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虚拟社会的群体参与及互动

虚拟社会的群体参与及互动

  • 字数: 272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作者: 安珊珊
  • 出版日期: 2021-01-01
  • 商品条码: 978752017773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88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11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的理论篇、实证篇和专题篇三部分内容相互衔接呼应,兼顾理论梳理、个案呈现与经验性研讨。在研究方法上,依据研究对象的不同而适当调整。研究对象也能够在优选限度内覆盖多种类型的虚拟社群。网络是无处不在的,虚拟社群也是无处不在的,研究问题也必然是层出不穷的。希望本书以有限的内容与更多方家对话,管窥纷繁复杂的虚拟社群生态,描摹虚拟个体与虚拟社会。
目录
上篇:理论篇
第一章 虚拟社群:平台更迭与群体聚集
第一节 技术史视角下的虚拟社会空间更迭
第二节 社会群体网络聚合的本质
第三节 网络社群:利益相关或志趣相投
第二章 溯本清源:公众舆论概念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精英史中的公众舆论——启蒙哲学的影响
第二节 社会史中的公众舆论——技术演进的影响
第三节 作为学理概念的“公众舆论”
第四节 公众舆论的属性特征
第五节 公众舆论是虚妄的,还是现实的?
第三章 网络舆论:一个革命性概念的提出
第一节 何谓“网络舆论”?
第二节 开放性:形成虚拟社群的观点自由市场
第三节 匿名性:促生虚拟社群参与的驱动力
第四节 去中心化:提供虚拟社群挑战权威与重新赋权的契机
第五节 协商性:实现虚拟社群舆论互动的理性重建
第六节 批判性:明确虚拟社群舆论互动的立场分野
第七节 互动性:人人都是线上演说家
第八节 归属感:维系虚拟社群的心理纽带
第四章 范式之争:网络舆论研究的中西差异
第一节 西方研究:以“影响”为主导的研究范式
第二节 本土研究:以理论“适用”和“引导”为主体的研究范式
第五章 乌托邦还是恶托邦:网络公共领域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公共领域”理论框架内的固有争议
第二节 自由表达与理性协商:网络公共参与的乌托邦式期待
第三节 被折损与被侵害的公共性:网络参与实践的恶托邦式困境
中篇:实证篇
第六章 虚拟社群的自画像
第一节 “我们”是谁?
第二节 “我们”如何互动?
第三节 “我们”在说什么?
第七章 虚拟社群的群体动力原理
第一节 驱动“我们”参与社群的原力
第二节 “我们”的纳新机制
第三节 “我们”关系网络的线上线下延伸
第八章 虚拟社群的归属感
第一节 虚拟社群参与者的归属感
第二节 虚拟社群参与者的满足感与认同感
第九章 虚拟社群的分化
第一节 “我们”中的“领袖”
第二节 “我们”中的管理员
下篇:专题篇
第十章 虚拟社群“大V”的舆论力量
第一节 意见领袖的变迁:从大众传播到网络互动
第二节 微博:媒体化、社会化与社区化
第三节 微博的“名人”气质
第四节 谁是微博名人?
第五节 微博名人舆论的结构要素
第六节 微博名人舆论互动特征
第七节 名人微博影响力结构分析
第八节 想象的平等,匮乏的公共性与过度媒体化
第十一章 网络迷群:开启粉丝主导话题时代
第一节 网络“迷群”:一股文化新势力
第二节 “迷群”研究的学理路径
第三节 网络“迷群”的社会语境
第四节 网络“迷群”的身份认同建构
第十二章 AcFun社群:弹幕式舆论互动
第一节 弹幕互动的兴起与代表性平台
第二节 弹幕互动的学术研究推进
第三节 弹幕互动的属性特征
第四节 弹幕互动的参与主体构成
第五节 弹幕互动与青年亚文化
第十三章 朋友圈:虚拟社群的自我呈现
第一节 网络自我呈现:理论的视角
第二节 朋友圈自我呈现的研究方案
第三节 朋友圈的自我呈现:特征、方式及策略
第四节 朋友圈自我呈现的影响因素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