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清听法缘 清华大学法学院院史访谈录
字数: 327000
装帧: 精装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0-12-01
商品条码: 9787510887321
版次: 1
开本: 16开
页数: 420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
¥88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编辑推荐
本书系统收录了历任清华大学校长、院长、系主任、教授、校友等人关于清华大学法学教育历史的访谈录60余篇,完整再现了清华大学法学院建立、裁撤与复建的曲折历程。由于清华大学法学院作为中国法学教育的重镇之一,在中国近现代法律历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因而具有一定史料价值。
内容简介
本书是清华大学法学院的口述历史,通过对三类群体的部分代表,即民国时期法学院老校友的后人,参与20世纪90年代法律学系和法学院复建工作的学校和院系领导、老师和社会各界贤达,复建以来在此传道授业、恪尽职守的教职员工和潜心向学的莘莘学子开展访谈活动,希望达到还原历史、探索规律、提炼理念的目标。一个学院的历史一方面是一群志同道合者共同的历史,有着“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叙事,另一方面也是每一个独立个体的历史,有着“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特质,本书既凝聚共识,亦展示个体。
目录
清华法学的老传统与新气象(代序)
第一篇 法政传统出英杰
向隆万:身负时代使命,砥砺家国情怀——我的父亲向哲濬
梅小璈:维护人道正义,捍卫民族尊严——我的父亲梅汝璈
曾尔恕:士者弘毅,任重道远——我的父亲曾炳钧
楼秉哲:何处相思明月楼——我的父亲楼邦彦
陈达隆:家国情怀,赤子之心——我的父亲陈体强
端木美:法律人的爱国梦——我的父亲端木正
第二篇 师者风范立基业
滕 藤:清华文科建设进程下的法律学系复建
胡显章:忆清华法律学科的恢复建设
李树勤:真心实意请人才,聚精会神求发展
林 泰:法学切莫随人后,自成一家始逼真
刘美珣:中西融汇,古今贯通
王承继:清华恢复法学教育的先行者
刘海年:了解历史,放眼国际
陈弘毅:见证拔地而起的明理楼
梁慧星:在清华法律学系讲课的日子
黄新华:亲历清华法律学系复建过程
王振民:清华法学事业的重生和腾飞
于 安:探索具有清华特色的法学教育体系
崔建远:与清华有缘
高其才:齐心协力,共创未来
于丽英:师生共建法律图书馆
陈建民:诊所式法律教育的践行者
朱慈蕴:亲身参与和见证清华法学院的发展是我一生的荣耀
车丕照:永葆青春的清华法学院
王晨光:把握时代脉搏,改革法学教育
官海彪:行政工作,事无巨细
傅廷中:清华法学院的国际化视野和办学定位
王 兵:突飞猛进,迈向国际
王亚新:相伴清华民事诉讼法学二十载
申卫星:我对年轻而古老的清华法学院充满感情和期待
第三篇 桃李芬芳谱新篇
李启迪(文研94 班)
范春燕(文研95 班)
吴伟光(文研95 班)
周福民(文研95 班)
黄 辉(法93 班本科,99 级法研)
林朝雯(法93 班本科)
孟 芊(法93 班本科,99 级法研)
廖 莹(文研96 班)
李 旭(文研97 班)
张剑文(文研98 班)
熊定中(00 级本科)
龙 俊(02 级本科,06 级硕博连读)
周倍良(02 级本科)
任 重(04 级本科,08 级法研)
丁 如(06 级本科)
葛江虬(06 级本科,10 级法研)
梁 植(06 级本科)唐 啸(06 级本科)
李 晟(07 级本科)
刘信一(07 级本科,11 级法研)
曾钰峰(07 级本科,12 级法研)
程耀扬(11 级法硕)
余宗洋(12 级法硕)
跋
摘要
