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鹏城记忆 老新闻背后的故事
字数: 331000
装帧: 平装
出版社: 南方日报出版社
作者: 辜晓进
出版日期: 2020-12-01
商品条码: 9787549122066
版次: 1
开本: 16开
页数: 288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
¥68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鹏城记忆:老新闻背后的故事》所涉内容,多为深圳人不曾在意或早已忘却的“小”事,更是现在年轻一代难以想象的“俗”事。把它们放在一起,就有了不同于其他出版物的“别样”感觉。再将这些新闻发表的时代背景及后来走势(包括20多年后的补充采访)连缀成篇,突破主流叙事框架,赋旧事以新意,拾细节而成趣,仿佛20世纪90年代滚滚红尘中的一串小露珠,用以窥探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深圳民间生活,也自有其独特价值。这既是该书的特点,也是我费力完成的初衷。
作者简介
辜晓进,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学科带头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从事新闻工作26年,曾任深圳报业集团系列报刊副总编、《深圳日报》(英文)总编辑等职。美国纽约市立大学访问学者(2001-2002年)。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国家211工程(二级)项目、广东省人文社科重大项目等多项课题。出版《报业管理艺术》《现代科技新闻概论》《走进美国大报》《美国传媒体制》《当代中外新闻传媒:现状与源头》《重走美国大报——美国报业转型:颠覆与重生》等专著十余种,发表论文百余篇。 曾获中国国际新闻奖、金枪奖等省以上新闻奖以及第四届“新闻传播学学会学术奖”、广东省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深圳市优秀教师等三十多个奖项或称号。
目录
第一编 进取
深圳电脑写作史/008
背景|个人电脑开始风行/008
故事——见报稿一|作家与个人电脑/010
故事——见报稿二|作家与电脑/014
发展|由电脑写作走向无纸化、网络化/016
大鹏湾畔的“中国首富村”/020
背景|贫穷大鹏镇 突现富裕村/020
故事——见报稿|这里有个“中国首富村”/022
发展|今日大坑村——变化不大,资产不少/026
一部黑色电话机与义工联的诞生/030
背景|“物欲城市”的奉献精神/030
故事——见报稿一|飘扬在特区的“义务”旗帜/032
故事——见报稿二|世界需要热心肠/035
发展|引发社会关注 队伍迅速壮大/037
与陈大姐聊天:“活雷锋”也有困惑/039
背景|陈观玉不为人知的一面/039
故事——见报稿|一位“活雷锋”的奉献与困惑/042
发展|坚守在义工第一线的八旬老人/045
上车后发现兜里没零钱:体验无人售票车/049
背景|深圳率先实现公交车无人售票/049
故事——见报稿|“无人售票车”驶入深圳人的生活/051
发展|无人售票 普及全国/053
深南路大砍树:紫荆换芒果的秘密/055
背景|一连数日 标志性树种大批被砍/055
故事——见报稿一|泼绿缀红绘芳园/056
故事——见报稿二|切莫小看植树种草/059
发展|深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近五成/060
第二编 发展
深圳1994:大工业崛起的年代/064
背景|科技领路 深圳工业渐入佳境/064
故事——见报稿|崛起的现代企业群落/066
发展|内地报纸转载 深圳科技崛起/069
百姓互联网:张树新营造的网络社会/072
背景|北京惊现“尝蟹”者 网络初入百姓家/072
故事——见报稿|形形色色网中人/074
发展|瀛海威消失 门户网崛起/078
突兀:“抢注”事件后的商标意识觉醒/080
背景|企业初始商标价值 大批商标仍缺保护/080
