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毛奇家族 一部战争史

毛奇家族 一部战争史

  • 字数: 374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作者: (德)奥拉夫·耶森
  • 出版日期: 2020-08-01
  • 商品条码: 978710806967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96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5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德国近代知名的军事世家毛奇家族,是。毛奇的家族史,也是欧洲近代战争史的一个缩影。德国近代军事传奇世家毛奇家族:普法战争的功臣老毛奇,为德意志统一做出贡献,被誉为“德意志利剑”,是与俾斯麦并肩的重要人物;德军总参谋长小毛奇制订施利芬—小毛奇计划,然而马恩河的失败也打破了德军不败的神话,影响了“一战”的走向,他个人的命运也充满戏剧性;赫尔穆特·詹姆斯·冯·毛奇在“二战”期间为了推翻独裁统治而策划暗杀希特勒。
内容简介
毛奇家族是德国近代最知名的家族之一。在世界目前,如此年代久远、家谱连续、资料保存良好、研究足备的家族也是凤毛麟角。毛奇家族的命运以极为独特的方式与普鲁士、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甚至是德国近两三百年的历史密切地交织在一起。老毛奇与普鲁士国王威廉和宰相俾斯麦统一了德国,小毛奇在马恩河一役败北,使普鲁士军队的不败神话破产;月球上有以毛奇命名的环形山,19世纪南极科考曾经接受过毛奇家族的资助;第三帝国时期,这个家族发生了严重的分裂,一部分成员成为希特勒的爪牙,而赫尔穆特-詹姆斯·冯·毛奇成为努力推翻独裁政权的抵抗组织成员,后来是联邦德国的创建者之一。作者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查阅了毛奇家族成员上百年的信件往来,完成了这部注重细节和个体命运的家族史;特别讲述了这个家族中一些重要男性成员在历史洪流中或正面或负面的作用。
作者简介
张芸,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教师。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从拿破仑开始——创造民族观念
民族理念6
席尔与毛奇家族10
贵族的特点15
施特里特菲尔德与托伊滕温克尔17
丹麦的毛奇家族19
梅克伦堡地区的毛奇家族20
弗里德里希·菲利普·冯·毛奇24
军队与启蒙28
亨丽埃特·帕申30
投机庄园35
转为丹麦效劳36
第二章 强烈的求知欲——超然于民族
毛奇陨石坑38
毛奇与普鲁士40
哥本哈根41
为霍亨索伦王族效劳46
……
摘要
     第一章 从拿破仑开始——创造民族观念 民族理念 在后波莫瑞地区哈塞卢(Haseleu)的一个贵族封地庄园里,一辆双驾马车缓缓驶来。秋天来了,暴风雨也临近了。在门前的大台阶前,马夫拴住了马。周边的小动物们在不安地蹦来跳去。两名军官从车上跳了下来,其中一名裹着大衣来回踱步,以此取暖,另一名已经飞身上了台阶。他终于可以拥抱他年轻的未婚妻了,她只有17岁。房间里到处都是装饰着他画像的物品,有盘子、杯子、烟斗,甚至还有圆形蛋糕。在农场的小屋里,在警卫室里,在小酒馆里,人们都在谈论着有关他率领骑兵部队的那些奇袭事件。关于他的奇闻逸事已被传遍。学校里的男孩们模仿他的发型;女孩们如果能够和他跳舞,就会感到非常自豪。他所到之处,人们都会聚到一起。两天以前,他在特雷普托(Treptow)率领骑兵团离开。按照怀着感恩之心的君主的旨意,他应该是第一个带着骑兵重新占领京城的人。因为战败的威廉三世(Wilhelm Ⅲ)表现良好,作为胜利者的拿破仑,按照《提尔西特条约》,于一年后从柏林撤军。这样,行军的骑兵部队就成了凯旋的队伍。