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生命合伙人 美育从妈妈开始

生命合伙人 美育从妈妈开始

  • 字数: 3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作者: 戴亚楠
  • 出版日期: 2017-02-01
  • 商品条码: 9787515346489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64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4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戴亚楠著的《生命合伙人(美育从妈妈开始)》是一本基于热爱的研究成果,作者深入浅出地全面解读美和艺术在生命及成长中更高层面的意义,更介绍一系列身体力行的家庭美育“实验方案”,在玩乐中探究,创立私密家庭语境,和孩子一起完成和丰富彼此的生命。艺术、自然、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是家庭教育的主场。作者用娓娓道来讲述什么是教育中重要的功课,化解中国妈妈事业家庭难以平衡的焦虑和迷茫,把握家庭教育核心的命门——美的教育。用美和艺术的教育,提升孩子在创感时代的感受力、创造力、幸福力……突破舒适圈,父母也有无限潜能;除了生存,更要让孩子过上有意义的生活;提升孩子创造力的五大策略;轻松区分什么是好的、不好的艺术教育;尊重孩子艺术能力发展的时间表;创造家庭共有的情感记忆。
目录
自序:我们的爱超越时间
导读:写一本看完不焦虑的教育书
1 你最尊贵,妈妈舒服是教育第一要务
一切从尊重自己的感觉重新开始
突破舒适圈,父母也有无限潜能
从集体出走,成为内心强大的人
你也能像孩子一样感知和爱世界
2 美的教育,从享受生活开始
审美水准就是“妈妈的味道”
除了生存,更要让孩子过上有意义的生活
用艺术教育塑造完整的孩子
没有批判思维,人与咸鱼无异
3 妈妈,你要守护住孩子的创造力
权威扼杀了创造力
有创造力孩子的十个特征
从小培养创造性思维,才能应对不确定的未来
提升孩子创造力的五大策略
4 家庭美育能做的比想象更多
轻松区分好的、不好的艺术教育
中国的儿童艺术教育在干啥
艺术启蒙就是一起玩儿和聊
其实不是为了培养艺术家
5 尊重孩子艺术能力发展的时间表
为什么大多数父母的绘画水平停留在10岁
关于儿童涂鸦,父母了解这些就够了
引导孩子的艺术兴趣要顺势而为
12岁是儿童艺术学习的分水岭
6 和孩子一起发现生活之“美”
为孩子设计一间“画室”
逛美术馆是和去超市一样的必需活动
闭上眼睛看见自然的美
带着幽默感和孩子解构都市
7 创造家庭共有的情感记忆
艺术是和孩子心灵交融的纽带
和孩子一起创作是种什么体验
零基础爸妈也能让孩子爱上艺术
建立秘密的艺术家庭语境
8 让孩子带我们回归本真
鼓励就能让孩子走得更远
无条件的爱不打分
全身心倾听,心怀孩子般的热情
感谢孩子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外 五个家庭艺术“实验”
随时随地的线条游戏(2~7岁)
我们都是当代艺术家(3~10岁)
尝尝你的作品(4~10岁)
符号猎人(3~10岁)
小小收藏家(3~10岁)
代后记:你们的世界和我的不一样——假装N年后给娃的一封信
跋:用心抱抱,你生命中的合伙人
附件1 1~18岁艺术能力发展时间表
附件2 家庭艺术教育工具的使用参考
附件3 用卢浮宫秘籍制订一个完整的家庭美育出行计划
附件4 主要参考文献暨推荐阅读
摘要
     一切从尊重自己的感觉重新开始 孩子通过我们而来,却不因我们而存在。他是一颗奇妙的种子,我们勤奋地“耕耘”,他却未必接近按照我们的设计开花、结果。做一个好的父亲、母亲,并非需要把这些生命的种子种植在温室里,而是要掌握气候变化和土质营养,且在天地和他一同汲取自然的精华与养分,舒展自己的人生。这才是上选。就喜欢心理强大的妈妈们说:“我们的孩子总不会差吧!”相信自己的感觉,一切就对了! 我们被养育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养育孩子的方式,如果想逃离这样的“宿命”,对抗并不是方法。回到最真实的状态,给自己、给孩子以信念——你们的独一无二、无与伦比。 你足够完美,你就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成为父母本来就是生命中重大的一个变化,我们不想有纰漏,不想留下遗憾,我们孜孜以求地学习各种“理论”,我们膜拜不同的教育流派,希望孩子获得最正宗、优选的教育。我们如此努力,为什么焦虑却成为父母的常态? “孩子太安静了怎么办?”“太胆小怎么办?”“太活泼了怎么办?”“吃得太少怎么办?”