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悟斋随笔

悟斋随笔

  • 字数: 15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 作者: 宋养琰
  • 出版日期: 2015-04-01
  • 商品条码: 9787200112320
  • 版次: 1
  • 页数: 231
  •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5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悟斋随笔》是经济学家宋养琰的作品,全书由11部分35篇文章组成,共计16万字。作者已90岁高龄,他放眼社会的方方面面,通过对诸多小事的通透洞察,让读者深刻地体会到丰富的人生哲理,可以清晰地看见作者几十年的心路历程。这是一部有着阅读质感的散文集,有着“不知老之将至”的难得境界。
目录
第一部分 故乡记忆
大柳巷:淮水之滨的桃花源
我是故乡放飞的一只燕子
第二部分 人生拐点
我是怎样从南京到北京的
华大:一段不平凡的学习生活
参加隆重的人大开校典礼
苦度研究生涯
初登大学讲坛
第三部分 蹉跎岁月
在下放劳动的日子里
追思人大“五七干校”
第四部分 三易门庭
执教师院:惊观风云激荡
人大,我又回来了
还是去社科院的好
一段不平凡的办学历程
第五部分 书伴终身
悟斋:我的书屋
皓首更觉知识浅,老来正是读书时
第六部分 命运和幸运
敢与命运抗争
重操旧业返璞归真
我的幸福观
第七部分 祭奠亡灵
生死观和人生观――哭方生
永远怀念宋养亮哥哥
方生十年祭
第八部分 岁月留痕
我的2012
我的2013
我的2014
第九部分 梅开二度
老树发新枝,梅花二度开
第十部分 域外纪行
云游散记
水下之城:阿姆斯特丹
漂浮海上的城市:威尼斯
永恒之都:罗马
南半球之珠:悉尼
欧行归来的思考
旅美观感
第十一部分 神州纪行
重游齐鲁大地
青岛:胶州湾之珠
高原之珠:春城――在昆明的日子里
附录
老树春深更著花――访有名经济学家宋养琰教授
摘要
    故乡永远是我魂牵梦萦的家园。时光用它的魔法将一切改变,如今,故乡已变得面目全非,但我仍然时刻怀念它。
     迄今为止,在我的人生旅途中,到过淮河流域的许多农村,就自然风光和历史人文环境而言,还未见过有一处超越大柳巷。我作为大柳巷尚活着的为数不多的一位老人,之所以要作此文,除怀念我至今难以割舍的故乡外,还想就我的记忆,给当今及后人留下一些很值得参阅、备份和传承的资料。我记得有位名人说过:“历史是什么?历史是过去对现在和未来的回声,是现在和未来对过去的记忆。忘记历史,等于背叛。”
     淮滨之秀:大柳巷
     我的家乡在历史上一直称为大柳巷,又叫梨柳乡,位于苏北泗洪县淮河之滨。梨柳乡,顾名思义是因密植和盛长柳树和梨树而得名。
     忆往昔,每当春回大地,草长莺飞,柳树成荫,柳絮绽放,质轻似棉,色白如雪,随风乱舞,散落满地。随后,梨花竞放,花瓣硕大,花开繁茂,盛开时铺天盖地。特别是到了夏天,阳光透过树叶的隙缝,星星点点地洒落在路面上,伴随着宛转悠长的蝉鸣,整个乡村呈现出令人心驰神往的一派欣然景象。特别是柳树,一排排的垂柳沿着河岸伸展,银丝万条,垂入水中,是天然的防洪屏障。梨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春华秋实,年复一年,成为当地农民的基础产业,每到收获季节,淮上商船来往于蚌(埠)巷(大柳巷)之问,络绎不绝,这里几乎成了闹市。因此,梨园的收入成为这里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我曾想,这也许是我们先辈为了保护自然生态和美化家园并从中获取源源不断收益的很好杰作。
     大自然鬼斧神工,不知为什么,淮河流到这里自然形成一个分支,在河的北岸画了一个弧,把下游的这块不大的土地包围起来,形成一个不规则的环岛,形如椭圆,然后又合流而去。这个环岛东西长约15千米,南北宽约5千米,面积大约有150平方千米,似一个巷子,故人们自古以来都称之为大柳巷。凡居住在这个环岛里的老百姓,几乎家家户户都傍河而居。巷的中间是居民赖以繁衍生息的一大片比较开阔和平坦的沙土地,宜植小麦、大豆、红薯、花生、芝麻等。勤劳的大柳巷儿女常年在这里植树造林,种粮养畜,休养生息,使这里成为真正的鱼米之乡。
     在我的记忆里,常年被流淌着的淮水环绕的那片肥沃的平原,从连成一片的被密植的梨柳所覆盖的茅草屋中不断飘散出来的袅袅炊烟,农田里行进着的步履苍凉的老牛,年迈的老父、老母,以及无数常年以农林业为生的乡亲们等,构成我对故乡永远难忘的轮廓、印象和特征。巷内农户也有贫富之别,但差别不大,据我所知,富者大多是勤劳致富,横行乡里、欺压百姓的人我从未看到。
     环岛里的居民,可能因为自然、社会、历史等原因,又分为许多自然村落。村落像一串散落的珍珠分布在这条巷子里。我家位居环岛的南侧,名叫中门庄,我就是在这里喝着淮河水长大的。小时候,我经常在河边戏耍,或河里游泳,或捉鱼摸虾,或水中嬉闹,或打架斗殴,乐此不疲。
     在我们的村落里,村前村后几乎布满了鱼塘,这些鱼塘大多是历代村民为了垫高宅基地挖土而成。鱼塘主要功能是养鱼,约定俗成地为集体所有。每到捞鱼季节,村民们约定好开塘日期。时间一到,村民们一哄而上,先把鱼塘里的水搅浑,鱼因缺氧而纷纷张开大口露出水面,村民们几乎全体上阵,各显神通,纷纷下水捕鱼。鱼塘里人头攒动,争先恐后,场面非常壮观。
     P2-P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