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教育的目的 珍藏本

教育的目的 珍藏本

  • 字数: 38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 作者: (英)怀特海
  • 出版日期: 2021-01-01
  • 商品条码: 9787549633630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448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的主要侧重点在于智力的教育,因此在所有的章节中,都将始终贯穿着这样一个主题,并从多个视角进行说明——简单地说,就是——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老师也必须有活跃的思想。 2012年我社出版《教育的目的》中文版,广受读者喜爱和好评。这次推出《教育的目的》(珍藏本),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中文本,第二部分是英文本,第三部分是从当当、京东等读者近万条好评中精选出50篇有代表性的读后感和评论。 
作者简介
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1861—1947),英国当代有名哲学家、数学家、教育家,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源头。在哲学上,他的《过程与实在》堪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相媲美;在数学上,他和罗素合著的《数学原理》堪与牛顿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相比肩;在教育上,他培养的罗素、奎因、凯恩斯是各自领域的名家翘楚。
目录
中文版推荐序/茅于轼
译者前言:这是一本奇书!
作者前言
作者小传
教育的目的(中文译注)
第一章 教育的目的
第二章 教育的节奏
第三章 自由和训练的节奏
第四章 技术教育及其与科学和文学的关系
第五章 古典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
第六章 数学课程
第七章 大学及其作用
教育的目的(英文原版)
Preface
I TheAimsofEducation
II TheRhythmofEducation
III TheRhythmicClaimsofFreedomandDiscipline
IV TechnicalEducationandItsRelationto ScienceandLiterature
V ThePlaceofClassicsinEducation
VI TheMathematicalCurriculum
VII UniversitiesandTheirFunction
教育的目的(大讨论)
教育之魅·思想之美(秋 慧)
字字珠玑,句句有理(黄争荣)
怀特海智慧教育观的审视与超越(肖士英)
怀特海心智教育思想(谢友明)
辛苦遭逢起一经(杨永学)
回答了六大问题(张端鸿)
不断追问“教育为了什么?”(毛道生)
教育在培养什么?(楚 渔)
激活生命对于生活的灵感、感悟和创造
“歪脖子树”也有春天(胡 静)
莫让儿童为知识所害(郭建珍)
想象力的力量(杏帘在望)
为人父母后的读后感(湖湘郭老三)
真正的教育(登不楞登)
教育的本真是什么?(吴 奇)
受教育者要有责任感和崇敬感(赵远利)
教师对学生“伟大崇高”的引领作用(赵 燕)
智能型教师的“三性”素养(胡 勇)
剩下的东西是什么?
———爱因斯坦引用才子怀特海的话考据(贾书建)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徐 维)
生命·生活·生长(孙民云)
教育的全部目的在于生活的智慧(王立志)
教育的结果VS教育的目的(萌丫头)
带着学生在生活中探寻教育的目的(金晓燕)
从韩愈到怀特海(张 静)
十几年教学后感受到的春天(祁祁如云)
基于过程哲学的教育目的观(王 健)
爱上“三个阶段”(张爱国)
学习是有节奏的(薛朝阳)
生命的节奏
《教育的目的》的阅读随笔(何秀杰)
引导学生“利用”知识(胡克护)
结尾的两种译法(樱桃河李磊)
启迪滋养过我的十部教育经典之九(汪正贵)
教师的推荐阅读书(怪兽的小鱼干)
一本不应该错过的经典(找耳朵)
能读到此书,荣幸
继续美好的“啃读”(赵长河)
《教育的目的》让教师体验“幸福感”(顾宏伟)
采撷与反思
———《教育的目的》读后记(杨伯红)
跋/刘世芬
后记/王立中
摘要
     第一章 教育的目的 文化是思想的活动,是对美和人类情感的感受。零零碎碎的信息或知识对文化毫无帮助。如果一个人仅仅是见多识广,那么他在上帝的世界里是最无用且无趣的。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有专业知识的人——专业知识是他们奠基起步的基础;而广泛的文化修养,使他们既有艺术般的优雅,又有哲学般从容,通达高远深邃之境。 我们必须要记住:自我发展才是最有价值的智力发展,这种发展通常在16—30岁之间发生。训练这种自我发展,最重要的应该是12岁之前从母亲那里所受到的教育。大主教坦普尔说过的一句名言可以佐证我的观点。一个年少时在拉格比公学表现平平的男孩子,在其长大成人后却非常成功,人们对此感到非常惊讶。大主教在解释人们的困惑时说道:“问题不在于他们18岁时怎么样,重要的是他们之后将成为怎样的人。” 在训练儿童的思维活动时,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那种我所说的——“呆滞的思想”(inert ideas)——那些仅仅被大脑所接收、却没有经过实践或验证而不具有普世性的知识。就是说,正确的知识必须实用过、验证过,并在不同的条件下都能成立,“放之四海而皆准”,套用现在时髦词汇就是“普世”。 在教育目前,有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某些学校在某个时期。充满天才创造的活力,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然而不久,开始沦为卖弄炫耀,墨守成规。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大脑已经被呆滞的思想塞满了。就教育而言,充斥呆滞思想的教育不仅无用,反而有害,因为其极具腐蚀性;这种腐蚀性会生成人的劣根性(pessima)。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除了某些时候思想活跃、具有创新之外,其他时候都背上了沉重的知识的包袱。那些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却聪明智慧的女性,她们见多识广,把世界看得通透,当她们步人中年,成了社会中拥有智慧和文化修养的群体,就是因为她们曾经免遭那些呆滞思想的侵蚀。每次对人类社会进步举足轻重的知识革命,都是一次对陈腐呆滞思想的反抗和反叛。但是,可悲的是,由于对人类心理的忽视,某些所谓的教育制度又重新用呆滞的思想来蒙蔽人们的眼睛。 现在,让我们来谈谈在我们的教育体制中,如果要避免思想上的僵化,就要特别注意两条戒律:(一)不要同时教授太多科目;(二)如果要教,就一定要教得透彻。 教授大量的科目,如果只是蜻蜓点水地教授一点皮毛,那么就会造成一些毫不相干的知识碎片的被动接受,不能激起任何思想活力的火花。如果只给儿童教授一些少而精的科目,让他们对所学的东西进行自由的想象和组合,他们就会利用这些所学的知识去认识世界,并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运用。孩子自己的发现(discovery),就会是一些普遍的、基础的概念,这些概念能够帮助他们理解生活中不断涌现的各种事情。孩子就是要这样来生活。 我所说的“理解”,不仅仅是一种逻辑上的认识,而是那句法语格言“理解一切,即宽恕一切”层面上的“理解”。那些学究或许会嘲笑具有实用性的教育,但是,如果教育是没有用的,那么它又是什么呢?!它是一种藏而不用的才能吗?教育当然应该是有用的。不管你生活的目的是什么,它对圣·奥古斯丁有用,对拿破仑也有用,对你、对我都有用。教育是有用的,因为去理解这个世界是有用的——好的教育,能让人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 P3-7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