故事——见报稿一|“中外贸”抢注商标引起轩然大波/083
故事——见报稿二|只因为吃尽苦头 才有此借箸为谋/084
故事——见报稿三|“中外贸”商标事件利大于弊/085
发展|商标注册量大幅增长 跃居世界第一/086
冬瓜岭,远去的都市驿站/087
背景|深圳优选安置区的拆迁争议/087
故事——见报稿一|这片过期建筑何以动它不得 ?/090
故事——见刊稿二|深圳冬瓜岭,即将逝去的都市驿站/094
发展|彩田村如期建成 法律诉讼继续演进/100
20年前的“中”“华”之争/103
背景|“巨大中华”只剩深圳两强/103
故事——见刊稿|两大中国通信公司展开诉讼大战 华为中兴互指侵权标的逾四千万/106
发展|两强全球崛起 美国忌惮打压/110
不由你不信:我们身边的“高”农业/113
背景|城市化的深圳仍有高端农业/113
故事——见报稿一|高度集约化的现代畜禽生产基地/115
故事——见报稿二|花卉业:产销两旺 潜力巨大/118
发展|产业调整挤压农业 城市改造驱离花市/120
第三编 社会
编辑部为难了:这则新闻能否发表/124
背景|脚步丈量出来的新闻/124
故事——见报稿|BB机上的毛主席像/126
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的“热”/128
第一个戒毒所与早期深圳毒情/130
背景|毒情蔓延 深圳首建戒毒所/130
采访手记|三访戒毒所 两去蚝业村/131
故事——见报稿一|戒毒所一日/135
故事——见报稿二|这也是一场争夺战/137
发展|政府不懈努力 禁毒任重道远/145
故事——见刊稿三|荡涤腐恶现清明/148
移民城市的“第三者”现象/155
背景|深圳第一个社会新闻专版如何开篇/155
故事——见报稿一|都市交响乐中的不谐和音/159
故事——见报稿二|这里需要科学和理性的阳光/163
发展|永远的社情 无止的故事/165
俩姑娘溜进党报办公室,为我捉“眼虫”/170
背景|早期的深圳 社会光怪陆离/170
故事——见报稿|眼里爬出了虫/172
发展|同样的骗术还在进行/174
福利院之前,弃婴交民间代养/176
背景|弃婴现象 牵动社会的情感热点/176
故事——见报稿|弃婴的命运/177
发展|遗弃现象难绝 管理更加规范/182
组织化乞讨:丐帮在行动/186
背景|有组织的乞讨渐成气候/186
故事——见报稿|深圳丐帮在行动/187
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打击黑恶势力/191
非主流作家和她的《野兰花》/193
背景|文人们津津乐道的本土新作/193
故事——见报稿|江南女和她的《野兰花》/195
发展|专注写作 乐此不疲/196
第四编 事件
一时不能言说:“8·10”股票风波始末/200
背景|原始股暴富神话下的全民炒股/200
故事——见报稿|半晴半雨天地间 热热闹闹大世界/206
发展|果断的“寅吃卯粮” 温和的“以儆效尤”/213
无奈选择:商场贴出惯偷照/216
背景|商场失窃不绝 管理束手无策/216
故事——见报稿一|天虹商场曝光小偷收效显著 众人驻足多数称好尚存异议/218
故事——见报稿二|天虹商场贴出惯偷照/220
发展|防盗系统升级 偷窃现象式微/222
气功“大师”的最后表演/225
背景|强弩之末的中国气功热/225
故事——见报稿|
是科学现象还是又一宗东方神话?/227
发展|作者遭受攻击 “大师”患癌去世/231
商业城大骗局与报社成被告/235
背景|“购物还钱”诱客上当 报纸批评反成被告/235
故事——见报稿一|一场彻头彻尾的骗局/237
故事——见报稿二|原告赖交万元讼费 “天天”案以撤诉告结/243
发展|大百货时代终于来临/245
故事——见报稿三|大百货时代终于来临/247
顾城身后事:文稿拍卖与《英儿》著作权案/249
背景|首次文稿拍卖轰动全国留下后遗症/249
故事——见报稿一|顾城绝笔纠纷未了 庭前调解宣告无效/254
故事——见报稿二|神秘购书人细叙“捉放曹”原委/255
故事——见报稿三|顾工坚信有黑幕交易/257
故事——见报稿四|王星:我们做得光明磊落/258
发展|文艺作品的市场化探索在继续/259
摘要
