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胭脂巷的子孙们

胭脂巷的子孙们

  • 字数: 436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 作者: 方琯德
  • 出版日期: 2021-01-01
  • 商品条码: 978751760772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520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20世纪上半叶,安徽安庆胭脂巷方家子孙们在封建大家族衰落、中华民族危亡之际,响应时代召唤,奋不顾身从事地下革命活动,投身到抗日洪流之中,以艰苦奋斗的精神谱写了一曲成长的壮歌。这部自传体小说,除了讲述一代热血青年在抗战中的成长和考验,还穿插着众多文化名人如陈独秀、郭沫若、方令儒、方玮德、曹禺、张骏祥、张道藩、宗白华等人的文艺活动,情节生动,质朴感人。
作者简介
方琯德(1921—1994),安徽桐城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演员、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文联理事。曾在报刊上发表有关戏剧评论、散文多篇。
目录
序一
序二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
摘要
     1929年秋天,安徽安庆的胭脂巷中一家旧公馆里大出殡。这天一清早,大门、二门直至灵堂的门都打开了,站在街上就可以看得见里面,各种男人、女人,人头攒动。执事人员已在街上排定:有洋乐队,也有吹唢呐、法螺的和尚;有穿着号衣和破旧衣服的老头,打着白幡和各种挽联、丧幛的小孩子们;还有纸人、纸马、纸的用人、纸的账房先生等,不知为什么都是清朝人打扮。灵堂响起一声敲梆子的声音,杠夫们吆喝着起动灵柩,一片哭声、乐器声。这一家人与众不同之处是,一片哭声中只有一个女人的声音,其余的都是孩子的声音。 大街上——其实这个小城市还没有真正的大街,只有一条仅三人能并排而过的巷子。但出起殡来却只能一个人走了。就这样排着参差不齐的队,缓慢地蠕动了起来。加上一路上瞧热闹的和路祭的人家,倒也十分拥挤。而白色的挽联接踵而来,似乎有点《红楼梦》中贾府秦可卿出殡时如银山似的压地而来之势。 在最前列长杆挑起的一副长的白色挽联上,写着“方孝充先生千古”,而下款竟然是落着“前内阁总理许世瑛敬挽”。后面跟着的是安庆、桐城诸人的挽联。第一家路祭的是垄断长江下游一带酱菜生意的、安庆名门胡玉美商号。路祭时孝子当即叩头致谢。这一群孝子中老大、老二是三十岁左右的青年,其余六个都是小孩子,最小的只有五岁。叩起头来毫不齐整,此起彼落,姿势各异。优选的干脆跪着不动,而最小的却认真地跪下后站起作揖再跪下,引得围观者们窃笑和议论:“这是方家三老爷的八个儿子。哟!大的那么大,小的这么点小!”“不是一个太太生的。现在这位三太太一个人就生了六个,其中还有一对双胞胎呢!”“看,就是十六岁左右的那一对,就他们俩磕起头来起落一样,特别整齐。真好玩!”看出丧的人并不悲哀,只是在全面浏览方三老爷家庭的全部。当然有方三老爷,就有方四老爷、方五老爷,还有六、七、八、九、十老爷。据说,还有大姑太太,直到十姑太太。今天女眷有几房来了,却不太清楚,因为都被围在一幅白幛子之内。棺木上罩着黑色的大罩帐,如一顶大轿子,人们瞧不见。还有一部分是坐轿子的,有老爷们,也有媳妇、小姐们,所以队伍就很长了。尽管如此,这也不过只是桐城世家在安庆的一房人罢了。 走走停停,一路上有十几起路祭。到达靠长江边上的迎江寺时,已经是下午了。这迎江寺可是长江沿岸的名寺,它是木结构的宝塔,素来就有“塔中之王”之称。据说每到八月中秋时,全国的宝塔都要向它朝拜,于是江中有数个塔影随波晃动,是当地的一景。寺中住持当然是国内的高僧,毫无疑问的了。一般平民百姓的灵柩是不能在寺中停放的。方家若非一代盛名世家,要想在后堂一偏殿中存放七七四十九天,那是不可能的。 下午三点多钟,远客都散了。最为辛苦的是那些吹打奏乐的、抬灵柩的、打幡挑挽联的,他们把各种幡、挽联、纸人纸马在灵柩的周围放好,挂好,然后也散去了。稍有头面的人和近亲,都到迎江寺前一排临江的楼里吃素点心、喝茶。这座有着高大临江窗户的、素食点心很有名气的茶楼,今天被方家包下来了。 三太太和孩子们就在偏殿中坐下休息,吃了一些送进来的茶水、点心、素面等。那些男孩子们吃起东西来,可没有世家子弟的风范,大口大口地吃着,稀里呼噜地一会儿就吃了个精光,几个小的嚷着还要吃。三太太一点都没有吃,也不想吃。似乎连日来令人疲乏的纷扰和郁闷心情已使她很饱了。她把自己的一碗素面分给了孩子。 这些孩子们身上穿着重孝,那就是说除了白布大褂外,还有麻布的外罩,横腰系着一根草绳;白布帽子外面罩一顶麻布帽子,帽檐上系着十几根白线穿的棉花球,摇摇晃晃十分有趣。每人还有一根哭丧棒,是用柴棒做的,外糊白纸毛,不知是何含意。 一会儿老大方琏德脱去了那身像盔甲似的麻布罩衣,只穿着白大褂走了进来。他是一个身材修长的年轻公子,戴着一副很美的金丝边眼镜;与袁世凯的大公子袁克定甚为交好,在袁克定的庇护之下,做过一任青岛警察局局长,是青岛、北京上层社会中的活跃分子。在那期间,他遇见了一位美貌女子,情书往来,互慕才貌而自由结婚了,这在那书香官僚之家可引起一番大惊小怪的波澜。婚后不久,他们生了两个女儿。可是,不知为何他们突然离婚,女人远去他方,杳无消息。此后大少爷就娶了第二位夫人,居住在上海。这次他们是专程回来奔丧的。他是长子,也就责无旁贷地指挥、应酬一切了。当下他对三太太说:“老姨太,客人们都散了。这里留下一个弟弟和一个用人,其余的人都回家吧。”这一声“老姨太”就像一根大棒狠狠地打在三太太的心上。她一怔,脸色阴沉,呆呆地盯视着他,泪流满面,最后强硬地说了一句:“什么?我是你的老姨太么!”接着抚棺大哭。这哭声表露了她心中长期的抑郁和半生的苦楚,只哭得无人敢吱声。老大无从再说什么,只得转身走了出去。 孩子们看见母亲这样哭,是父亲死了以后的第二次。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