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如其食
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我们都会听到同一个说法:人如其食(You are what you eat)。这话不假,毕竟食物是人类生理需求的一种最基本的形式。从生物医学统计的角度讲,大量摄入“垃圾食品”的人的确会比坚持“健康饮食”的人要更可能罹患肥胖。而肥胖,作为现代社会身材和健康管理失败的一个标志,时常会给超出正常体重的人无形的心理压力。仿佛走在路上,所有人都在暗地里指责:“你瞧这个人,又没有好好地管住自己的嘴……”也难怪人们打招呼,最怕听到的问候就是:“嘿,你最近又发福了呀?”u很可惜,胖在今天已经不是福。于是好多人,包括我,都在怀念那个人们用“吃了吗,您呐?”以示关心的物资匮乏的年代。
我之所以如此在意胖瘦,是因为这个问题曾经困扰我许久。生在连麦当劳、肯德基都没有的十八线小县城,自小并未品尝过什么人间美味。于是,各种宴席就变成了改善家庭伙食的专享途径。幸而当年高考发挥正常,考上了一个别人心目中都还不错的学校。老师、同学、亲戚、朋友,包括父母的这些个人际网络,都有心前来道贺沾沾喜气。结果就是那个喜欢吃席的小孩在整个高三暑假,身体像吹气球一样“发福”了起来。直到大学入学体检站在体重秤上,保健科的大夫用惊异的眼神看了读数许久,写下来一个数字——95,单位是公斤——才如梦方醒。
“长这么胖果然是自己活该”,看着如董浩叔叔一样的照片,我如此告诫自己。需要坦白,当时的压力主要还不是来自他人的眼光。相反,那所不错的学校有着一个耸人听闻的规定:四门课或累计十二学分不及格将被做退学处理,包括体育课。好不容易考上的,饭都吃了,肉也长了,若是因为胖的问题再被退掉,如何面对家乡父老?和很多超重的人一样,最初想到的办法并不是运动,而是节食。豆芽、芹菜叶……反正是什么素吃什么。难吃是一方面,难以对抗的是素食所带来的迅速的饱腹感和同样迅速的饥饿。坐在教室的角落,通常是远未到开饭时间,五脏庙里饥肠辘辘的抗议早已超过了麦克风里老师的嘟哝。“不行,光节食没用!”这才不情愿地下定决心,开始了每天早上的跑步。终于,不到一个学期,体重恢复到了胡吃海塞之前的水平。
为什么吃?
身为人师以后,总有大量机会把自己纠结的问题和同学一起分享,希望相互碰撞能够产生出一些火花。《舌尖上的社会学》这门课一开头,我总要先抛出一个问题:“人为什么吃?”——这也是我经历过体重的峰值以后,时常问自己的问题。
“因为饿呗!”
这大概是最容易得到的答案。不过面对饥饿,人类还是能绞尽脑汁开发出层出不穷的应对措施。比如在大饥荒的年代,到了无物可吃的时候,吃土。为生便成为一个选择。“观音土”的土质比较细腻,就拿回家做成面馍的形状,蒸熟了吃。观音土虽说可使胃内充盈而减轻饥饿感,但却会板结肠内,坚硬如石,使人腹胀腹痛,几至于死。另一种相对安全的方法,是将烤热的温石放入怀中以缓解空腹感。不过“怀石”并不是普通人就能轻易做到。相反,身体的修行需要大量的精神能量(比如禅宗佛教)的支撑。说到精神的层面,如果说吃仅仅是为了满足生理层面的需求,那么人类也许永远都不会发现或者说发明汤汁饮料。酒精、茶、咖啡、可可……这些日常生活中最常见不过的几乎不能为人类提供任何营养和能量的东西,却着实可以提神醒脑,让人心情放松。甚至人类历史上大量的仪轨(即礼法规矩)、社交、政治以及宗教的事件,都围绕着这些无用之物悄然展开。没错,并不是那些让人饱腹的固体食物,比如起源于九世纪的咖啡终于在1644年传到了法国,到了1720年,就有三百八十家咖啡馆在营业,引得法国有名社会评论家孟德斯鸠都不禁赞叹:
咖啡已成为巴黎的时尚。咖啡店的主人知道如何调制咖啡,让进店的客人喝了以后可以增长智慧。客人离店时,每个人都觉得脑筋好使了,比到店时至少好使了四倍。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