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启幕 中国当代文学与文人

启幕 中国当代文学与文人

  • 字数: 4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 作者: 汪兆骞
  • 出版日期: 2021-01-01
  • 商品条码: 978751438970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80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1949年至1966年,弹指一瞬,但“十七年文学”写就的宏大叙事,给中国当代文学史留下了辉煌的一页,在民族精神谱上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本书收录了丁玲、老舍、曹禺、赵树理、冯雪峰、聂绀弩、王蒙、柳青、萧也牧、沈从文、张爱玲、孙犁、杜鹏程、曲波、王愿坚、茹志鹃、峻青、周立波、李準、草明、宗璞等40多位作家,详述他们的成长经历和创作生涯,对他们的成名作品及代表作品进行客观的评价,重点赏析了他们在“十七年”时期创作的最有影响力的作品。这些中国当代作家,自觉地将壮丽斗争的历史记忆和人民创造新生活的现实记忆,铸成文学的情感与经验,内化于心性血脉,以清醒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身份、发挥自己的民族特色,以其品种、颜色和香气竞相争妍于家国的姿态,显示了文学的繁荣与力量。他们和他们的作品,构成了一部中国当代文学启幕史。
作者简介
汪兆骞,生于194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原《当代》副主编兼《文学故事报》主编。中国作协会员。著有《香盈花》《春明门内客》《记忆飘逝》《紫塞烟云》《张骞》等,新近出版有经典史诗级民国大师集体传记《民国清流》系列七卷本、《文学即人学:诺贝尔文学奖百年群星闪耀时》《我们的80年代:中国文学与文人》,深受读者好评。
目录
引子 安排客居香港的文人墨客回燕京古城
第一章 丁玲的命运悖论
第二章 荣膺“人民艺术家”称号的老舍
第三章 “遵命文学”让曹禺难有佳作
第四章 心“有一个熟悉农村的包袱”之赵树理
第五章 中国“别林斯基”胡风的自信悲剧
第六章 有些书生气的冯雪峰
第七章 “雨巷诗人”戴望舒与他享尽哀荣的葬礼
第八章 落拓不羁的狂狷之士聂绀弩
第九章 王蒙青春放歌《青春万岁》《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第十章 “农村社会主义史诗”柳青的《创业史》
第十一章 悲情萧也牧与《我们夫妇之间》
第十二章 以《喜鹊登枝》登上文坛历经殊荣与冷落的浩然
第十三章 欲以身殉文学却无奈改行的沈从文
第十四章 曾在文坛“狂飙”,最终沉寂的高长虹
第十五章 孤独漂泊张爱玲
第十六章 翻译古希腊文学和强横坚持“以真实”回忆兄长的周作人
第十七章 战士作家孙犁与《风云初记》《铁木前传》
第十八章 杜鹏程与《保卫延安》
第十九章 吴强与史诗性的《红日》
第二十章 冯德英的《苦菜花》《迎春花》
第二十一章 刘知侠与革命通俗小说《铁道游击队》
第二十二章 曲波与革命英雄传奇《林海雪原》
第二十三章 用生命塑造《小兵张嘎》的徐光耀
第二十四章 方纪的《挥手之间》与管桦的《小英雄雨来》
第二十五章 梁斌与《红旗谱》系列小说
第二十六章 创造发行数量优选纪录的《红岩》及其作者
第二十七章 探索人性光辉的王愿坚与《七根火柴》
第二十八章 茹志鹃与“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百合花》
第二十九章 短篇高手峻青和《黎明的河边》
第三十章 周立波与《山乡巨变》
第三十一章 李準的乡土小说《李双双》
第三十二章 “山药蛋派”中坚作家马烽和西戎
第三十三章 陈登科与《风雷》
第三十四章 周而复与《上海的早晨》
第三十五章 欧阳山与《三家巷》《苦斗》
第三十六章 工业文学“第一人”草明与《火车头》
第三十七章 “史官”姚雪垠与《李自成》
第三十八章 陈翔鹤与《陶渊明写<挽歌>》《广陵散》
第三十九章 宗璞与《红豆》
跋:红色经典 英雄史诗
摘要
     丁玲(1904-1986),原名蒋玮,出生于湖南临澧,家道中落。中学时,丁玲就读长沙周南中学。1922年,丁玲到上海,先后就读共产党人创办的平民女子学校及上海大学中文系。两年后,丁玲到北京大学旁听,选修文学、绘画等,与胡也频、沈从文等人相识。受“五四”新思潮影响,丁玲接触各种思想,阅读大量中外文学经典,为日后创作打下了基础。丁玲二十三岁开始创作小说,其《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等在《小说月报》陆续发表,后结集《在黑暗中》出版。《莎菲女士的日记》是日记体小说,刻画了一个倔强自傲而又苦闷沉郁的青年女性形象,真实反映了当时一些年轻人勇敢挣脱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又充满矛盾的精神状态。 莎菲成为现代文学长廊中的一个典型形象。丁玲成名后,于1931年加入左联,主编《北斗》。此时,她又出版了《一个人的诞生》(与胡也频合集)、《水》《母亲》等作品,成为左联主力之一。1936年,丁玲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入狱,三年后出狱,赴延安参加革命工作。她曾赴前线,为她填《临江仙》词一首赞扬她。她撰写了富有战斗气息的报告文学,出版了《一颗未出膛的枪弹》《我在霞村的时候》等小说集,后在延安主编《解放日报》副刊。她参加了主持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于1948年发表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后又创作续篇《在严寒的日子里》。 1954年,已成为中国作家协会重要领导人的丁玲,受到不公平待遇,被打成“反革命集团”首要人物,流放到东北劳动改造。1975年,七十一岁的丁玲出狱,被安置在山西长治农村,继续写《在严寒的日子里》这部具有史诗规模、富有时代特色和历史深度的长篇小说。 20世纪80年代初,丁玲得到平反。在文坛消失二十多年的丁玲,重返文坛,其作品风格依旧朴素凝重,但深刻雄健的现实主义精神已不再。1949年,丁玲重返北平,有点儿衣锦还乡的味道,她购买了在王府井北大街多福巷的宅第。 1949年6月8日,在沈阳的丁玲被沙可夫派甘露接到北平,作为拟将召开的文代会的重要成员之一,住进文代会筹备组所在地东总布胡同二十二号。 11日,丁玲致信还在沈阳的丈夫陈明说: 我八号下午到的北平,住东总布胡同二十二号。这里有甘露、企霞,生活一切自然很好,你可想象得出。工作还无头绪。昨天见到周扬,不得要领。此地筹备工作很差,头绪多,思想计划不够,因此我还不能给刘芝明报告,要等周扬再来时谈。他现在是宣传部副部长。 见到一些人,但我不能四处拜访人,因此还有些人未见到。今天准备上香山,明天回来。昨天看了表哥和沈从文。(《致陈明》) 信中两处提到周扬,一句“不得要领”,内涵丰富。提到过去的老朋友沈从文时,冷淡如冰。沈从文自杀一事,一字不提,在丁玲心中,她与沈从文已形同陌路。 “准备上香山”,对丁玲来说,是一件大事。她要去看望老朋友主席。知丁玲到了北平,要接见她。1949年3月15日,党中央从西柏坡迁到北平时,主席不愿到城里,执意要住在香山的双清别墅,那里风景如画、清静幽雅。 P14-1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