“不爱学习,总撒谎怎么办?”……是我们的孩子不够完美,还是我们习惯性地把目光刻意错过完美?每次在听各种父母讲座之后,无论哪种理念,最后都归结到这样一些非常具体的问题上,有一次,一个我非常钦佩的教育专家直接回答:“没有办法!”家庭背景不一样,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不一样,这些问题大都要到根源上去找答案,有些或许根本不是问题,有些是深层次的家庭关系问题。如何在简单的几句描述中给一个办法出来?我们着急地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这个焦躁的节奏不仅于事无补,而且加重了家长的焦虑。 在杰里·比格纳(Jerry J. Bigner)的《亲子关系——家庭教育导论》这本书里,他提到三种基本的家庭教养方式:专制型、放任型和权威型。而这些教养方式大部分来自于个体在儿童期观察自己父母的教养模式。也就是一个人如何被养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如何养育自己的孩子。 在传统的父权社会里,专制型是很多家庭的常态,似乎家长,尤其是父亲的角色就是打击孩子:“你不够好,非常不好!”专制型的教养最终掠夺了儿童的自我精神,抑制儿童正常的情感发展,令他们的自尊心严重受损。 放任型的父母“允许儿童尽可能地管理自己的活动,避免使用控制,同时不鼓励儿童遵守外部定义的标准”(Baumrind,1996)。教育专家普遍认为,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儿童依赖性强,不具有好奇心,并缺乏自我控制。 权威型被认为结合了专制型和放任型的优点,强调儿童在合理内的自主性发展。孩子在这种方式养育之下比较独立,拥有良好的自我控制,容易知足,充满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权威型养育鼓励儿童的参与和对家庭规则的遵从,允许儿童参与家庭决策(权威一词感觉不是特别精准,且当成温柔有原则来理解吧)。 这基本的几种教养方式其实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儿童的不同成长期,甚至在父母对于教育理解的不同阶段,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变化等因素都会影响其取舍和走向。我想最重要的是,在养育的过程中,秉承“温柔而坚定”的态度,共同制定规则和界限,并且遵守执行。那些焦虑提问的家长应该做的反而是暂时放下问题,回头看一看自己和孩子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状态。只有有意识地认识了自己的行为,并意识到这些行为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才有可能改变教养的方式。 日本电影《垫底辣妹》中,十几岁的女主角工藤沙耶加是个学业上彻底的失败者(loser),看上去接近没有希望的人生,却因妈妈和辅导学校的老师呵护和激发,达到了似乎难以企及的大学目标。他们对这个被人人放弃的女生拥有信念,看到常人看不到的潜能,是这一“奇迹”能够产生的根本。 中国的教育问题,其实归根结底是父母的问题。焦虑的根源并不是财务或其他压力所致,而是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较少有人看着我们的眼睛,认真地告诉我们:你足够完美,你是宇宙间独一无二的存在。所以今天做了父母,我们难以这样和我们的孩子确认:你足够完美,你就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不完美才美——真实的父母,是人不是神 孩子优选的命运是他的父母。从遗传的基因到后天养育的方式,家庭才是影响孩子成长优选的因素。我们作为父母已经足够努力,也不必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因为我们并非无所不能、无所不知,让孩子了解我们是普通的人,多一些经验,依然在学习,如此而已。 纽约的设计师朋友杰西(Jessy)思维活跃,在美国生活很久的她,提问非常犀利,并刨根问底。她问我,做妈妈的过程学到最多的是什么?有太多的想法在脑袋里,但我喜欢自己的回答:“学会了放下和继续,忘掉愧疚(guilty)的感觉。”必须忏悔,我也会对孩子大喊大叫,曾经就这个问题,在一个很紧密的妈妈群里,大家一起“痛哭流涕”,我也第一次知道一个朋友严重到因此去了“愤怒管理”的课程……我想,除了我们逐渐学习面对情绪,更重要的是接受真实的自己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