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孔林片思 论文化自觉

孔林片思 论文化自觉

  • 字数: 142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作者: 费孝通
  • 出版日期: 2021-01-01
  • 商品条码: 9787108064875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32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5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费孝通作品精选(12种) ◎ 茧◎ 江村经济◎ 禄村农田◎ 生育制度◎ 乡土中国·乡土重建◎ 中国士绅 ◎ 留英记◎ 美国与美国人◎ 行行重行行:1983-1996(合编本)◎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民族学文选◎ 孔林片思:论文化自觉◎ 师承·补课·治学(增订本)
内容简介
20世纪80年代末,费孝通进入了他一生学术思想的新阶段,即由“志在富民”走向“文化自觉”,开始思考针对世界性的文明冲突,如何进行“文化”之间的沟通与解释。到90年代,这些思考落实为“文化自觉”的十六字表述,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晚年费孝通从儒家思想获得极大启迪,贯穿这一阶段思考的大问题是:面对信息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全新世界格局,21世纪将会上演“文明的冲突”,还是实现“多元一体”的全球化?不同的文化和文明之间应该如何和平共处、并肩前行?中国如何从自己的传统思想中获得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从中国文明本位出发,建构自己的文明论与文化观?
本书收录了费孝通从1989-2004年的文章,集中呈现了费孝通晚年对人与人、人与自然、国与国、文明与文明之间关系的重新思考。
作者简介
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人。20世纪中国很好的学者与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和民族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曾担任民盟中央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
目录
从小培养21世纪的人
孔林片思
对“美好社会”的思考
反思·对话·文化自觉
人文价值再思考
创建一个和而不同的全球社会
中国古代玉器和传统文化
再谈中国古代玉器和传统文化
人类学与21世纪
进入21世纪时的回顾和前瞻
文化论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再认识
经济全球化和中国“三级两跳”中对文化的思考
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
对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
“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
出版后记
摘要
     从小培养21世纪的人 人总是生活在希望里,对未来的瞩望和期待决定他当前的行为和忧乐。这种人之常情驱使我今天在这个讲台上陈说我对21世纪婴幼儿教育的瞩望。 像我这样一个在20世纪里生活了即将80年的人,面对10年后即将来临的21世纪,心情是复杂的,有衷心的盼望,也有满怀的忧虑。人类必然是不断进步的,我们对过去所知道的历史保证了这种信念。今既胜昔,来日怎能不比今天更好,这使人乐观。但是如果再想一想,还是让今天这样的人,带着现有的心胸和头脑,进入即将来临的世界里去,他们能很好适应一个不断革新和迅速发展的世界么?从这个疑问,使我看到了21世纪婴幼儿教育的重要性。那就是说,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就着手从小培养出适合于在21世纪世界里生活的人。人造下了世界,人还必须同时造就能在世界里生活的人。后者就是我们所说的教育、培养人的工作。对刚出生的婴儿和尚未能独自行动的幼儿的教育称之为婴幼儿教育,这段时期的教育是培养一个人身心发育的基础教育。 要着力于培养适合在21世纪生活的人,首先要问的是21世纪将是个什么样的世界。我说,如果对具有20世纪头脑的人不加适当的教育,原封不动地让他进入21世纪,恐怕会带来许多难免引起我们不愿见到的结果。这个担心是出于认为:21世纪的世界将不同于20世纪。客观世界改变了,在改变前的世界里养成的生活方式,能应付得了改变了的世界么?问题就在这里。所以我们首先要看一看21世纪究竟和20世纪有什么不同? 用简单的几句话来点清楚20世纪和21世纪的差别是不可能的,至少是不会确切和周全的。如果容许我用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来说,20世纪有点像世界范围的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是我借用中国历史上的名词,指的是一个从分到合的历史过程。我们中国现在是一个统一体,这个统一体是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形成的。从分裂进入统一,重要的一步发生在大概2200年前经历了两个半世纪(公元前475一前221年)才结束的战国时期。这个比喻暗示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世界范围的,或全球性的,从分到合的运动。20世纪正处在世界统一体出现前的那个阶段。在这100年里发生了两次被称为“世界大战”的重大事件。20世纪前世界规模的战争是没有过的,因而“世界大战”成了这段历史的特征,称之战国时期,用来作历史类比的根据。 20世纪的这两次世界战争是和我同龄人亲身的经历,回忆犹新。在第二次大战期间,有人提出了0ne World的概念,不妨翻译成“世界一体”。世界要成为一体,已是当时的战争摆在人们面前的现实。居住在这个地球上的人们已经互相联系得休戚相关,如此密切,甚至能在世界规模上用枪炮来对话了。战争固然出于对抗,对抗却也是一种难解难分的联系;利益上的你争我夺,决不会发生在互不相关的绝缘体之间。对抗不仅表示了联系,而且也总是以加强联系为终结而导致联合。 在中国的这片东亚平原上,2000多年前出现的群雄争霸导致了秦代大一统的局面,形成了当前中国统一体的核心。从这点上来看20世纪,我领会到在“世界大战”中提出世界一体的口号绝非偶然。是否可认为20世纪已为向全球性大社会的方向发展做出了开导,准备了条件? 把20世纪看作是世界范围的战国时代,又把两次世界大战作为20世纪的标志,作为一个20世纪的人,在感情上似乎不那么容易接受。其实我做出上述的历史比拟,无非是想强调“世界一体”这个20世纪提出而没有能实现的构想。 “地球越来越小了”是我短短80年经历中最深刻的感受。不说别的,70年前我心目中外婆家是那么遥远。在运河上坐一条手摇的小木船,一早上船,船上用餐,到外婆家已近黄昏,足足是一天。从地图上看只有15公里的距离。现在通了公路,中间不阻塞,10多分钟就可以到达。距离的概念已经用时间来计算了。当年在运河上需要度过一天的路程,现在接近有可能一天打几个来回了。当然我们不再坐小木船,而是坐汽车了。这些话头现在已引不起听众的惊讶。那种怀旧的情绪已不再能得到年轻人的同情了。但不应当忘记的是这种变化恰恰是20世纪中人类杰出的创造。没有突飞猛进的科技发展,登上月球还是神话中的美妙想象。我们现在对这样大的进步已觉得受之无愧,视为平常,而这种变化的出现实际上却包含着人类知识的巨大积累和更新,也许更重要的是人们已找到了使得人类知识得以不断积累和更新的物质和社会条件。这一切书不胜书,以致不能不简单地用意义相当含糊的“现代化”一词来加以概括。现代化在我的理解中就是指由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无休止地改造人的物质和精神世界的历史进程。 现代化在人和人的关系上表现得最深刻的就是距离缩短了,接触加多了,范围扩大了,相互往来频繁了,搞得人们在生活上我离不开你,你离不开我。就这样,把全人类疏疏密密地编织在一个关系网里。出现了一个全球性的世界大社会。如果用比较具体但笼统而易懂的话来表达,就是现代化要把一个习惯于生活在自给自足的农业小天地里的乡下佬,变成一个和一刻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