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凭栏意

凭栏意

  • 字数: 258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 作者: 阎晶明
  • 出版日期: 2021-02-01
  • 商品条码: 978752052187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96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6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收入了作者多年来的随笔作品四十余篇,不仅有艺术上的代表作,还有生活中的随想文字,共分为三辑:思潮•阐释、读书•观象、怀人•恋土。作者高屋建瓴地透视了中国文学的发展,提出了对中国文学发展的期许。随笔集展示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担当,正能量。
作者简介
阎晶明,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与评论。出版有《批评的策略》《独白与对话》《我愿小说气势如虹》《鲁迅还在》《鲁迅与陈西滢》《须仰视才见》等十余部。
目录
第一辑思潮·阐释

现实主义与现代性的融合3

当代文学发展三大新动向7

数学时代的文学新生态11

文学的期许15

我所理解的茅盾文学奖19

“抵达更深的生命层次”27

书写故乡的难度35

心灵以及生活的碎片39

因为小说而让人铭记的历史43

可以漫游的小说世界47

创作是“美学抱负”的实现过程51

“我是北京的孩子”57

穿行历史照亮现实66

回到自己的根据地写作70

神话·寓言·现实主义74

乡村生活的表现姿态82

在很好处寻求新变87

写出人间真情多93

塔楼小说98

第二辑读书·观象

几本常读常新的书121

“黄河”“长江”的文学对话125

传统的与现代的129

让阅读成为生活133

《平凡的世界》对当代中国文艺的启示价值136

改革开放的史诗书写143

风雅传承中的时代脉动149

与经典艺术相伴的快乐155

戏外思考158

“飞蛾扑火”者的精神磨砺163

读书:需要用生命去热爱170

诗酒人生的千姿百态173

一份值得留存的刊物179

《山花》与路遥:一种文学现象孕育一种文学精神182

文体流变的动力186

随笔两则189

《文字的微光》自序194

《艺林观点》自序197

《鲁迅与陈西滢》再版前言201

《鲁迅演讲集》编选前言204

《鲁迅箴言分类新编》编者的话208

《须仰视才见》自序213

第三辑怀人·恋土

一个人和一种命运的逝去217

无法接受的送别228

《钟道新纪念文集》编后记233

在天水缅怀雷达235

燃烧到最后一刻的写作者237

心事浩茫连广宇241

胡同深处酒清香250




我与《黄河》257

什么样的聚会不散场262

乡贤们的固执与坚守265

《万世德传》序272

不尽的黄河,奔流的艺术275
摘要
     现实主义与现代性的融合 不用迟疑,2018年是中国长篇小说创作不同凡响的一年。如果必须用一个词概括这一年长篇小说创作的总体特征,会很困难,从状态上来说,应该就是“井喷”。从年初开始,一部接一部长篇新作的出版引发了人们的不断热议。这种“井喷”式的创作态势发展到年底,更是有一种拥挤的感觉,值得评说的长篇小说新作一部接着一部,以至于要概括总结2018年的小说,一下子还无从下手。 比起数量上的多,2018年的长篇小说在艺术上所呈现的风貌更让人兴奋,小说的质量有了整体的提升。要从理论上概括这些百花齐放式的艺术创新,当然也是很难的。 前几天看了一部关于交响乐发展史的纪录片,其中有一句话印象深刻,让我联想到2018年的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特点。纪录片在讲到一位音乐家的时候说,他坚守传统,但是绝不故步自封,他高瞻远瞩,但绝不是现代主义。我觉得,2018年中国的长篇小说创作好像正具有这样的特点。不是简单、浅表的现实主义,也不是虚幻的现代主义。融合,是我想到的一个词。 简单回顾一下,四十年中国长篇小说的创作风姿多彩,各种风格、各种艺术形式、各种艺术手法,我们都耳熟能详,都能找到对应的文本。总体上说,现实主义和先锋小说处于长期的此起彼伏的状态。发展到今天,到了2018年,我个人的看法是,这二者有一种融合的趋势。 回想20世纪80年代,先锋文学和现实主义,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两种创作,甚至就是指称两类作家,他们有时甚至是格格不入的。后来的情况越来越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我们的小说评价体系、角度都在多元化,都在变化。读者的认可度,简单地说就是发行量,艺术形式转换的可能性,简单地说就是影视剧的改编机会,再比如文学评奖的价值导向等等,都让长篇小说创作出现一种整体上的变化。 一个很明显的变化,就是很多从前的先锋小说家,逐渐转向了现实主义创作的路径,甚至很多过去以中篇小说、短篇小说见长的作家,也开始把创作的主要精力用在了创作长篇小说上。以至于我相信,如果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小说家是“讲故事的人”这个概念,会引起很多争议,但是现在提出来,大家都会认可。 2018年,小说创作的一个特殊意义还在于,中国作家正在自觉地运用具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又能够自觉地在艺术上打开格局,也就是把先锋文学的诸多艺术元素、艺术手法融入其中。难得的是,这种并存和融合不断呈现在一个作家的同一部作品当中。过去我们说,某个作家是偏向于现实主义,某个作家是倾向于先锋文学,但是我们现在可以在一个作家的一部作品里看到这两种创作方法的融合。我认为,这种融合使得中国的长篇小说因此既具有传统的根性,又具有与时代相吻合的现代性。2018年,已经有很多作品可以为我们证明这种艺术融合上的自觉,作家的创作方法在作品中日趋成熟。 2018年,从九十岁的长者,一直到80后、90后的青年,众多作家都有他们的长篇新作发表出版。其中的不少长篇作品,在艺术上都给我们带来惊喜,也印合了我所强调的观点,即现实主义与现代性的融合。这些小说或者有地域性,或者有历史感,或者刻意流入纪实性,或者刻意打通人兽灵分界。。这种既有当下性,又有寓言性,既有来自土地、历史、生活的根性,又有强烈的时代标识和作家艺术自觉的创作,正是我们从理论上和阅读上所期待的小说品质。2018年,长篇小说的收获,其中所创造出来的艺术高度值得我们铭记,更值得我们深入评说。从艺术融合的角度来说,亦是如此。 我们曾经膜拜的魔幻现实主义,其实并不神秘或者神乎其神,不少这一概念下的小说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在一部作品里把多种艺术元素、艺术手法拼接、拼贴,或者说融合在一起。它们是严肃文学,但看上去又是流行小说。小说里有地域风情,有民族历史,有严肃的政治,有民间的传奇,同时还有一种广阔的世界性。一个作家能不能调用整合这些元素,纳入一个小说当中,使其成为互相关联、交融的小说要素,从而形成一种合力,形成一种小说的力量,这对当代小说家,不仅是中国的小说家,在世界范围内也一样,是一个巨大考验…… 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