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游戏治疗 理论与实践的综合指南

游戏治疗 理论与实践的综合指南

  • 字数: 533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1-01
  • 商品条码: 978751843153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536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1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是什么能够将我们与这个世界深深地联系在一起? 游戏。 游戏能将我们从时间中抽离出来,让我们以一种“独立的状态”存在。而在此过程中,发现被错过或丢失的“财富”的先决条件是深邃的专业智慧以及诊断和临床技能。引导来访者充分体验游戏过程,正是游戏治疗师的职责所在,而本书是游戏治疗 师推荐阅读的专业指南。 《游戏治疗:理论与实践的综合指南》的编撰者均为游戏治疗领域造诣颇深的专家,内容非常丰富,覆盖理论和方法、临床应用、研究及实践指南,堪称游戏治疗领域的开创性书籍,是游戏治疗学习者和临床工作者的宝贵资料。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而详细地论述了游戏治疗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方法,本书的编撰者均为游戏治疗领域造诣颇深的专家,是一本完整且权威的游戏治疗综合性教材。本书包含三个部分:不同流派的游戏治疗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模型;针对不同的临床问题的实践应用;研究支持、治疗师的反思性实践、文化、伦理和神经科学机制等。本书虽然是一本综合性的专业参考书,但语言较为通俗,且包含大量案例,让读者能更加容易且深刻地理解游戏治疗这一应用广泛的治疗方法。
目录
第一部分 游戏治疗理论和方法
第1章 以儿童为中心的游戏治疗
理论建构
治疗过程
目的和目标
结构
研究证据
临床案例
结论
第2章 客体关系和以依恋为基础的游戏治疗
历史背景
理论建构
主要观点
精神病理学的观点
技术与目标
主题游戏
临床案例
结论
第3章 阿德勒游戏治疗
方法描述
治疗过程的目标和治疗师、儿童及其父母扮演的角色
策略与技术
研究证据
临床案例
结论
第4章 荣格分析性游戏治疗
方法说明
临床案例
第5章 心理动力游戏治疗
主要假设
理论与方法
……
第二部分 游戏治疗的临床应用
第三部分 游戏治疗的研究和实践指南
参考文献
摘要
     第1章  以儿童为中心的有戏治疗 Dee C. Ray Garry L. Landreth 关系即治疗,它不只是为治疗或行为改变所做的准备。 ——Garry L. Landreth(2012,p.82) 以儿童为中心的游戏治疗基于这样一个理念,即对于那些因环境、发展和内部挣扎而陷入困境的儿童来说,治疗师与其的关系是治愈的重要因素。以儿童为中心的游戏治疗认为,游戏是儿童在发展阶段最恰当的语言,而且这一观点已成为游戏治疗大多数学派的共识。不过,以儿童为中心的游戏治疗与其他游戏治疗的方法有所不同,因为它将关系和环境视为儿童健康和正常生活的重心。Landreth(2012)将游戏治疗定义为“儿童(或任何年龄的人)和在游戏治疗程序方面接受过培训的治疗师之间的动态人际关系。在两者的关系中,治疗师负责为儿童(或任何年龄的人)提供精挑细选的游戏材料,并确保他们之间的安全关系能够顺畅发展,这样儿童(或任何年龄的人)就可以通过游戏这一最自然的交流媒介充分表达和探索自我(包括情感、思想、经历和行为),进而达到成长和发展的很好效果”(p.11)。正是通过治疗师对儿童世界的理解和接纳以及儿童自身对这些要素的接受,儿童自我成长的潜力才能够得以释放。 以儿童为中心的游戏治疗方法始创于20世纪40年代,它是迄今使用时间最长的心理健康干预措施之一。Virginia Axline(1947)在人本主义理论(Rogers,1951)的基础上,在以儿童为中心的游戏治疗框架内,提出了一种与以人为中心的原理相吻合的儿童工作方法,他将其称为非定向游戏治疗(nondirective play therapy),后来这一方法又被美国的治疗师称为以儿童为中心的游戏治疗。自以儿童为中心的游戏治疗方法被提出后,已经有62项研究显示了它的疗效,它们均证明这一方法对儿童来说是可行且有效的干预措施(Ray,2011)。如今,以儿童为中心的游戏治疗已经被公认为美国使用最广泛的游戏治疗方法(Lambert et al.,2005),而且它在国际上也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参见West,1996;Wilson,Kendrick,& Ryan,1992)。以儿童为中心的游戏治疗也已出现在一些科学文献中,并且其基本原理和架构都是相一致的(Axline,1947;Cochran,Nordling,& Cochran,2010;Landreth,2012;Ray,2011;VanFleet,Sywulak,& Sniscak,2010)。 P3-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