楔子郑家坝:郑和早年初露峥嵘/001
第一章刘家港:永乐外交放眼四海
1.放眼四海:明永乐初年的外交格局/017
2.初试啼声:郑和出使过暹罗吗?/024
3.樯帆如林:郑和舰队的建造及编成/032
第二章旧港:一下西洋荡平海盗
1.当时的世界与郑和看到的世界/041
2.麻喏八歇:遭遇猝不及防的袭击/045
3.三佛齐:扫平“海贼王”陈祖义/054
第三章满剌加:二下西洋交往诸国
1.步履匆匆:二下西洋为何如此匆忙?/069
2.高接远送:渤泥之行/075
3.扶危济困:遏制暹罗扩张/081
第四章锡兰山:三下西洋锡兰遇险
1.天子雄心:朱棣命郑和第三次下西洋/091
2.故地重游:再访爪哇和满剌加/097
3.锡兰遇险:俘获亚烈苦奈尔/103
第五章波斯湾:四下西洋交游远邦
1.重心北移:下西洋活动为何暂缓?/115
2.抚慰远邦:郑和四下西洋的政治使命/121
3.忽鲁谟斯:首次探访波斯湾/129
第六章麻林:五下西洋远航非洲
1.二次北征:明朝对外政策的转向/137
2.纷至沓来:各国纷纷朝贡明朝/142
3.远航非洲:郑和船队走进非洲东海岸/149
第七章阿丹:盛世将终六下西洋
1.倭寇再起:明朝与日本再度发生摩擦/157
2.国本难定:朱棣迁都北京及确定太子/166
3.永乐末年:郑和第六次下西洋的辉煌/172
第八章古里:七下西洋郑和长眠
1.停舟不前:远航中止和永乐末年的政治局势/181
2.守备太监:仁宣时期的政治纷争及郑和履历/188
3.魂系大洋:郑和最后的远航及去逝/195
第九章下西洋:立意非凡影响深远
1.建文之谜:郑和下西洋与寻找建文帝/205
2.恩泽四海: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及影响/215
3.不无遗憾:郑和下西洋与西方海权时代/220
摘要
     楔子 郑家坝:郑和早年,初露峥嵘 明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一支从南京启航、顺长江而下的庞大船队,徐徐离开了刘家港(今江苏太仓浏河镇)码头,驶向碧波荡漾的浩瀚大海。站在巨大宝船的甲板之上,三十多岁便指挥这样一支拥有数十艘船只、两万余名船员的船队的郑和,此刻不免心潮澎湃。 郑和早年的经历,后世史料记载得非常简单。《明史·郑和传》全文仅七百五十余字,且笔墨多集中于他前后七次下西洋的壮举,对于其籍贯和早期的经历,仅用了寥寥三十字加以概括:“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 仅凭如此简单的叙述,世人自然无法了解郑和的生平。有一些学者甚至推测郑和是明军远征云南时抓获的俘虏,遭受了残忍的宫刑之后,被分配到燕王府当了小宦官。这样的说法虽然流传甚广,甚至被一些大家引用,但细究起来却存在诸多疑点。郑和如果身为战俘,并早早进入北平(今北京)的燕王府,如何与南京有着不解之缘呢?郑和如果长期在南京担任宦官,又如何能在朱棣起兵的过程中追随其左右并立有军功呢? 好在除了清朝修撰的《明史》之外,还有其他文献保留了郑和的相关记载。比如明朝袁忠彻编写了一本名为《古今识鉴》的书,其中就用了较多篇幅介绍郑和:“内侍郑和,即三保也,云南人。身长九尺,腰大十围,四岳峻而鼻小,法及此者极贵。眉目分明,耳白过面,齿如编贝,行如虎步,声音洪亮。后以靖难功授内官太监。” 通过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看出,成年后的郑和身材十分高大,古代的尺通常比现在通行的市尺要短一些,郑和“身长九尺”,意即身高在两米左右,可谓巨汉,相貌也是不错。这段记载比《明史》更为详细,明确指出郑和是因为在靖难之役中立功,被任命为内官太监。但仅凭这样的记载,依然难以勾勒出郑和早年的经历,这就要求助于出土文物了。 目前已知有杨庆和洪保两位太监的墓志铭、寿藏铭出土,最近又发现了李兴发愿铸造的佛像。这三个人都与郑和共过事,而且年龄相仿,都出生于云南。杨庆是1367年生人,姚安人,曾任南京守备太监。李兴是1368年生人,大理太和人,与郑和同属内官监。洪保是1370年生人,大理太和人,郑和下西洋时的副手。值得注意的是,杨庆和洪保都是在幼小之时入宫成为宦官,时间大概在洪武七年(1374年)到洪武十年(1377年)之间,郑和也极有可能在这一时期入宫。 这一时期云南的政治局势颇为复杂,盘踞在当地的割据势力为元朝残余势力:梁王把匝刺瓦尔密和大理总管段宝。把匝剌瓦尔密是元世祖忽必烈第五子云南王忽哥赤的后裔,他以昆明为统治中心,仍奉元朝正朔,服从退守塞外沙漠的北元政府的号令。段宝则控制大理一带,与梁王有杀父之仇,二人貌合神离。朱元璋忧心于云南易攻难治,迟迟不愿出兵,试图用招抚解决问题。 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派遣《元史》总裁官王袆招降梁王。王袆凭借自己丰富的学识说明利害,令梁王上下颇为敬服,梁王开始认真考虑自己的退路。或许就在此时,他交出了一些豪族家的幼童以示臣服。郑和家所在的昆阳属于梁王的势力范围,可能与姚安的杨庆一并被送到南京。如此看来,郑和的年龄应该与杨庆相仿,大概是洪武元年(1368年)左右生人,被送出去时的年龄大概在七岁左右,最多不超过十岁。 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