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书灯下的流年

书灯下的流年

  • 字数: 22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 作者: 陈武
  • 出版日期: 2021-01-01
  • 商品条码: 978750687955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32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中国学问如浩瀚长河,涛似连山,浪花滚雪,江声浩荡,源远流长,需要一代一代的学人不懈追求。《书灯下的流年》收录作者历年来创作的读书随笔。这些文章,体现作者独到的阅读和品书心得,有的是关于作家的“一点事实”“一点掌故”,有知识性、文化性和艺术性;有的是对作家思想的阐述和评品。作者文笔细腻,笔端带情,有见解,有论述,有观点,也有点书卷气,让人读后会有所启迪,或在性情上能引起共鸣,甚至能引发一段史实或一种知识的联想。
目录
卷上·流年书影中
002/俞平伯和叶圣陶
017/我始识君歇浦旁
——朱自清和叶圣陶定交于中国公学
025/击桨联床共曦月
——叶圣陶和朱自清在浙江一师
033/"徘徊悲哀"和"挣扎向前"
——朱自清、俞平伯关于《毁灭》的讨论
043/一篇《"义战"》引发的感怀
053/朱自清在台州
063/雷峰塔的倒塌
071/白采和朱自清
079/柳无忌和朱自清的异国友情
086/南岳山中
098/朱自清、叶圣陶相会在成都
108/俞平伯的秋荔亭
卷下·南窗书灯下
……
224/编后记
摘要
     俞平伯和叶圣陶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有许多性格相近、志趣相投、气息相通的文化人,在多年的文事交往中,成了好朋友。比如以沈雁冰、郑振铎为代表的文学研究会同仁,比如徐志摩、梁实秋、胡适等人,也比如巴金和沈从文、曹禺等人,他们不仅是朋友,许多文学观、思想观也是相近的,至少能够互相理解。巴金在《怀念从文》中说:“我和从文见面是在一九三二年……南京《创作月刊》的主编汪曼铎来上海组稿,一天中午请我在一家俄国西菜社吃中饭,除了我还有一位客人,就是从青岛来的沈从文。”他们二人从一相识,就惺惺相惜,“谈得很融洽”,成了朋友。吃完饭的当天,巴金还到沈从文所住的一品香旅社坐了一会儿,并陪沈从文到巴金认识的一个出版家那里卖了一部小说稿子,“就是那本《虎雏》”。此后,他们虽历经各种磨难,依然成为一辈子的好友。 因性格和志趣相投成为终生好友的还有俞平伯、朱自清、叶圣陶等人,他们的交往也堪称楷模。俞、朱、叶,包括王伯祥、夏丏尊、顾颉刚、丰子恺等人形成的群体,大都性情平和、温厚、笃实,做事踏实、勤奋、认真,不以投机奸巧取胜,所以友谊能够贯穿很久。 俞平伯是在北京大学读书时,于1917年9月与顾颉刚相识的。在1920年9月间,又和朱自清在杭州一师相识。朱自清和叶圣陶相识是在上海的中国公学,时间是1921年7月。而叶圣陶和顾颉刚、王伯祥等人早在苏州小学读书时就是同学。顾颉刚在北大求学时,叶圣陶帮顾颉刚收集过童谣,而顾颉刚还介绍叶圣陶在《新潮》上发表小说。俞平伯应该在这时候就知道叶圣陶的大名了,毕竟俞平伯是“新潮社”的骨干成员,想必也读过叶圣陶的小说和其他文章。 俞平伯和叶圣陶虽都是苏州人,但由于求学路径不同,生活环境也不一样,直到20世纪20年代初才见面相识。那么,具体是哪年哪月呢? 让我们来回忆一下1921年夏天二人的生活轨迹:1921年7月12日,俞平伯从北京到上海,在上海勾留的时候,对上海的种种现象产生了厌恶感,觉得这是一个堕落的社会,深感痛苦和失望,接近打破了他少年记忆里对上海的好印象。俞平伯曾在1911年因躲避战乱,和家人来上海小住,先随外祖父住在导达里,后又住舢板厂小楼,前后一年有余。少年记忆里的上海,自然和青年时候是不一样的。那时候俞平伯以读书学习为主,古文、数学、英语各科都学,还要填词作赋,偶尔随大人出去玩玩,满眼都是好奇,满眼都是景色。加上清王朝刚刚覆灭,新事物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自然觉得好了。多年后他作了几首诗,其中有这样的句子:“从此神州事事新,再无皇帝管平民。”“烦恼青丝今尽剪,光头吃肉最逍遥。”后来他也数次来过上海,或转道,或访友,都是匆匆过客。比如1920年年初他去英国留学时,便是从上海登的船,还写一篇《一星期在上海的感想》发表在《新潮》上。当然,这篇“感想”不是对上海的感想,而是在上海候船时对“五四”以来各种“新运动”的感想。俞平伯从英国回来也是取道上海登陆回杭州的。在杭州闲住的几个月中,也数次去上海,比如1920年8月3日去法租界环龙路渔阳里二号访老师陈独秀,10月2日去上海北四川路伊文思书馆取书,等等。俞平伯多次的上海之行,为什么独独1921年7月12日的这次上海之行的所见所闻改变了自己对上海的印象呢?我们可以简单梳理一下,找一找这种变化的来龙去脉。 在这短短一年里(1920年夏至1921年夏),俞平伯照例是新诗、旧诗双管齐下,随笔、文论时有发表,如新诗《绍兴西郭门头的半夜》《送缉斋》《潮歌》《题在绍兴柯岩照的相片》《乐观》《无名的哀诗》《腊梅和山茶》《太湖放歌》《哭声》《黄鹄》《风尘》《春里人的寂寥》等二三十首,旧诗有《游皋亭山杂诗》六首,文论有《做诗的一点经验》《现行婚制底片面批评》《诗底自由和普遍》《重来者底悲哀》《秋蝉的辩解》等多篇。这些新诗和文论大都发表在当时很有影响的杂志《新青年》和《新潮》上,不仅大大提升了俞平伯的知名度,也同时增加了他的责任感。有些诗文锋芒毕露,比如新诗《俳谐愤言》和随笔《重来者底悲哀》。前者揭露统治者杀人分赃、作恶多端而又口称“博施慈善、高谈道德、掩人之耳、蔽人之目”的伪善嘴脸;后者抒发了重来北京后对社会生活的不满。他分析说:“我们处置现今中国社会问题底方法‘途辙’,决不能整抄别人的文章来算自己的。”认为知识的缺乏,是现今中国社会的流行病,他呼吁,“路程无论如何困难,代价无论如何巨大,我总觉得社会改造底事业不可再缓了”。 P2-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