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冯远征的表演课

冯远征的表演课

  • 字数: 105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作者: 冯远征 著
  • 出版日期: 2019-11-01
  • 商品条码: 9787559637673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143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5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每个人身上都潜藏着“表演金矿”。是否能成为演员,靠的是后天的开发。当你把条条框框都穿到身上,就会被住。因此,我们说,要释放天性,超越极限——身体的潜能是无穷的!这便是本书要谈的话题。在这里,一个有态度、有创意的表演者冯远征,坦然分享其近四十载演艺生涯的切身体会,二十余载对表演教学的思索,以及在北电、上戏执教生涯中的收获。从跳伞运动员到专业演员,从“穿墙过去”到柏林求学,再到回归心怀眷恋的北京人艺,留下松二爷、魁格、顾贞观等一个个经典形象,书中娓娓道来的文字、生动鲜活的珍贵照片,向我们展示了冯远征舞台上、镜头前的戏影人生。
作者简介
冯远征,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国家一级演员,北京人艺演员队队长、艺委会副主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1985年考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1989年应邀赴联邦德国西柏林高等艺术学院戏剧系进修戏剧表演(主攻格洛托夫斯基表演学派);1991年回国,成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2013年受聘北京电影学院特约教授,担任摄影系2012级本科表演课主任教员,执导话剧《哈姆雷特》;2014年第一学期担任2013级MFA艺术研究生班戏剧表演主任教员,执导话剧《足球俱乐部》《等待戈多》;同年11月担任摄影系2012级本科及研究生表演课主任教员,执导话剧《死无葬身之地》。代表作品有话剧《茶馆》《足球俱乐部》《全家福》《日出》《哗变》《知己》《司马迁》《杜甫》等,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老农民》《老中医》等,电影《非诚勿扰》《美丽上海》《青春祭》等。
目录
--
摘要
    1 表演是什么
     观众看戏是由外而内地感受,通过演员外化的语言、形体、服装、化装、造型等,看到戏的内容和人物内心的想法。当你开始“演表”的时候,你就失掉了最动人的东西。
     这本书为什么叫《冯远征的表演课》?
     第一个,我是希望名字直白,让人一听就是在讲表演;再就是不懂表演的人、喜欢表演的人,通过这本书可能学到一些表演;懂表演的人看完以后,可能会有一些新的想法。
     所以我想先提出:表演是什么?
     表演不是“演表”
     首先,表演为什么叫“表演”?
     “表”是表面、表现、表达,“演”是演绎,用我们的外在,也就是我们的身体感受我们的内心,再通过身体把内在的东西表达出来,就是表演。
     表演是外一内一外的过程,所以演员应该是由内而外地,把我们知道的剧本、台词、人物内心的东西传递给观众;而观众看戏是由外而内地感受,通过演员外化的语言、形体、服装、化装、造型等,看到戏的内容和人物内心的想法。
     演员如果没有感受到内在的东西,就是在为哭而哭、为笑而笑,演的是表面化的东西。
     但表演不是“演表”。两个字颠倒一下,就是本质上的区别,因为“演表”是外一外的过程。
     当你开始“演表”的时候,你就失掉了最动人的东西。
     我认为,表演是一门技术,有一个词叫“演技”,就是表演的技术。这门技术是需要学习的,靠慢慢积累,表演的一切都建立在学习技术的基础上。
     专业演员必须经过声、台、形、表等方面的训练。
     “声”就是声音,“台”就是台词,“形”就是形体,“表”就是表演,但不是说先学声音,再学台词,再学形体,最后就成表演了。