当骑手们经过村庄和城市的时候,到处都响彻着教堂的钟声。来到哈塞卢的客人是普鲁士的士兵:费迪南德·巴普蒂斯塔·冯·席尔(Ferdinand Baptista von Schill),今年32岁,他是一位战略家,更是一位勇士,“是一个矮小、敦实、留着漂亮胡子的人”。1 在这个小庄园的客厅里,两个订了婚的人互相说着再见。婚礼还得再等一等。席尔正在策划一件闻所未闻的事情:他想发动一场反对拿破仑的起义。他看了最后一眼,然后离开了。他的未婚妻在窗前向他挥动着手帕。这时,她的妈妈走进了房间。风吹了进来,把窗户关上了,一把佩剑从墙上哐的一声掉到了地上。“哦,妈妈,你看,席尔的佩剑,这把他和父亲交换过的佩剑,现在从墙上掉了下来,就在我看着他从树下消失的那一刻。哎,他会投入到这场战争中去,投入到这场他如此狂热地发起的战争中去,我将再也见不到他了。”2 无论如何,一个同时代的人在这对未婚夫妻相互道别的88年后报道了这件事。1876年,德意志帝国成立5年后,对席尔的狂热崇拜依然如火如荼。费迪南德·冯·席尔漫长的一生是和毛奇家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一位毛奇为席尔而战,另一位毛奇则站在席尔的敌人这一边。这就好比是提到帝国的偶像陆军元帅毛奇,或者是打造联邦德国传统的一个主要人物赫尔穆特·詹姆斯·毛奇伯爵,席尔的转变首先是和超越个人的东西有关——和普鲁士有关,和法国有关,和德意志民族的理念有关。 民族并不是自然形成的。它们既不是基于种族、语言和宗教,也不是基于兴趣或者所谓的“自然”界限。每一个民族都是一个理念。这个理念如果不被思考或者不被需要了,这个民族也就不复存在了。3我们必须讨论理念的问题。产生民族的先决条件是在欧洲发动有力的变革:从18世纪中叶开始的人口激增,工业革命的开端,人们赢得了对时间和空间的胜利——比如增加公路网的建造,或者是诸如报纸和杂志这样的新媒体的开发利用。这些变化的结果是产生了三次价值危机:政治体制中的一个危机——剧变迫使政府收紧和扩大干预的可能性;权力分享产生的危机——资产阶级的壮大威胁着旧的统治阶级;权力的形成危机——去基督教化和启蒙运动削弱了的神权和传统的约束力,这些危机是民族形成的根本原因。最初,只是少数学者决定了民族的理念——教授、神学家、作家、军官、笔尖上有影响力的重要人物,例如威廉·冯·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和弗里德里希·席勒(Friedrich Schiller)、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和恩斯特·莫里茨·阿恩特(Ernst Moritz Arndt)、格尔哈德·沙恩霍斯特(Gerhard Schamhorst)和奥古斯特·奈达特·冯·格奈泽瑙(August Neidhardt von Gneisenau)。他们书桌上的民族主义首先回答的是权力形成的危机问题,因为它提供了一种世俗的宗教来作为替代。这种宗教的主祷文包含了如“历史使命”“选中的人民”和“神圣的祖国”这样的思维形象。4民族的理念从学者的书房进入民众的心中,这条道路在德国是由拿破仑铺平的——虽然不是他自愿的,因为战争、侵略和掠夺在许多地方唤醒了人们维护自己意志的意识。这也暂时缓和了权力分享产生的危机。在法国的占领之下,民众的思想重心由内心转移到了渴望外部的自由。5与此同时,在普鲁士和“莱茵邦联”的国家里,在被拿破仑占领的地方,改革派的官员们正在寻找能够克服政治体制危机的方法。他们决定把政府部门和公共权力机构进行整合、精简并合法化。他们的改革加速了从君主专制主义转向官僚专制主义的发展之路,也加速了从君主的专制统治转向政府官员以国王名义的统治之路。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开始寻找那些摇摆不定的因素,它们把我们的当下称作“德国身份”。人们搜集或者虚构了一些童话、神话和民歌,发现了中世纪,召唤来了鬼神和沃丁神接待战死者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