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茧

  • 字数: 112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作者: 费孝通
  • 出版日期: 2021-01-01
  • 商品条码: 9787108069405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184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费孝通作品精选(12种) ◎ 茧◎ 江村经济◎ 禄村农田◎ 生育制度◎ 乡土中国·乡土重建◎ 中国士绅 ◎ 留英记◎ 美国与美国人◎ 行行重行行:1983-1996(合编本)◎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民族学文选◎ 孔林片思:论文化自觉◎ 师承·补课·治学(增订本)
内容简介
费孝通20世纪30年代末用英文写作的中篇小说,存放于作者曾经就读的伦敦经济学院图书馆的“弗思档案”中,2016年被国内学者发现。这是该作品首次被翻译成中文。小说叙写了上个世纪30年代苏南乡村一家新兴制丝企业的种种遭际。这家制丝企业通过实验乡村工业的现代转型,希望实现改善民生、实业救国的社会理想,但在内外交困中举步维艰。作者以文学的方式来思考正在发生现代化变迁的乡村、城镇与城市,其中乡土中国的价值观念、社会结构与经济模式都在经历激烈而艰难的转型,而充满社会改革理想的知识分子及其启蒙对象——农民,有的经历了个人的蜕变与成长,有的则迷失在历史的巨变中。《茧》既是作者名著《江村经济》的“文学版”,又与30年代的左翼文学、“社会性质”大论战及“乡村重建”问题遥相呼应,为我们理解费孝通的早期思想与时代思潮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维度。
作者简介
费孝通(1910-2005),193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获社会学学士学位;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1938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哲学博士。曾任云南大学燕京社会学研究室主任、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中央民族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中国民主同盟会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80年获国际应用人类学会马林诺斯基荣誉奖。1981年接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颁发的赫胥黎奖章。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生育制度》《乡土中国》《民族与社会》《从事社会学五十年》《边区开发与社会调查》《行行重行行》《人的研究在中国》等,群言出版社编辑出版《费孝通文集》16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费孝通全集》20卷,著作等身,在国内外影响深远。
目录
“费孝通作品精选”出版前言
茧(1938年)
编校说明
附录 《江村通讯》
一 这次研究工作队动机和希望
二 航船和江村的区位组织
三 人口和童养媳
四 格格不入的学校教育制度
五 “分羊”
六 上山丫头和回乡丫头
七 离乡
出版后记
摘要
     第一章 我打开门,见到又是女房东。 “又怎么了?” “别拿掉灯上的黑纸,还会有光从窗户里透出来。他们会发现的,要小心些啊,通先生,否则我要倒霉的。” “太荒唐了!好吧,我这就出门去。烦死人了。” 我关了灯,离开房间。所有的窗户都覆盖着厚厚的窗帘和黑色的纸。女房东跟我说,柏林空防演习要持续将近七日。要我待在这牢笼一般的房间里这么久,连一扇窗户都不开,我不得被自己吐出的烟熏死吗?空中飞机的轰鸣声不断,房间灯光暗如地狱,令人发狂。于是我离开了房间。 只见处处阴森可怖,甚至天上的盈月都在流血般发红。路灯没开,街上一片漆黑,唯有街角转弯处的几盏紫光灯还亮着。车辆移动缓慢,车灯都被遮住了。往昔充满光明活力的夏洛滕堡一夕之间轻易便化成满是哀号的荒漠。 我径自步入康德街,走进天津饭店,我向来喜欢在这里吃晚餐。如今这里的光线也被黑色窗帘遮蔽了。我找了个入口处的角落坐下,就着昏暗的灯光开始读今日晚报。然而自从中日开战以来,还能从一份德国报纸中期待什么新闻呢?他们从来不关心百姓怎么看问题,而相信自己的神圣使命在于为他们同父异母兄弟的暴行辩护。无辜民众的死成了他们荣誉感的来源。我第一次意识到,嗜血成性也可以被说成是人的一种美德。 不经意抬头,我发现那边角落里还坐了一位女士。她的面容如此熟悉,似乎是我从前的校友王婉秋。距离上次聚会见她,已有五年时问了。那时我刚从大学毕业,而她还是个新生。 “王小姐,你怎么在这儿?”我收起报纸,起身换座。 她神色惊讶地说:“天哪,是通先生吧,对,我没弄错吧?没想到您也在这里,快请坐。” 时光无情,她衰老了不少,脸上已经难觅年轻人的潇洒快意。她拿起筷子,在桌子上轻轻顿了顿,低着头说:“通先生,我听闻您遭遇了意外。两年过去了。时间过得可真快,您现在怎么样?在这儿一切都好吗?” “过得去吧,当然,没特别糟。世界到处都差不多。不同的可能是,人在自己的国家,不热衷于交友,一到国外,却连熟人也难得见到啊。” 她点点头,并没有说什么。 “不必在意我,你快吃晚餐吧。”我说。 “您点菜了吗?如果不介意的话,咱们一起吃吧。在这里遇见老校友,实在令人惊喜。”她好像记起了竭力想要忘记的人,于是赶忙换了话题:“今天有什么新闻吗?” “有一些,但不是好消息。” “我不会德文,像个瞎子一样。知道没法期待什么好消息,但坏消息总比没消息好。老是被悬在空中实在累人o。” 这时候服务生过来打断了我们的对话,我点了一份鸡肉和豆腐。 “这儿的菜不错,就是有点太贵。当然了,比起伦敦的价格还是好些。”我说。 “您去过伦敦?”她问道。 “我只是去那里四处逛逛。谁知道明天我会在哪儿呢。如今世界的任何角落都一样。闭上眼,睡一觉,至少醒来的时候总有个地儿待。” 她似乎并不想继续如此消沉的对话,指了指我的晚报,说:“今天有什么消息吗?” “我翻译给你听。9月10日,上海,是夜,为了纪念奉天[九一八]事变,中国战机轰炸日本的防御工事——王小姐,今天早上你有没有躲进地下室?那时候我还在床上,女房东跑来向我牢骚了许久,‘空袭’‘空袭’——”我继续读新闻,“今早,日军进行报复性轰炸,尤其是针对太湖周边地区。据报,该地工业区损失尤其惨重。” 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