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踏遍青山歌未老

踏遍青山歌未老

  • 字数: 21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 作者: 王蒙
  • 出版日期: 2020-12-01
  • 商品条码: 9787221155924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04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4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重量“人民艺术家”、矛盾文学奖获得者王蒙,2020年散文集,2021年开年重磅巨献。 从王蒙数百篇优秀散文中精选精编而成,篇篇都是经典。 ★ 王蒙深情忆师友,全景展示中国当代文坛群像。 毕淑敏 王小波 张承志 王安忆 韩少功 宗璞 王朔 冯骥才 张洁 冰心 夏衍 曹偶 巴金…… 真挚再现一群有识之士的抉择与抗争,悲情与豪情 ★ 中小学课外推荐阅读作家,《朗读者》《一堂好课》反复推荐,樊登、贾平凹等盛赞。被誉为“国民精神良药”,大智良言,醒人醒世
内容简介
《踏遍青山歌未老》是知名作家、文学泰斗王蒙先生的经典散文作品集,收录了其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五十余篇代表作品,较全面地反映了王蒙散文创作的艺术成就——流畅的语言、澎湃的诗情、乐观的态度,对世界敏锐的观察和对时事深刻的思考,以其独有的笔触描绘了与友人、恩师及文艺界前辈、晚辈之间的动人往事和情谊,抒发了作者对冰心、夏衍、丁玲、曹禺、周扬等著名作家、评论家的深切怀念之情,充分展现了王蒙对历史、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以及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具有很强的艺术熏陶和精神感染力。
作者简介
王蒙,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1934年10月出生于北京,14岁成为中共地下党员,1949年开始做青年团工作,1953年开始文学写作。1956年发表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引发广泛关注,也招致了麻烦,1958年被划为右派。1963-1979年赴新疆16年,曾任文学杂志的编辑、新疆伊犁巴彦岱公社二大队副大队长。 1978年,恢复党籍并开始大量发表新作。1993年出版文集10卷,2003年出版文存23卷,2014年出版文集45卷。曾获茅盾文学奖、意大利蒙德罗文学奖、日本创价学会和平与文化奖,并获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荣誉博士学位、澳门大学荣誉博士学位、日本樱美林大学博士学位。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共中央委员、文化部部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现为中央文史馆馆员。
目录
辑一 枕上诗书闲处好
王小波◎ 难得明白
张承志◎ 大地和青春的礼赞
韩少功◎ 道是词典还小说
王安忆◎ 王安忆的『这一站』和『下一站』
张 洁◎ 极限写作与无边的现实主义
铁 凝◎ 一个把自己放在书里的作家
王 朔◎ 躲避崇高
陈 染◎ 凡墙都是门
张 弦◎ 善良者的命运
宗 璞◎ 读宗璞的两本书
陈建功◎ 永远做生活与艺术的开拓者
董鼎山◎ 斯人斯书,令人雀跃

辑二 当时只道是寻常
胡乔木◎ 不成样子的怀念
李一氓◎ 永远的怀念
王任重◎ 切身的怀念
陆文夫◎ 想念文夫
彦 周◎ 难忘的天云山
黄秋耘◎ 官愈做愈小的老革命
萧也牧◎ 一个甘于沉默的人
周 扬◎ 悲情的思想者
丁 玲◎ 令人思量和唏嘘
三联诸友◎ 怀念三联书店诸友

辑三 踏遍青山歌未老
华霞菱◎ 华老师,你在哪儿?
萧 殷◎ 鞠躬尽瘁的园丁
毕淑敏◎ 作家——医生
冯骥才◎ 灿烂的笑容
冰 心◎ 最本色的中华小老太太
宗 璞◎ 兰气息,玉精神
韦君宜◎ 独一无二的纯洁和认真
王 昆◎ 踏遍青山歌未老
陆天明◎ 九死未悔的郑重
周巍峙◎ 仁者之风巍峙也
乔 羽◎ 人人称他乔老爷
周 扬◎ 目光如电
克里木·霍加◎ 满面春风的好人

