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抗震工程学——高层混凝土结构分析与设计

抗震工程学——高层混凝土结构分析与设计

  • 字数: 496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 作者: 扶长生
  • 出版日期: 2020-12-01
  • 商品条码: 978703067449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52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19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全书分六章。书中内容涉及分叉点失稳的屈曲分析,三维重力二阶弹性效应、非线性效应,使用临界屈曲因子控制结构扭转刚度及进行稳定设计的学术思想;依据结构动力学基本原理、国内外大量试验研究成果、规范和工程实践,对当前工程设计界的热门话题,如最小底部剪力系数、相互作用结构体系、柱和剪力墙延性设计等若干理论问题的讨论;重力荷载作用下楼盖体系的设计;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包括合理选择地震地面运动记录,建立与目标谱匹配的输入地面运动时程集合,应用非线性分析,通过塑性变形和可接受准则全面评估结构和构件的多目标抗震性能水准;对我国抗震设计基本理论框架及其发展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和展望。书末附录给出新西兰抗震设计理论要点。
本书可供结构工程领域的抗震设计及研究人员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目录
第一章基础知识
第一节概述
一、长周期超高层建筑的定义
二、超高层建筑的发展简史
三、超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基本准则
第二节常用结构体系的基本力学性能
一、框架结构
二、联肢墙结构
三、框架-剪力墙结构
四、核心筒结构
五、框架-核心筒结构
六、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稳定理论基础
第一节概述
一、平衡状态稳定性判据和失稳状态的分类
二、欧拉临界荷载
第二节屈曲分析
一、弯曲屈曲
二、开口薄壁构件的扭转
三、扭转屈曲
四、结构的固有力学特性
第三节结构整体屈曲的近似分析
一、剪切型结构
二、弯剪型结构
三、框架-核心筒结构的扭转屈曲
四、算例
参考文献
第三章高层建筑的稳定问题
第一节重力二阶效应
一、弹性杆的P-△效应
二、非弹性杆的P-△效应
三、框架的P-△效应
四、几何刚度
五、P-Φ效应
六、P-△,Φ效应
第二节稳定问题的有限单元法
一、几何非线性概述
二、计入几何刚度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和分析
三、工程实例3.1~工程实例3.4
第三节基于规范的整体稳定设计
一、中国规范
二、美国规范
三、综合评述
第四节基于临界屈曲因子的稳定设计
一、临界屈曲因子和高度的关系曲线
二、有限元屈曲分析的解读
三、刚性隔板模型屈曲分析的实用意义
四、稳定设计和扭转刚度控制的统一理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抗震设计中若干理论问题的讨论
第一节最小设计地震作用
一、底部剪力系数
二、中国和美国的最小设计地震作用
三、中国规范和美国规范的点评
四、几点建议
第二节双重抗侧力结构体系
一、ASCE7-10的抗侧力结构体系
二、中国规范的双重抗侧力结构体系
三、案例分析
四、带少量剪力墙的框架结构体系
第三节柱的延性及塑性铰区域的约束箍筋
一、柱受力特性的分类
二、柱的延性
三、基于规范的柱约束箍筋的设计
四、工程实例4.1(整体抗震分析和柱的延性设计)
五、外框柱的工程特征和设计建议
第四节剪力墙的延性机理和剪切破坏控制
一、延性剪力墙及其破坏模式
二、影响墙延性的因素
三、基于规范的约束边缘构件设计准则
四、剪力墙的拉剪性能及剪切破坏控制
五、全截面拉应力验算妥当性的讨论
六、工程实例4.2(核心筒角部性能分析)
七、工程实例4.3
参考文献
第五章重力荷载体系的设计
第一节受弯构件概述
一、框架梁的功能和适宜截面高度
二、肋梁
三、暗梁
四、梁的刚度修正系数和楼面梁的功能
第二节挠度和裂缝
一、徐变的基本知识
二、非开裂截面的徐变效应分析
三、开裂截面的徐变效应分析
四、受弯构件裂缝和曲率的长期荷载效应
第三节基于规范的裂缝和挠度计算公式及其理论背景
一、中国规范
二、美国规范
三、欧洲规范
四、中国规范、美国规范和欧洲规范的点评
第四节双向板楼盖体系的分析和设计
一、双向板裂缝形态和影响裂缝的主要因素
二、双向平板挠度和裂缝宽度的分析方法
三、基于ACI318的双向密肋楼盖设计和分析
四、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
五、工程实例(重力荷载体系的分析和设计)
参考文献
第六章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
第一节概述
一、性能设计的定义和目的
二、几个术语
三、组成要素和设计流程
第二节美国性能设计的理论要点
一、简述
二、地震地面运动加速度反应谱
三、地面运动加速度时程的选择准则
四、结构性能
五、PEER/TBI推荐的性能设计方法
六、几点评论
第三节中国性能设计的进展和现状
一、中国第五代地震区划图
二、GB50011—2010的地震作用
三、JGJ3—2010性能设计的要点
四、广东省性能设计规程的要点
五、工程实例
第四节中国抗震设计理论框架及其展望
一、基本理论框架
二、反应谱形状标定参数
三、适宜刚度和层间位移角限值
四、建议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新西兰抗震设计理论要点
一、基本设计准则
二、场地震害谱
三、结构特性
四、设计地震作用
五、地面运动加速度记录的选择准则
六、结构分析
七、侧向位移和层间位移角
八、小结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