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半坡人的骨针

半坡人的骨针

  • 字数: 102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天天出版社
  • 作者: 汪曾祺
  • 出版日期: 2020-12-01
  • 商品条码: 9787501616596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184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 专门为青少年读者量身打造的经典读本。 ★《下大雨》 入选二年级下册语文书,《端午的鸭蛋》被选入八年级下册的教材★语言优美、生动、幽默,书写大自然,描摹人间美味,可谓孩子们写作的范文。★ 难懂的词,加有注释,孩子阅读零障碍。★ 版本权威,由《汪曾祺全集》编辑者、汪曾祺研究者郭娟老师精心主编。★封面清新、雅致,内文插图精美,与汪曾祺淡雅的文笔相得益彰。
内容简介
《半坡人的古针》是汪曾祺的散文集,从见识、身世、道理三方面选取35篇作品,以或生动自然,或幽默形象的文笔,描写世间百态。他的散文独树一帜,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淡而有味,浑然天成,读他的作品,如同他在与你聊天,宁静、闲适、恬淡。让人在阅读中心灵愉悦、净化和升华。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他从1940年开始发表作品,其创作生涯历经半个世纪,跨越两个时代。他前承五四新文化传统、师从沈从文,后启寻根文学回归民族传统的思潮。他的创作,小说、散文、戏剧、文论、新旧体诗等诸体兼备,皆取得很高艺术成就,堪称文体家;又兼及书画,多有题跋,以博雅名世。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代表作有《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等。 郭娟,文学硕士,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新文学史料》杂志主编,专栏作家。主要作品有文化随笔
目录
一道理
半坡人的骨针
兵马俑的个性
午门
林肯的鼻子
胡同
蔡德惠
地质系同学
七载云烟
二身世
我的家乡
对口
我的父亲
我的母亲
大莲姐姐
故乡的元宵
我的小学
踢毽子
小学同学
职业
《职业》自赏
一个暑假
我的初中
看画
悔不当初
“无事此静坐”
三见识
开卷有益
写字
写景
对仗平仄
读诗抬杠
诗与数字
童歌小议
词达而已矣
比罚款更好的办法
《水浒》人物的绰号——浪子燕青及其他
中学生文学精读:沈从文
我们应该怎样读《边城》
编后记
摘要
     不衫不履 联大师生服装各异,但似乎又有一种比较一致的风格。 女生的衣著是比较整洁的。有的有几件华贵的衣服,那是少数军阀商人的小姐。但是她们也只是参加Party时才穿,上课时不会穿得花里胡哨的。一般女生都是一身阴丹士林旗袍,上身套一件红毛衣。低年级的女生爱穿“工裤”,——劳动布的长裤,上面有两条很宽的带子,白色或浅花的衬衫。这大概本是北京的女中学生流行的服装,这种风气被贝满等校的女生带到昆明来了。 男同学原来有些西装革履,裤线笔直的,也有穿麂皮夹克的,后来就日渐少了,绝大多数是蓝布衫,长裤。几年下来,衣服破旧,就想各种办法“弥补”,如贴一张橡皮膏之类。有人裤子破了洞,不会补,也无针线,就找一根麻筋,把破洞结了一个疙瘩。这样的疙瘩名士不止一人。 教授的衣服也多残破了。闻一多先生有一个时期穿了一件一个亲戚送给他的灰色夹袍,式样早就过时,领子很高,袖子很窄。朱自清先生的大衣破得不能再穿,就买了一件云南赶马人穿的深蓝氆氇的一口钟(大概就是彝族察尔瓦)披在身上,远看有点像一个侠客。有一个女生从南院(女生宿舍)到新校舍去,天已经黑了,路上没有人,她听到后面有梯里突鲁的脚步声,以为是坏人追了上来,很紧张,回头一看,是化学教授曾昭抡。他穿了一双空前(露着脚趾)绝后鞋(后跟烂了,提不起来,只能半趿着),因此发出梯里突鲁的声音。 联大师生破衣烂衫,却每天孜孜不倦地做学问,真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种精神,人天可感。 当时“下海”的,也有。有的学生跑仰光、腊戌,趸卖“玻璃丝袜”、“旁氏口红”;有一个华侨同学在南屏街开了一家很大的咖啡馆,那是极少数。 采薇 大学生大都爱吃,食欲很旺,有两个钱都吃掉了。 初到昆明,带来的盘缠尚未用尽,有些同学和家乡邮汇尚通,不时可以得到接济,一到星期天就出去到处吃馆子。汽锅鸡、过桥米线、新亚饭店的过油肘子、东月楼的锅贴乌鱼、映时春的油淋鸡、小西门马家牛肉馆的牛肉、厚德福的铁锅蛋、松鹤楼的乳腐肉、“三六九”(一家上海面馆)的大排骨面,全都吃了一个遍。 钱逐渐用完了,吃不了大馆子,就只能到米线店里吃米线、饵块。当时米线的浇头很多,有焖鸡(其实只是酱油煮的小方块瘦肉,不是鸡)、爨肉(即肉末,音川,云南人不知道为什么爱写这样一个笔画繁多的怪字)、鳝鱼、叶子(油炸肉皮煮软,有的地方叫“响皮”,有的地方叫“假鱼肚”)。米线上桌,都加很多辣椒,——“要解馋,辣加咸”。如果不吃辣,进门就得跟堂倌说:“免红!” 到连吃米线、饵块的钱也没有的时候,便只有老老实实到新校舍吃大食堂的“伙食”。饭是“八宝饭”,通红的糙米,里面有砂子、木屑、老鼠屎。菜,偶尔有一碗回锅肉、炒猪血(云南谓之“旺子”),常备的菜是盐水煮芸豆,还有一种叫“魔芋豆腐”的紫灰色的,烂糊糊的淡而无味的奇怪东西。有一位姓郑的同学告诫同学:饭后不可张嘴——恐怕飞出只鸟来! 1944年,我在黄土坡一个中学教了两个学期。这个中学是联大同学办的,没有固定经费,薪水很少,到后来连一点极少的薪水也发不出来,校长(也是同学)只能设法弄一点米来,让教员能吃上饭。菜,对不起,想不出办法。学校周围有很多野菜,我们就吃野菜。校工老鲁是我们的技术指导。老鲁是山东人,原是个老兵,照他说,可吃的野菜简直太多了,但我们吃得最多的是野苋菜(比园种的家苋菜味浓)、灰菜(云南叫做灰藋菜,“藋”字见于《庄子》,是个很古的字),还有一种样子像一根鸡毛掸子的扫帚苗。野菜吃得我们真有些面有菜色了。 有一个时期附近小山上柏树林里飞来很多硬壳昆虫,黑色,形状略似金龟子。老鲁说这叫豆壳虫,是可以吃的,好吃!他捉了一些,撕去硬翅,在锅里干爆了,撒了一点花椒盐,就起酒来。在他的示范下,我们也爆了一盘,闭着眼睛尝了尝,果然好吃。有点像盐爆虾,而且有一股柏树叶的清香,——这种昆虫只吃柏树叶,别的树叶不吃。于是我们有了就酒的酒菜和下饭的荤菜。这玩意多得很,一会儿的工夫就能捉一大瓶。 要写一写我在昆明吃过的东西,可以写一大本,撮其大要写了一首打油诗。怕读者看不明白,加了一些注解,诗曰:重升肆里陶杯绿②, 饵块摊头炭火红③。 正义路边养正气④, 小西门外试撩青⑤。 人间至味干巴菌⑥, 世上馋人大学生。 尚有灰藋堪漫吃⑦, 更循柏叶捉昆虫。 P33-38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