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编辑的光辉宝藏

编辑的光辉宝藏

  • 字数: 237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 作者: 韩敬群
  • 出版日期: 2019-09-01
  • 商品条码: 9787200150629
  • 版次: 1
  • 页数: 342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出版是一个“不落的夕阳产业”,编辑更是一个日益边缘的职业,作为当代中国极有影响力的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总编辑,韩敬群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原创文学的阵地上,始终置身于文学的现场,是中国当代原创文学的亲历者和参与者。《编辑的光辉宝藏》一书就是他回顾几十年编辑生涯的个人文集,全书分为“书道尊严”“高山仰止”“书过留痕”和“书边零墨”四个部分,从编辑的角度,讲述了出版业在商品时代的生存问题、作者和编辑间的互动与沟通,文学编辑对文学创作的影响等等。编辑这一职业,不仅仅是简单的案头工作,出版这一行业,也不会成为式微的夕阳产业,甘于寂寞、沉潜其中的编辑们,将为我们这个时代留下光辉的精神宝藏。
目录
第一辑 书道尊严
编辑的光辉宝藏
娱乐至死的时代,出版还活着吗?
假如易地而处
选择优雅
寻找精神之鸦
关于《大家小书》的创意
引进版纯文学,不说也罢
我们应该做得更好
浅析2012-2017年长篇小说的出版
美成在久
第二辑 高山可仰
高山安可仰
漏船已逝,白虎归山
忆金?先生
才如江海命如丝
和陶――回忆在北大写旧诗的经历
第三辑 书过留痕
以巴尔扎克的名义
在左岸相逢
思想的地理
隐者的力量
《乔伊斯传》:让我们来吻这只手
夏济安的幸与不幸
有无虚实之间
六十年的缺失
雕龙与雕虫
亲切的启蒙
发现古诗之美
何立伟的险棋
推荐宁肯
从方方新作说起
我理想的读书生活
我的阅读清单
我的推荐书目
第四辑 书边零墨
《忆巴黎――不固定的盛节》
《动物的生命》
《达利和我》
《小王子》
《佛兰德斯的狗》
《鲁迅传》
《张恨水传》
《四世同堂》
《王蒙品红楼》
《受活》
《状元媒》
《剑桥的星空》
《王朔集?致女儿书》
《苏曼殊诗集》
《昼信基督夜信佛》
《张贤亮集?青春期》
《大工地上》
《不过百年》
《医事》
《出没风波里》
《胡思乱想的日子》
《大幕拉开》
《地产大亨》
《大地雅歌》
《吾血吾土》
《最后的大师》
《平江》
《九月里的三十年》
《燕山夜话》
《英国情人》
《寻找家园》
《蓝颜》
《我在路上的时候最爱你》
《小牲口》
《亲爱的,值得吗?》
《青门里志》
《疯狂的榛子》
《香草》
《十六岁少女》
《我做女孩》
《那么远,那么近》
《所有的猪都到齐了》
《石头书》
《安阳迷雾》
《80后,怎么办》
《白口罩》
《保姆在北京》
《黄泥地》
《菜根谣》
《山程水驿集》
《典型年度》
《风流图卷》
《父亲简史》
《好人宋没用》
《喝了吧,赫拉巴尔》
《假子真孙》
《街道英雄》
《姐姐》
《纠缠》
《流年物语》
《秘境――中国玉器市场考录》
《驴队来到奉先?》
《陌上》
《上庄记》
《少年巴比伦》
《松林夜宴图》
《太阳深处的火焰》
《云中祭》
《在南方》
《中国知青文学史稿》
《众生?迷宫》
摘要
    编辑的光辉宝藏
     我特别喜欢钟叔河先生“出版社的总编辑应该是出版社的第一编辑”的说法,对叶至善先生《我是编辑》一书也印象深刻。2017年我有幸被北京出版集团推荐参与“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评选,当时出版集团人力资源部同事问我,是报出版人物序列还是编辑序列?我说如果可以让我选择,我很愿意以一名编辑的身份参评。这次又有幸与巢峰先生这样的出版前辈大家以及各位在各自的领域深耕多年、卓有树立的编辑同行一起,被中国编辑学会推选为“十大优秀编辑”,虽然深知自己作为一名文学编辑所完成与达到的那一点点成绩远不能匹配这个高贵的名号,还是倍感荣幸与振奋。《庄子》上说:“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我想,作为一名中国当代原创文学编辑,未来的文学征程不论是千里还是百里之长,我会将这份各位领导与师长赠与我的荣誉看作职业生涯中宝贵的精神干粮。
     一
     当编辑是幸运的,因为我心目中理想的编辑出版工作的优选境界便是与各个领域很优秀的人打交道,这对自己会是优选的提升。很多时候,你会感觉自己不只是在做书,而是交到了良师益友。比如;有时候,我会把编辑过程看成是大学课堂的延续。一些作者曾经是我的老师,但那个时候上的是大课,后来我又有幸成为他们的编辑,我觉得独自面对他们的书稿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形式的上课,是一个人的课堂,一对一的“私教”。很多老师,其实是在编辑他们的书稿时,我才对他们人生的一沟一壑、学问的一叶一花有了更深的了解。
     十几年前,北京出版集团董事长、也是有名出版人吴雨初先生曾经与他的一些志同道合的好友在京西的上庄组织过一个读书会。他邀请我去做一次讲座,讲我理解的出版。那次讲座恰好是第200期,可以想见,他们这个读书会在此之前已经坚持了多长时间。我因此写过一篇文章《娱乐至死的时代,出版还活着吗?》,那其实是一篇读美国出版人瑟夫《我与兰登书屋》的长篇书评。从那本书看,对于一个热爱而且肯于全身心投入的人来说,出版能有多大的乐趣!我的出版经历没有那么传奇,但中间也发生过一些特别有趣的故事。一个故事,从头至尾,其实就能把出版各个环节的原委,把始终与此过程伴生的人的个性说得清清楚楚,趣味横生。
     1998年前后,十月文艺出版引进出版《欧文?斯通文集》时想找人写序,我当时找到了社科院外文所的两位先生,其中一个,李文俊先生,电话没打通,另一个就是董衡巽先生(董先生是有名的美国文学研究专家,他和薛鸿时先生都是钱钟书先生特别喜爱的后生晚辈,有人戏称他们为“董超”“薛霸”)。我这个陌生电话打过去,他爽快地答应了。其实我和董先生的纯业务接触也就这一次,但董先生对我的编辑工作却有特别大的帮助。可以说,我的整个外国文学译者、学者队伍都是董先生帮我构建起来的。甚至我的外语学习,都得到董先生很多指点。我经常跟年轻编辑们说,由一个点开始生发,可以无穷衍生,重要的是每个环节都能做足、做透。
     P2-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