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藏族情歌 安多拉伊

藏族情歌 安多拉伊

  • 字数: 373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 作者: 银卓玛
  • 出版日期: 2020-06-01
  • 商品条码: 978750396893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96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笔者是土生土长的青海安多藏族,出生在青海省海拔优选的果洛藏族自治州。对于本民族文化与音乐民俗耳濡目染,留下深刻的印象。自2006年硕士阶段开始,笔者以研究者身份观察本民族音乐及文化后,对其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和体会。笔者的田野工作涉足藏族民歌(拉伊、弹唱、勒、羌勒、勒谐)及其民俗活动,寺院诵经音乐,羌姆等音乐种类,足迹遍及青海省内六个藏族自治州及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近年来笔者开始关注民间音乐的传承及传承人的调查及积累。从儿时的文化熏陶到有目的的调查研究及案头分析与写作,都为笔者的研究奠定了较好的基础。笔者作为藏族人,自然将本民族音乐文化纳入研究范围,并把研究目标聚焦于家乡的藏族民歌“拉伊”,将研究范围锁定青海安多藏区,即果洛、海南、海北、黄南四州。《藏族情歌——安多拉伊》是基于笔者硕士学位论文《神圣仪式与世俗情感——青海黄南民俗仪式及拉伊研究》基础之上的继续扩充与深入。笔者在硕士学习期间,曾对青海省局部地区的拉伊进行过考察和研究,攻读博士后,多次深入地进行田野工作,几乎跑遍青海安多藏族分布的主要地区,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为博士阶段的选题和研究工作奠定了较坚实的基础。与硕士学位论文相比较,本书的研究较以前更加全面而深入。
作者简介
银卓玛(女,1979-)、藏族、出生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中央音乐学院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博士后。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理事。研究方向为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宗教音乐研究。主要成果如《神圣仪式与世俗情感——青海黄南民俗仪式及拉伊研究》、《藏族“拉伊”(情歌)及其文化研究》、《拉卜楞寺“道得尔”佛乐及其文化研究》等。此外,荣获多个奖项,如2010年荣获“人音社杯”第三届中国音乐评论学会奖暨第四届高校学生音乐书评大赛二等奖,2014年荣获“中央音乐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15年获第57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一等资助项目,2018年5月获“第四届‘学会杯’论文评选结果全国一等奖(排名第一)等。并获得多个院级和重量课题,如2019年获批并承担“2019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藏族古乐谱辑录(安多藏区)》课题负责人,获批并承担“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藏传佛教中汉藏音乐文化交流遗存的考察与研究》(编号:19BD066)课题负责人。银卓玛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如2014年12月,被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吸收为中国第一批注册的文艺志愿者,2014年2月,兹聘请为湖南省古丈县文化艺术顾问。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藏族民歌分类与情歌/山歌的界定
第二节 研究依据与研究范围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第四节 资料采集及研究现状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田野考察
第一章 青海安多藏区“拉伊”之生态、文化语境
第一节 “拉伊”之生态语境
第二节 安多文化语境
第二章 藏族“拉伊”在民间存活状态的多维显现
第一节 藏族仪式中的“拉伊”
第二节 藏族民俗之中的“拉伊会”
第三节 海北藏族自治州“拉伊大赛”
第三章 “拉伊”重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切吉卓玛
第一节 人物传记
第二节 访谈实录——被访者的叙述
第三节 切吉卓玛的演唱风格
第四章 藏族“拉伊”音乐本体的独特性研究
第一节 “拉伊”的引句与主体句
第二节 “拉伊”的即兴性与变异性研究
第三节 “拉伊”特色唱法“昂合”的研究
第四节 “拉伊”性别的象征性
第五节 华锐“拉伊”的独特性音乐风格
第六节 “拉伊”的程式性
第五章 “拉伊”的互文性研究
第一节 “拉伊”的内部互文
第二节 “拉伊”的外部互文
第六章 藏族“拉伊”的文化阐释
第一节 “拉伊”本体的文化阐述
第二节 “拉伊”共性之因:游牧生活与部落迁移
第三节 “拉伊”音乐的文化阐述
结语
附录
附录一:谱例
附录二:拉伊歌词译文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