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一蓑烟雨任平生 黄州之贬与苏轼的生命智慧

一蓑烟雨任平生 黄州之贬与苏轼的生命智慧

  • 字数: 2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 作者: 江梅玲
  • 出版日期: 2020-12-01
  • 商品条码: 9787507760903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96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6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高等院校古代文学等专业的师生及苏轼爱好者阅读
内容简介
本书着眼于苏轼贬谪黄州时期的心灵突围及生命智慧。经过“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迫切寻找着心灵的救赎。在黄州浓厚的佛禅氛围的影响下,他归诚佛禅,庄禅思想深刻影响到了他的文学创作以及生活实践。苏轼于孤独中“齐万物”“闻天籁”,逐渐走出了贬谪的痛苦。他反复咏叹着“天命”对自我的主宰,并形成了“任其两极”的天命观。这一时期,苏轼“人生如梦”的思想是非常浓厚的,他意识到了“梦觉齐一”,但是作品中又流露出了追求梦境的倾向。在苏轼笔下,梦觉之间的界限是不清晰的,二者是相互补充和联系的。黄州是苏轼“渊明情结”的起点,他在陶渊明的基础上形成了“适意逍遥”的生存哲学。
目录
绪论
第一章苏轼归诚佛禅的契机以及其在黄州的基本创作情况
第一节苏轼早年对庄子思想的接受
第二节苏轼早年对佛禅思想的接受
第三节苏轼在黄州时期归诚佛禅的契机
第四节苏轼在黄州时期的心路历程及其基本创作情况
第二章在孤独中“齐万物”“闻天籁”
第一节幽境、幽人与幽姿——苏轼黄州时期对自我的三重抒写
第二节由《定惠院颙师为余竹下开啸轩》一诗出发谈谈苏轼的“齐物”思想
第三节《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一词中体现的“天籁观”
第三章苏轼“任其两极”的天命观
第一节儒道两家“天命观”对苏轼的影响
第二节对“天命”的反复咏叹和接受
第三节苏轼“任其两极”及“自立天命”的天命观
第四章苏轼“人生如梦”及“齐梦觉”的思想
第一节苏轼“人生如梦”思想的悲剧意识及其积极意义
第二节《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体现的“人间如梦”思想兼谈“江月”意象
第三节苏轼“齐梦觉”的思想
第五章苏轼的“渊明情结”及“适意逍遥”的生存哲学
第一节陶渊明“适性”的生存智慧
第二节苏轼“渊明”情结的缘起及其对陶渊明的继承发展
第三节苏轼“适意逍遥”的人生哲学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摘要
     第一章 苏轼归诚佛禅的契机以及其在黄州的基本创作情况 第一节苏轼早年对庄子思想的接受 苏轼是受儒道释“三教合一”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而庄子思想对其人格精神以及文艺审美的影响尤为深刻。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回忆其兄苏轼说:“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苏轼初人仕途时胸怀“致君尧舜”的理想,青年时期的他喜欢贾谊、陆贽的政论文。而如苏轼一般致力于经世致用的士大夫为何会倾心于《庄子》,确实是一个看似理所应当,却值得深思的问题。 邵博在《邵氏闻见后录》中评价苏轼:“东坡早得文章之法于《庄子》,故于诗文多用其语。”苏轼的文学作品中大量引用了《庄子》中的寓言以及典故,已为学界所广泛关注。据张三夕先生的统计,《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中收录苏轼诗歌共2024首,注引《庄子》高达400余次。据贾琪统计,在苏轼流传下来的330余首词之中,直接注引《庄子》文本的有29首。“逍遥”“齐物”“天籁”等凝聚庄子哲学精髓的关键性词语为苏轼所频频引用,如“清诗健笔何足数,逍遥齐物追庄周”(《送文与可出守陵州》),再如“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我们不仅可以从苏轼所引用的语言及他行文的风格中看出他对庄子文风的接受,亦可以从苏轼的个性以及其作品中所表现的思想精神来考察他对庄子的认同。苏轼对庄子的喜爱,并不仅仅只是一个文学天才对另一个文学天才的敬仰和学习,更是因为彼此个性与思想上的契合。 苏轼在青年的时候就有一颗淡泊名利的心,他的《出峡》诗中有:“吾心淡无累,遇境即安畅。”⑤表明自己心态淡然,能够不为外物所迷惑,随遇而安。他在《次韵柳子玉过陈绝粮二首》其二之中又有“早岁便怀齐物志,微官敢有济时心”之句,称自己能够以庄子齐物我的胸怀看待这个世界,虽官职低微却胸怀天下。《与周长官、李秀才游径山,二君先以诗见寄,次其韵二首》其一中有:“嗟我与世人,何异笑百步。功名一破甑,弃置何用顾。”《过淮三首赠景山兼寄子由》其一中有:“功名真已矣,归计亦悠哉。”都表现出了他对功名利禄的厌倦。 苏轼在《醉白堂记》一文中有:“方其寓形于一醉也,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非独自比于乐天而已。”齐物忘得失,表现出了庄子式“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自由精神。苏轼性格里有一种超脱的因子,使得他不甘于凡尘俗世的束缚,追求“游于物外”的超然与自在。他的《超然台记》可以看作是庄子逍遥精神的自我演绎。文中说:“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庄子认为要超越对与错,是与非等局限的认识,以“万物齐一”的视角看待世间所有。“游于物内”是一种被的视角。人不免为外物所迷惑,因此苏轼提醒人们也要“游于物之外”,才能对事物形成更加全面的认识。 P23-2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