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文旅产业的韧性与创新

文旅产业的韧性与创新

  • 字数: 23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旅游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12-01
  • 商品条码: 978750326586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56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4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居住旅游产品,是以休闲、游憩、康体等为目的的一种后乡土生活方式,能够让当地的市民或者城市文旅业属于流动性高度依赖的行业,又因为文旅消费的非刚性,导致文旅行业具有极强的敏感性,所以新冠对文旅业的影响巨大。但是与文旅行业高度不确定性相并存的是它的强鲁棒性,也可以说是文旅业的韧性,危机过后,文旅业的超强生存能力就显现出来了,现在的实际情况也很好地印证了这一观点,2020年国庆八天长假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6.37亿人次,同比恢复79%。
后新冠时期经济上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一是“宅经济”悄然成型。线上办公、线上授课、线上买菜、线上健身、线上娱乐以及线上问诊等在线经济形成一些新的产品和竞争。二是疫情期间,线上博物馆、线上旅游异军突起。但是疫情过后,线上旅游能代替去到现场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人类是社会动物,需要现场交流,地理学上这种现象叫“恋地主义原真性”,游客必须到历史事件发生的地方,这是网络所不能代替的。但是这次疫情期间,通过线上博物馆,高清晰、高分辨率、平时无法得见的书画藏品等产品得以与观众见面,这种形式基于5G通讯技术会对整个文旅行业形成一定的改变。未来线下“恋地主义”体验的需求与线上文旅产品两者形成良性互动将是趋势。三是科技的应用方向。中国智慧城市做得非常好,但是这次防疫暴露出多部门大数据共享的壁垒森严、数据割裂严重。我相信未来中国的公共管理领域科技创新会面临全新挑战。因此,我们可以预测到未来城市的多部门大数据整合、高效的IT技术和物流网体系来保证产业链的完整性、系统性,会是科技成果的应用方向。
作者简介
吴必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1980年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学习,先后获得理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7年进入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地理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研究,出站后留校任教至今,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旅游规划、目的地管理与营销、文化遗产活化与国家公园游憩、世界游历史(world history of experoutination)等领域。自1986年发表第一篇旅游研究学术论文以来,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300篇,出版专著10余部。主持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荣获中国地理学会“中国旅游地理学杰出贡献奖”(2013),入选国际旅游研究院院士(2015)。
目录
第一章 康养与体育旅游
第一节 疗效·内容·系统:医疗养生旅游的“突围”
一、医养旅游的背景
二、医养旅游的系统构成
三、医养旅游综合体系建构
四、产业链延展
第二节 基因·菌群·健康
一、基因
二、基因与健康
三、基因科技,造福人类
四、人体微生物组
五、菌群与健康
第三节 疫情防控背景下中国冰雪旅游产业发展方向与潜力
一、疫情对中国冰雪产业的影响
二、控制疫情影响对推动我国冰雪产业发展的意义
三、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的方向与潜力
第四节 后新冠时代,体育旅游迎来黄金发展期
一、后新冠时代,产品需求的新变化
二、户外休闲运动消费的新趋势
三、体育旅游发展政策的新导向
四、“休闲运动+康养度假”新模式

第二章 “十四五”文旅规划和公共治理
第一节 “十四五”规划:文旅共同体、共生系统与政策供给
一、文旅共同体:游历理论、社会表征与文旅规划
二、文旅共生系统:多伙伴共生、空间共生和城乡共生
三、文旅发展政策供给:假日制度、土地利用和特许经营
第二节 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的时代要求、理论基础、框架体系
一、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的时代要求
二、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的理论基础
三、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的框架体系
……

第三章 乡村振兴和居住旅游
第四章 旅游投资与布局
第五章 文旅融合与遗产活化
第六章 文旅景区提质升级
第七章 目的地营销和品牌建设
第八章 从5A到5G:文旅科技与科教旅游
第九章 数字文旅和文化呈现
第十章 文化创意与旅游发展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