深圳电脑写作史 背景:个人电脑开始风行 我是不懂技术的文科生,却是个技术崇拜者,喜欢尝试新的技术性便利手段。早在30多年前动手写毕业论文时,我就曾试图使用当时刚出现不久的“国际联机检索服务”。这套系统可以通过主题词等途径在大型计算机终端查找全球主要国家的科研数据,但这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是非常稀罕的事物,只有北京、南京、西安、重庆等10多个大中城市建有联机终端。当时,我所在的南京有两个终端,一个在南京大学,另一个在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我的论文是关于国内书末索引的研究,想了解国外的一些面上数据(当时只通过阅读外文书籍知道,国外很多图书都特别重视书末索引的作用)。我仔细了解才知道,这个终端是要花钱的,而且是美元外汇。每检索10分钟要交10多美元,在当时相当于人民币40多元,是一个大学毕业生一个月的工资。而且因为涉及外汇,所以要申请并经厅局级单位领导批准。我只好作罢。虽然论文后来在《图书馆学刊》发表,但缺少国外比较数据仍是一个遗憾。 1991年我到深圳工作时,个人电脑在中国已经开始进入家庭,比美国晚了10年。那时,深圳特区报已经采用激光照排,告别了“铅与火”。我每次送画好的版样到电脑房时,总是羡慕那边的一些年轻人。他们将稿件打出小样给我,我根据小样画好版样送去,他们再在电脑上根据我的版面设计组成可以制作菲林的版面。我常想,自己要是学会电脑多好啊,何必事事假手于人呢? 1992年5月某日,专刊部组织去位于上海宾馆附近的中航电脑设备公司参观,我们都被那里正在批量生产的个人电脑的功能吸引。参观结束时,我们经不住公司开出的每台电脑2800元优惠价(据说市面卖4000元)的诱惑,大多数人都订了一台。2800元是4个月的工资,当时还是要下点决心的。而我当年6月领回的这部“中航3C”牌电脑,其实是无硬盘的PC-286单显(即黑白显示)电脑。每次开机都要插入一张5英寸软盘进行启动才能完成,所有数据也都只能存储在空白的软盘上。 专刊部的这一举动,在报社内部引起震动。那时报社还没听说有哪个记者用电脑写稿的,我们一下子全体“武装”,算是很超前的。但那时深圳社会上已经掀起了个人电脑的热潮,各种输入法培训班的招牌随处可见。报社后来也鼓励学习电脑,请人来办培训班。我先后学会了五笔字型、拼音、表形码、自然码等多种输入法,最后还是锁定了以双拼为基础的自然码。我放弃五笔字型的原因,是觉得每个字都要先想到偏旁部首,会影响写作的思维连贯性。而拼音与脑子里面形成的字句读音是对应的,自然码特有的双拼形式又大大提高了拼音输入的效率,再加上各种词组的联想,输入速度很快。数年后,有一次参加报社部分编辑记者在深圳市委党校电脑学习班的结业考试,我以每分钟输入300多字而名列第一,用的就是自然码。直到今天,我仍然采用这种输入法。当然,一切以拼音为基础的输入法都有个较为致命的弊端:用的时间长了后,会忘记某些汉字的写法。 我在南京工作时,就曾在单位的一台袖珍打字机上练过键盘指法。所以学电脑输入法早期就实现了“盲打”。那时,专刊部分配了一位名叫周文逸的实习生跟着我,我便带她去了解和采访深圳人用电脑写作的情况,了解到当时深圳除了乔雪竹、吴启泰、宫瑞华等几位作家已经用电脑写作外,绝大多数的文字工作者还是“电脑盲”。我们于1992年6月20日在深圳特区报“社会大观园”版头条刊发了约2000字的通讯《作家与个人电脑》。 那时,我已加入深圳市作家协会。有一次作家协会主席林雨纯见到我,说看到我写的文章很有意思,问我能否换个角度给作家协会新办的报纸《深圳作家》也写一篇。他说他想促动一下,鼓励更多作家拿起电脑进行高效率的写作。我立即应允,该报于7月8日刊发了我写的《作家与电脑》。该文内容只有约五分之一与我在深圳特区报发表的文章重叠。 7月19日,光明日报旗下的《文摘报》几乎全文转载了我在《深圳特区报》的文章,改标题为《个人电脑与写作革命》。《文摘报》创刊于1981年,是当时名气仅次于解放日报旗下《报刊文摘》的综合类文摘报纸,发行量优选时达80万份,在全国有较大的影响。该报副主编盛祖宏亲自寄来样报,并写便签表达谢意。P8-10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