向隆万:身负时代使命,砥砺家国情怀 ——我的父亲向哲濬 采访者:1910年,向哲濬先生考进清华学堂的前身游美肄业馆,后在此处学习七年,向先生是否曾与家人谈起过早年在清华的学习与生活? 向隆万先生:这方面的内容我父亲很少讲,印象中他提起过清华的体育老师马约翰先生和清华的体育教育。清华对学生的体育锻炼很重视,我父亲可能因为是湖南农村出来的,体格比较好,他在双杠上做双臂屈伸打破了蒋廷黻的记录。还有他回忆过去北京上学时的交通状况,当时交通很落后,他需要先坐火车到车站,再坐马车到西直门,最后要坐骆驼才能到清华,他那时就是这么过去的,很不容易。再有,当时我们有几个亲戚在北京做官,所以我父亲在北京读书期间有机会到城里听一些京剧,欣赏过余叔岩、杨小楼、梅兰芳等等老一辈名角的演出。其他有关在清华学习方面的事情,我还是通过苏州大学范庭卫老师和清华大学陈新宇老师的著作才知道的。比如说范老师写过,我父亲在清华学习期间加入学生社团“达德学会”,担任会长的工作。他还参与演剧,为创办贫民小学筹款,该剧由洪深、汤用彤编剧,闻一多总务,我父亲布景,在北京市连演数场,影响深远。他也参加过辩论赛,曾任高三级长、学报总经理,还担任过“高等科代表团”科长兼四年级级长,“高四级会”会长。在1917年毕业仪式上,我父亲还代表同学发表了《丁巳级毕业生别母校书》。另外,我母亲的回忆录里写过我父亲人学考试的经过。1910年,我父亲在长沙的修业中学读二年级的时候,游美肄业馆首次向全国招生,他抱着尝试的心态报名,但当时所在中学的校规不允许学生报考外校,一经发现将被取消学籍。所以我父亲只好把原来的名字“向哲文”改为“向哲濬”,背着校方参考,结果在长沙的初试和复试中都名列榜首。修业中学知道后,不仅没有取消他的学籍,反而以培养出这样的学生为荣。后来他在北京参加复试,考卷有两个作文题目,任选其一:一个题目是“述旅途经过”,另一个是“谈中国文学渊源”。他本来选了第一题,写了一段后,听到监考老师说不要选容易的题目做,他觉得也许选难题做分数要高些,所以马上改做第二题。这次在京复试中,我父亲又排名第一。他那篇作文得到很高的评价,学校认为他人学后可免修中文,这样就有了较多时间学习其他科目。 采访者:您认为清华对向哲溶先生的司法实践、人生选择等产生了哪些影响? 向隆万先生:这方面我不太了解。我觉得他们那一代人主要还是由时代背景造就的。那时候的中国积贫积弱,处于列强环视之中,所以他们具备一种责任感,思考怎样才能救国。我父亲那时在清华并不知道是学法律,他们实际上念的是留美预科,学习中文、英文、算术等等,为留学打基础。他后来被派到耶鲁大学去学法律,跟他一起考过来的一个湖南老乡叫朱彬元,到哥伦比亚大学学经济,回国后成为清华大学经济学系第一任主任。还有一个湖南老乡叫孙克基,他去霍普金斯大学读医学,后来成为上海优选的产科医生,陈毅将军夫人的接生就是由他负责的。所以说那时候他们在清华读书不是专门学什么,而是打基础,后来被派到美国去,不同的学习方向成就了不同学科的人才,我觉得是这样的。 采访者:向哲溶先生在离开清华后与学校还有哪些方面的联系? 向隆万先生:父亲和清华一直保持着联系,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清华还会定期给父亲寄一些关于校友的刊物,好像叫((校友之声》或者《清华校友》,其中有几篇记载了他或他同学的事迹,这些我都看到过,但时间太久了,现在身边没有了。 采访者:向哲溶先生从清华毕业后赴国外留学,回国后曾于多校任教,并在东京审判中出任检察官,可谓那个时代中国很优秀的法律人之一。您是向先生的家人,多年来也一直致力于搜集东京审判的资料,在您看来向先生是怎样的人?有哪些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优良品质和崇高精神? 向隆万先生:我不敢说崇高精神什么的,我感觉我父亲,还有梅汝墩先生,他也是清华毕业的,比我父亲晚入学,以及整个东京审判中国代表团这十七个人,应该说都是那个时代的精英。在我看来,他们身上具备的品质最首要的是一种正义感,一种时代赋予的使命感,要去伸张正义。我看母亲的回忆录中写到,父亲在读中学的时候,他的代数老师是徐特立老先生,徐特立老先生也是毛主席的老师,他在一次爱国群众大会上慷慨激昂,断指上血书。他们那时候虽然都是小孩,也学着写血书,父亲和同学陶峙岳在衣襟上写“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我觉得他们这种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国家命运的信念是骨子里面的,他们这些人接受了东方和西方都比较好的教育,从小读四书五经,骨子里忠于国家的爱国思想是深入骨髓的。 P3-5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