辑四 出师未捷身先死
夏 衍◎ 提炼到最后的精粹
曹 禺◎ 永远的雷雨
巴 金◎ 永远的巴金
冯 牧◎ 一以贯之的身影
张光年◎ 形象与境界长存
李子云◎ 子云走了
陈荒煤◎ 党和人民的一匹老马
刘力邦◎ 我还能遇到这样的人吗?
江 南◎ 何期泪洒『江南』雨
铁依甫江◎ 遥望天山,欲哭无泪
摘要
     王小波◎难得明白 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拿起王小波的著作,原来接触过他的个把篇议论文字,印象不错,但是现在热到这般地步,已经有“炒死人”之讥在报端出现。我不敢跟着起哄。 王小波当然很聪明(以致有人说,他没法不死,大概是人至察则无徒而且无寿的意思),当然很有文学才华,当然也还有所积累,博闻强识。他也很幽默,很鬼。他的文风自成一路。但是这都不是我读他的作品的首要印象,首要印象是,这个人太明白了。 十多年前,北京市经济工作的领导人提出,企业需要一些“明白人”。什么是明白人呢?不知道最初提出这问题来时的所指,依我主观想法,提这个问题就是因为我们当时糊涂人实在不少。而“明白”的意思就是不但读书,而且明理,或日明白事理,能用书本上的知识廓清实际生活中的太多的糊涂,明白真实的而不是臆想的人生世界,如同讲王明时讲的,需要明白打仗是会死人的,人是要吃饭的,路是要一步一步走的。明白人拒绝自欺欺人和钻牛角尖,明白人拒绝指鹿为马、望梅止渴、画饼充饥,明白人拒绝用情绪哪怕是非常强烈和自称伟大的情绪代替事实、逻辑与常识,明白人绝对不会认为社会主义的草比资本主义的苗好,因为愈明白愈知道吃饭的必要性,明白人也不会相信背一句语录就能打赢乒乓球,哪怕世界冠军声称他的金牌是靠背语录赢来的。盖人们在发明和运用概念、发明和运用知识的时候也为自己设立了许多孽障,动不动用一个抽象的概念、抽象的教条吓唬自己,也吓唬旁人或迎合旁人,非把一个明白人训练成糊涂人才罢休。 文学界有没有糊涂人呢?我们看看王小波(以下简称王)明白在哪里就明白了。 要说王是够讽刺的。例如他把比利时的公共厕所说成一个文化园地。他先说“假如我说我在那里看到了人文精神的讨论,你肯定不相信”(唉!)“但国外也有高层次的问题”,说那里的四壁上写着种族问题、环境问题、让世界充满爱、如今我有一个梦想、禁止核武器。王问道:“坐在马桶上去反对到底有没有效力?”他还说布鲁塞尔的那个厕所是个“世界性的正义论坛”,“很多留言要求打倒一批独裁者”,“这些留言都用了祈使句式,主要是促成做一些事的动机,但这些事到底是什么,由谁来做,通通没有说明。这就如我们的文化园地,总有人在呼吁着……要是你有这些勇气和精力,不如动手去做”。 认真读读这一段,人们就笑不出来了,除非是笑自己。 当然王也有片面性。呼吁,总也要人做的。但是我们是不是太耽于笼统的呼吁了?以致把呼吁变成一种文化姿态,变成一种作秀,变成一种清谈了呢? 这是王小波的一个特点,他不会被你的泰山压顶的气概所压倒。你说得再好,他也要从操作的层面考虑考虑。他提出,不论解决什么高层次问题,首先,你要离开你的马桶盖——而我们曾经怎样耽于坐在马桶盖上的清议。 王说:“假如你遇到一种可疑的说法,这种说法对自己又过于有利,这种说法准不对,因为它是编出来自己骗自己的!”接近对。用王蒙(以下简称蒙,以区别哪些是客观介绍,哪些是蒙在发挥)的习惯说法就是“凡把复杂的问题说得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者,凡把困难的任务说得如探囊取物唾手可得者,皆不可信”。 从王身上,我深深感到我们的一些同行包括本人的一大缺陷可能是缺少自然科学方面的应有训练,动不动就那么情绪化、模糊化、姿态化直至表演化。一个自然科学家要是这种脾气,准保一事无成——说不定他不得不改行写呼吁性散文杂文和文学短评。 明白人总是宁可相信常识、相信理性,而不愿意相信大而无当的牛皮。王称这种牛皮癖为“特别体验”——恰如唐朝崇拜李白至极的李赤之喜欢往粪坑里跳。救出来还要跳,最后丧了命。王说:“我这个庸人又有种见解,太平年月比乱世要好。这两种时代的区别比新鲜空气与臭屎之间的区别还要大。”他居然这样俗话俗说,蒙为他捏一把汗。他的一篇文章题目为《救世情结与白日梦》,对“瞎浪漫”“意淫全世界”说了很不客气的话。这里插一句:王的亲人和挚友称他为“浪漫骑士”,其实他是很反对“瞎浪漫”的,他的观点其实是非浪漫的。当某一种“瞎浪漫”的语言氛围成了气候、成了“现实”以后,一个敢于直面人生、直面现实、讲常识、讲逻辑的人反而显得特立独行,乃至相当“浪漫”相当“不现实”了。是的,当说毛主席的话一句顶一万句的时候,如果你说不是,那就不仅是浪漫而且是提着脑袋冒险了。当一九五八年亩产八十万斤红薯的任务势如破竹地压下来的时候,一个生产队长提出他这个队的指标是亩产三千斤,他也就成了浪漫骑士乃至金刚烈士了。 王提到萧伯纳剧本中的一个年轻角色,说这个活宝什么专长都没有,但是自称能够“明辨是非”。王说:“我年轻时所见的人,只掌握了一些粗浅(且不说是荒谬)的原则,就以为无所不知,对世界妄加判断……”王说他下了决心,无论如何不要做一个什么学问都没有但是专门“明辨是非”的人。说得何等好!不下功夫去做认知判断,却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