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镇江小史

镇江小史

  • 字数: 305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江苏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徐徐
  • 出版日期: 2020-10-01
  • 商品条码: 978756841320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76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5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镇江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东吴和刘宋基业的开创地,是南北要冲,东西通衢。本书包括“远古至汉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代”“元明”“清代”“中华民国”至今八个部分,每个部分囊括了相关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经济文化、风景名胜、有名人物、主要著作等。
作者简介
徐徐,字西隅,号若木。1949年生,江苏镇江人。曾从事教育、地方史志、金融工作。现任镇江市诗词楹联协会副会长。参与一、二两轮《镇江市志》的编纂,参编《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大全》《江苏市县概况》《镇江要览》等,有诗集《犹贤斋诗》刊行。
目录
开拓进取精神开放包容特质/001——试论镇江地域文化的特色(代自序)
第一章远古至汉代
一、概述/003
二、莲花洞人与土著居民/004
三、太伯仲雍奔荆蛮与宜侯矢簋/005
四、吴国的崛起/008
五、延陵季子/010
六、庆封奔吴与朱方之役/012
七、水道与驰道凿治/013
八、朱方与丹徒故城/015
九、败亡丹徒的吴王刘濞/016
第二章魏晋南北朝
一、概述/021
二、孙权徙治京口/023
三、京城、铁瓮城与晋陵古城/024
……
摘要
     一、概述 镇江地貌轮廓大约在2亿年前燕山运动以后就大致形成,市区北临长江,其他三面均被宁镇山脉的余支抱合。10000年前镇江地区的植被以温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混交林和森林草原为主,气候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温暖亚带,自然条件和地理因素都十分有利于古人类的活动。 根据南山莲花洞古人类牙齿化石和古脊椎动物化石的发掘,距今约10000年以前镇江地区即有古人类活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已经开始了原始的农业生产,句容宝华丁沙地遗址出土的器物说明,距今6000年以前,当地的先民已经熟练地掌握了制陶技术。夏、商、周三代,宁镇地区已孕育、发展着青铜时代文化——湖熟文化,(它因20世纪50年代首先在江宁湖熟镇发现而命名。)经考古专家论定,处于宁镇山脉的湖熟文化遗址是荆蛮族人遗留文化的遗址。在《史记》《国语》等古代文献资料里均有有关“太伯仲雍奔荆蛮”的史实记载。他们从西北到江南,带来了周族优选的农业生产方式和文化,与荆蛮族人一起开发江南。在现今镇江市范围内,经考古发现的湖熟文化遗址就有19处,形成较为密集的聚落群,从出土的大量石器、陶器、青铜器等可证明其经济、政治、文化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西周时,镇江一带是周康王所封宜侯的领地,实行奴隶制生产。1954年,在丹徒大港烟墩山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宜侯矢簋”内的铭文,是迄今关于镇江历史的最早文字记载,说明西周时镇江叫宜,距今已有3000多年。春秋时镇江是吴国的疆土,叫朱方。战国时,朱方改名谷阳。由于吴楚争战,镇江成为军事要地。战争进退,使臣奔命,也促进了江南与中原地区的物资往来和文化交流。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分封制,改为郡县制,谷阳改为丹徒属会稽郡。元《至顺镇江志》云:“丹徒,古谷阳也。始皇三十七年,使赭衣徒三千,凿京岘东南垄,故名丹徒。”同年,秦始皇在这里开凿了一条人工河道,以便于他东幸巡游,并加强对东南地区政治、军事的控制。 西汉时,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丹徒为荆国,是荆王刘贾的封地,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刘贾在平定淮南王黥布的作战中遇害,死后葬于镇江鼓楼岗。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丹徒改为吴国,是吴王刘濞的封地。汉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吴王刘濞联合同姓王楚、赵、胶西、胶东、淄川、济南等六国,发动“七国之乱”,后刘濞败亡丹徒,为东越军所杀。东汉末年,孙策在江南开始发展壮大自己的地方势力,初步统一了江东。建安五年(200)孙策率部西进,讨伐黄祖,至丹徒暂驻,一日出丹徒城打猎,为刺客所害,此后孙氏大业由孙权所继承,并一度迁都京口,最后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政治格局。 秦汉时,全国的政治中心在西北,长江下游一带尚未接近开发,但由于镇江滨临长江,山川形势险要,战事频仍,军事地位已逐渐显现。二、莲花洞人与土著居民1981年,考古工作者在润州区蒋乔乡檀山白龙岗莲花洞,出土了一枚古人类缺齿根的右下臼齿,属晚期智人化石。伴出的还有猕猴的一个碎头骨,一个下颌骨,最后鬣狗的两块上颌骨残片段,王氏水牛的一具较完整的左下颌骨,野兔的一枚牙齿,鹿的两个残破的左角等动物化石20种,其中哺乳动物18种。 莲花洞人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晚期智能人,其体质形态上的原始性质已基本消失,与现代人相比,没有明显的区别。这一时期,人们获取食物的方式主要以狩猎和采集为主,辅之以捕捉鱼类等水生动物。从发掘时伴出的动物化石说明狩猎的对象主要是数量多、攻击性低、容易捕获的小型动物。洞穴堆积物化石层是以棕色、棕褐色为主的亚黏土,反映出当时的气候环境为温湿偏凉的亚热带,与现今镇江地区较为一致或者温度稍低。生活环境应为低山丘陵地带,以稀树灌木为主,山间有河流,山麓有小型湖泊,岸边山麓有草地。 西周以前,这里的土著居民是荆蛮族人,主要分部在宁镇山脉地区和皖南一带,而镇江周围这一带比较密集。夏禹时称为“裸国”,赤身裸体,没有衣服。镇江地区出土的大量器物说明,这一土著居民,早在3000年前已经进入奴隶制阶段,生产力已进入青铜时代,农业和手工业已分开。人们所使用的生产工具仍以石器为主,不仅种植水稻,粳稻也已普遍种植,人们已驯养水牛、猪、鸡、鸭等家畜家禽。狩猎和捕鱼的工具,不仅有石器、骨器,而且有青铜箭镞和青铜鱼钩。在陶器制作方面出现了几何印纹硬陶器和原始青瓷器烧制技术。从出土的大量青铜器看,其型制均非常精美,多数具有地方风格,有的器形别致,特别是陶勺式冶铜工具,与中原地区将军盔式冶铜工具截然不同。三、太伯仲雍奔荆蛮与宜侯矢簋古代部分史籍都记载了“太伯仲雍奔荆蛮”的史实。据《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商周时,周族古公宜父有太伯、仲雍、古公欲立季历为王,再传给孙子昌。太伯、仲雍知道后就从西北陕甘一带跑到荆蛮族人居住的江南来,他们顺应荆蛮人断发文身的习俗,“荆蛮人义之,归之者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