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吕思勉极简中国史

吕思勉极简中国史

  • 字数: 426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岳麓书社
  • 作者: 吕思勉
  • 出版日期: 2021-02-01
  • 商品条码: 978755381483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80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4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 备受易中天推崇的史学泰斗、一代史学巨人吕思勉,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为“史学四大家”。其一生著有两部中国通史、四部断代史、五部专门史以及大量史学札记,共计八九百万字,毕生致力于国人的历史教育。 ★ 本书以国民历史读本、吕思勉第三部通史巨著(也是zui后一部)——《吕著中国通史》(上册于1940年出版,下册于1944年出版)初版为底本进行整合,精简精编,为你极简勾勒五千年的中国历史全貌。 ★ 删减不必要的、冗杂的文献考据,融合更多吕氏自身的意识观点,提纲挈领,生动有趣,更加适合大众阅读的一版国史经典就此问世。 ★ 独特的“政治史+文化史”的双重叙述视角,包含54个中国历史切片,打破了以往通史写作的代际划分模式,即翻即读,领略不一样的历史阅读体验;也修正了吕氏之前作品中因民国纪年而造成的年代定位不明的问题。 ★ “中国通史”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写作的一种题材,知名史家几乎都尝试过,据统计百年间不下有六七十种版本,唯有吕氏著作畅销至今。
内容简介
一部简约精要、鲜有政治烙印的中国通史。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是中国政治史,集中探讨了中国历史中的标志性事件,以及中国历史大势的演变;下编为中国文化史,分门别类地、系统地叙述了古老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脉络。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1957) 字诚之,生于江苏常州,12岁以后在父母师友的指导下开始阅读史书,16岁便自学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等校任教。1926年起,任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教授、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抗战期间,归乡闭户著书。抗战胜利后,重返光华大学。1949年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吕思勉先生是我国现代知名的史学家,知识渊博,学术造诣深厚。在通史、断代史和专门史领域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后世的历史研习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先生一生著作宏富,潜心治学不求闻达,史德与史识兼备。
目录
绪论
上编中国政治史
第一章中国民族的由来
第二章中国史的年代
第三章古代的开化
第四章夏殷西周的事迹
第五章春秋战国的竞争和秦国的统一
第六章古代对于异族的同化
第七章古代社会的综述
第八章秦朝治天下的政策
第九章秦汉间封建政体的反动
第十章汉武帝的内政外交
第十一章前汉的衰亡
第十二章新室的兴亡
第十三章后汉的盛衰
第十四章后汉的分裂和三国
第十五章晋初的形势
第十六章五胡之乱(上)
第十七章五胡之乱(下)
第十八章南北朝的始末
第十九章南北朝隋唐间塞外的形势
第二十章隋朝和唐朝的盛世
第二十一章唐朝的中衰
第二十二章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
第二十三章五代十国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
第二十四章唐宋时代中国文化的转变
第二十五章北宋的积弱
第二十六章南宋恢复的无成
第二十七章蒙古大帝国的盛衰
第二十八章汉族的光复事业
第二十九章明朝的盛衰
第三十章明清的兴亡
第三十一章清代的盛衰
第三十二章中西初期的交涉
第三十三章汉族的光复运动
