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大公会议史纲

大公会议史纲

  • 字数: 633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作者: (英)菲利普·休斯
  • 出版日期: 2020-12-01
  • 商品条码: 978701020836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600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12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在西方文明的沿革脉络中,自古典晚期开始,便恒亘着世俗与宗教这两条持久而强劲的脉线,二者既相对独立,又紧密交织。就宗教脉线而言,影响优选、地位优选者莫过于天主教传统,而对这一传统提供“神理”及“法理”支撑的,除了《圣经》之外,最为重要的便是由历次“大公会议”( General Council,亦译“公会议”或“圣公会议”)制定并颁布的各种教规、教令及改革法令。在早期基督教以及后来的天主教会历史上,被天主教会认可的“大公会议”有21次,其中有18次是在古代各个历史时期(4世纪—16世纪初,涵盖上古晚期和中世纪)召开的。那么,什么样的宗教会议方可被称为“大公会议”?基督宗教各派别在大公会议认定标准上存在什么样的分歧?每次大公会议是在什么状况下召开的?代表性人物有哪些?主导性的思想是什么?在会议进程中,共识是如何形成的?对于分歧有是如何处理的?前一次大公会议与后一次大公会议之间的关联性如何?《大公会议史纲》将对诸如此类的问题给予解答。 本书中文版依据Philip Hughes, The Church in Crisis: A History of the Twenty Great Councils (London: Burns & Oates, 1961) 译出,并由中译者增补“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1962—1965年)”一章。 本书系陈文海主持的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近世以前“大公会议”文献研究 ((14AZD066))成果之一。
目录
项目成果说明
译者前言
导言:关于教务会议与大公会议
一、大公会议的个性化特征
二、大公会议的起源
三、大公会议的权威
四、教宗和主教在大公会议中的角色
五、大公会议在信仰之争中的角色
六、教义之争与观念冲突
七、教义分歧的本质及成因
第一章 第一次尼西亚大公会议(325年)
一、基督教核心教义及相关争端
二、教会与世俗政权之间的纠缠
三、研究中的难题及化解之道
四、罗马帝国的社会政治环境
五、君士坦丁的个性特征
六、阿利乌派的燎原之火
七、尼西亚会议的召开及成果
八、尼西亚会议的和平幻象
第二章 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381年)
一、君士坦丁治下的逆流异动
二、正统但尴尬的神学术语
三、局势严峻化的助推因素
四、正统派的迷思与觉醒
五、事情不多但意义不小的大公会议
六、会议的主要成果及新规范
第三章 以弗所大公会议(431年)
一、两大教区的持久博弈
二、金口约翰的劫难与昭雪
三、“上帝之母”与“基督之母”
四、教宗对聂斯托里的谴责
五、敌对双方对大公会议的押注
六、漫长的等待与会议的开幕
七、对聂斯托里的缺席审判
八、两大阵营的对垒与教宗权的伸张
九、以弗所之外的加采东
第四章 加采东大公会议(451年)
一、硝烟再起前的短暂和解
二、优迪克对一性论的执着
三、不甘被忽略的罗马教宗
四、一性沦者主导下的“土匪聚会”
五、皇帝的固执己见与教会的峰回路转
六、教宗的妥协与坚持
七、教宗特使的维权与“道成肉身”的罗马化定义
八、教风教纪与君士坦丁堡的地位问题
九、君士坦丁堡主教的推责与屈服
第五章 第二次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553年)
一、紧张而微妙的一百年
二、东部教会的内斗与东西方教会的分裂
三、东西方教会的和解与矛盾再起
四、查士丁尼在一性论问题上的调和之举
五、教会内部的人事更替与矛盾的积累
六、教宗维吉利的困境与抗争
七、以“三章案”为核心的会议进程
八、教宗的屈服与会议的余音
第六章 第三次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680—681年)
一、皇帝的国家大业与信仰的一统之策
二、在“一志论”问题上的禁言之策与反对之声
三、教宗马丁一世的抗争与代价
四、相对和平的教俗关系与漫长的会议筹备
五、一志论的被否与双志论的获胜
六、教宗权威的传承与伸张
第七章 第二次尼西亚大公会议(787年)
一、利奥三世与反圣像政策的缘起
二、反圣像政策的推行与恐怖统治
三、局势逆转与大公会议的酝酿
四、教宗权威的重申与圣像崇拜的恢复
五、微妙的三角关系与查理曼对会议成果的否定
第八章 第四次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869—870年)
一、圣像问题的回潮与了结
二、东西方教会的显性冲突与隐性博弈
三、对宗主教的判决以及会议所颁教规的两个版本
四、会议成果的全面否定
第九章 第一次拉特兰大公会议(1123年)
一、苦难深重的“黑铁时代”
二、宗教生活中的各种流弊
三、以宗教复兴为目标的改革活动
四、对“神权俗授”的全面挑战
五、一波三折的现实主义妥协
六、胜利者的大公会议
第十章 第二次拉特兰大公会议(1139年)
一、世仇宿怨下的教会分裂
二、以重复既有成果为主的教规教令
第十一章 第三次拉特兰大公会议(1179年)
一、时代的召唤与法学天才的成长
二、教宗国的乱局与巴巴罗萨的霸业
三、大公会议的召开与对教俗流弊的遏制
第十二章 第四次拉特兰大公会议(1215年)
一、英诺森三世的主政及其成败得失
二、新摩尼教的滋生及其对天主教会造成的威胁
三、大公会议的召开与公共政策议题
四、70条教规与教会法体系的缔造
第十三章 第一次里昂大公会议(1245年)
一、西西里的多元文化与腓特烈二世的特立独行
二、皇帝的复古计划与教宗的誓死抗争
三、大公会议对皇帝的缺席审判
四、以改革司法程序为核心的22条教规
第十四章 第二次里昂大公会议(1274年)
一、深陷俗务的罗马教廷与新教宗的“脱俗”主张
二、教会合一问题上的你情我愿
三、教宗的精心设计与大公会议的筹备
四、西方教会的强势与东方皇帝的屈从
五、对教会乱象的整饬与规范
六、引发争议的三大问题
第十五章 维埃纳大公会议(1311—1312年)
一、法王与教宗的冲突及其遗患
二、因财获罪的圣殿骑士团
三、教俗双方在卜尼法斯八世问题上的周旋与谅解
四、会议程序的创新与圣殿骑士团的终结
五、庞杂而冗长的教规教令
第十六章 康斯坦斯大公会议(1414—1418年)
一、乱象丛生的教会大分裂与“不偏不倚”的比萨会议
二、按族别表决的新机制与三位教宗的谢幕
三、改革工作的缓慢推进与新教宗的产生
四、由新教宗批准的七份教令
五、各怀心腹事的大公会议至上论
第十七章 巴塞尔-费拉拉—佛罗伦萨大公会议(1431—1445年)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