     表演是一种综合的体现,学习的过程不是拆解的,而是同步进行的。声音、台词、形体都是表演的技术的组成部分,是表演的基础,是一个合格的、真正的演员的推荐条件。
     想真正系统地学习表演,想做专业演员,并且成为好演员,必须经过声、台、形、表的过程――舞台表演尤其需要。
     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演员虽然也可以演戏,但是他们可能更多的是在用本能去表演,碰上对的角色,可能让观众觉得他演得不错;碰不上的话,他的戏可能就出不来。
     我们专业演员如果永远用本能演戏,走不到今天。
     表演的三个阶段
     表演也是一门艺术。
     我们常说艺术是从大俗到大雅再到大俗,表演也分这三个阶段。
     表演的初级阶段是大俗,用的是真情实感。 我们在演戏初期或者在教表演初期,都是告诉自己或者学生,动心,要真的,真听、真看、真感受。第一阶段的真是自我的真,就是演员本身的真。这个时期,你还没有技巧的东西,只能启发。
     比如哭戏哭不出来,导演会问,你在家里跟谁感情优选?你说姥姥。导演又问,你想不想你姥姥?她现在怎么样?你一想,就哭了。
     这就是真情实感,靠自己的下意识。
     但这种真实不是人物的真实,是演员本身情感的流露,你只是在用自己的哭或笑去完成人物的台词。这就是为什么你都演完了可能还止不住眼泪,你哭的不是人物,你哭的是自己的悲伤。
     在表演的初级阶段,用真实经历去启发没有经验的演员是有效的。可你不能老说你姥姥的事,不能老回忆你失恋的事,一次、两次可以,到第三次就麻木了。
     表演的经验越来越丰富,能力越来越强,就到了大雅的阶段。
     这是一个高度,你已经接近掌握了表演的技术,进入了所谓的“黄金阶段”,就是纯技术阶段。无论是哭是笑,你都能演得很好,哭得很快,演完立刻就收。技术非常好,演得没错误,但缺了一点儿情感和爆发力。
     百分之八十的演员可能会止步于这个技术层面,有些演员甚至会不断提取自己的“表情包”来表演,只要“完成”了就可以了。其实眼泪是靠技术还是动心流出来的,从你的眼神里就能看出来。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演员能够做到他哭观众也哭,甚至他没哭观众都哭了;或者他的表情很认真,观众却笑了,就是被他的幽默打动了。这就是质的不一样,也就是说,如果你在表演的过程中享受自己的演技,那么你永远处在雅的这个境界:所有的表情用得很对,人物也完成得挺好,但是缺少光彩。
     真正“自带光芒”的表演能触动观众的内心,这就是表演的第三个阶段。还叫“大俗”,但本质上已经不痛了。
     这时你不仅有成熟的技术,而且有了生活阅历,已经体会到人间的酸甜苦辣――足以让你读懂剧本了,这是最重要的。读懂剧本和读了剧本是不一样的。
     有一次我在上海戏剧学院讲课,我说你们读剧本时不要老看作者写在括号里的话,看它没有用。学生就笑。我说我说错话了,如果你们老师说要看你们一定要听,学生就起哄了。
     我们的误区在于,作者写剧本的时候,是一个人去体验“每一个”人物;你在演一个人物的时候,是全身心地投入“这一个”人物。括号里经常会写“欢快地”“悲伤地”,可是“欢快地”怎么演,“悲伤地”怎么演?
     所以你不要看括号,你要看的是前后剧情,他为什么说这句话,为什么有这一段戏。我们经常去研究“欢快地”“悲伤地”,而恰恰失去了对整个这段戏的把握。
     一段台词,表演出来是一气呵成、让人动心的,但是到哪儿是情感的爆发,到哪儿又缓回来了,一句一句一定是经过表演者设计的。
     读懂剧本,意味着你会从人物台词中寻找情感的爆发点,不一定在这个字,但是在这个范围内会有一个情感的爆发,然后把自己的情感赋予台词。这个时候,哭也好笑也好,都是人物的情感,这是高级的表演。
     这样的表演包含技术和真情实感,但这种真绝不是第一阶段的了,而是人物的真。
     从大俗到大雅再到大俗,是质的飞越,可以触动灵魂。
     以哭来说,第一阶段是真情实感的哭;第二阶段是技术性的哭;第三阶段还是真情实感的哭,但你已经把自己的真情实感放到人物中去了,是以人物的心态在哭,同时内部含有技术性――你要控制住你的情绪,到那个地方哭出来。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