第三十四章清朝的衰乱
第三十五章清朝的覆亡
第三十六章革命途中的中国
下编中国文化史
第三十七章婚姻
第三十八章族制
第三十九章政体
第四十章阶级
第四十一章财产
第四十二章官制
第四十三章选举
第四十四章赋税
第四十五章兵制
第四十六章刑法
第四十七章实业
第四十八章货币
第四十九章衣食
第五十章住行
第五十一章教育
第五十二章语文
第五十三章学术
第五十四章宗教
摘要
     第一章 中国民族的由来 社会是整个的,作起文化史来,分门别类,不过是我们分从各方面观察,讲到最后的目的,原是要集合各方面,以说明一个社会的盛衰,即其循着曲线进化的状况的。但是这件事很不容易。史事亡失的多了,我们现在,对于各方面,所知道的多很模糊(不但古代史籍缺乏之时,即至后世,史籍号称完备,然我们所要知道的事,仍很缺乏而多伪误。用现代新史学的眼光看起来,现在人类对于过去的知识,实在是很贫乏的),贸贸然据不完不备的材料,来说明一时代的盛衰,往往易流于武断。而且从中学到大学,永远是以时为经、以事为纬的,将各时代的事情,复述一遍,虽然详略不同,而看法失之单纯,亦难于引起兴趣。所以我这部书,变换一个方法,下册依文化的项目,把历代的情形,加以叙述,这一册依据时代,略述历代的盛衰。读者在读这一册时,对于历代的社会状况,阅读下册就会略有所知,则涉及时措辞可以从略,不至有头绪纷繁之苦;而于历代盛衰的原因,亦更易于明了了。 叙述历代的盛衰,此即向来所谓政治史。中国从前的历史,所以被人讥诮为帝王的家谱,为相斫书,都由其偏重这一方面之故。然而矫枉过正,以为这一方面,可以视为无足重轻,也是不对的。现在的人民,正和生物在进化的中途需要外骨保护一样。这话怎样说呢?世界尚未臻于大同之境,人类不能免于彼此对立,就不免要靠着武力或者别种力量互相剥削。在一个团体之内,虽然有更高的权力,以评判其是非曲直,而制止其不正当的竞争,在各个团体之间,却至今还没有,到被外力侵犯之时,即不得不以强力自卫,此团体即所谓国家。一个国家之中,总包含着许多目的简单,有意用人力组成的团体,如实业团体、文化团体等都是。此等团体,和别一个国家内性质相同的团体,是用不着分界限的,能合作固好,能合并则更好。无如世界上现在还有用强力压迫人家,掠夺人家的事情,我们没有组织,就要受到人家的压迫、掠夺,而浸至无以自存了。这是现今时代国家所以重要的原因。世界上的人多着呢,为什么有些人能合组一个国家,有些人却要分做两国呢?这个原因,最重要的,就是民族的异同,而民族的根柢,则为文化。世界文化的发达,其无形的目的,总是向着大同之路走的,但非一蹴可几。未能至于大同之时,则文化相同的人民可以结为一体,通力合作,以共御外侮;文化不相同的则不能然,此即民族国家形成的原理。在现今世界上,非民族的国家固多,然总不甚稳固。其内部能平和相处,强大民族承认弱小民族自决权利的还好,其不然的,往往演成极激烈的争斗;而一民族强被分割的,亦必出死力以求其合,这是世界目前数见不鲜的事。所以民族国家,在现今,实在是一个最重要的组织。若干人民,其文化能互相融合而成为一个民族,一个民族而能建立一个强固的国家,都是很不容易的事。苟其能之,则这一个国家,就是这一个民族在今日世界上所以自卫,而对世界的进化尽更大的责任的良好工具了。 中国是世界上优选的一个民族国家,这是无待于言的。一个大民族,固然总是融合许多小民族而成,然其中亦必有一主体。为中国民族主体的,无疑是汉族了。汉族的由来,在从前是很少有人提及的。这是因为从前人地理知识的浅薄,不知道中国以外还有许多地方之故。至于记载邃古的时代,自然是没有的。后来虽然有了,然距邃古的时代业已很远,又为神话的外衣所蒙蔽。一个民族不能自知其最古的历史,正和一个人不能自知其极小时候的情形一样。如其开化较晚,而其邻近有优选的民族,这一个民族的古史,原可借那一个民族而流传,中国却又无有。那么,中国民族最古的情形,自然无从知道了。直至最近,中国民族的由来,才有人加以考究,而其初还是西人,到后来,中国人才渐加注意。从前最占势力的是“西来说”,即说中国民族,自西方高地而来。其中尤被人相信的,为中国民族来自黄河上源昆仑山之说。此所谓黄河上源,乃指今新疆的于阗河;所谓昆仑山,即指于阗河上源之山。这是因为:一、中国的开化,起于黄河流域;二、汉武帝时,汉使穷河源,说河源出于于阗。《史记·大宛列传》说,天子按古图书,河源出于昆仑。后人因汉代去古未远,相信武帝所按,必非无据之故。其实黄河上源,明明不出于阗。若说于阗河伏流地下,南出而为黄河上源,则为地势所不容,明明是个曲说。而昆仑的地名,在古书里也是很神秘的,并不能实指其处,这只要看《楚辞》的《招魂》,《淮南子》的《地形训》和《山海经》便知。所以以汉族开化起于黄河流域,而疑其来自黄河上源,因此而信今新疆西南部的山为汉族发祥之地,根据实在很薄弱。这一说,在旧时诸说中,是最有故书雅记做根据的,而犹如此,其他更不必论了。 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