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足迹 共和国记忆 全彩插图本

足迹 共和国记忆 全彩插图本

  • 字数: 25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10-01
  • 商品条码: 9787516653265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880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历史是优选的教科书,新中国史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近年来,随着历史档案的逐步解密、研究的逐步深入,许多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渐渐厘清。为将这些新成果介绍给广大读者,我们每年选取一个重大事件、重大决策或重大问题,用一个个充满正能量的动人故事和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勾勒出共和国70年史诗般的历史画卷,让读者尤其是年轻的“80后”“90后”“00后”们了解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
作者简介
张神根,历史学博士,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信息资料馆馆长,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共党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参与《中国共产党新时期简史》《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与跨世纪的中国》《执政中国》《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等重要图书的编写。个人代表作有《世纪的辉煌》《从十六大到十八大的中国》等。
目录
1949年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关于新中国国名的讨论001
国名简称的争论004
“人民万岁”005
1950年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美军越过“三八线”,不打不行了012
一生中最艰难的决策015
掌握军事与和谈两个战场的主导权016
1951年
实现耕者有其田
战争和土改是考验我们的两个“关”020
“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土地改革工作”023
1952年
“决不当李自成”
“抓老虎”、“反五毒”028
处决两个,挽救两万个030
1953年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
的“过桥”之喻033
“风又平,浪又静,平平安安到达黄鹤楼”035
1954年
登上国际舞台
第一次唱“正规戏”038
“求同存异”促成共识041
1955年
新中国首次实行军衔制
“我这个大元帅就不要了”045
将星耀中华047
1956年
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理论成果
谈话谈出来的《论十大关系》051
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053
1957年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探索和实践
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考056
从“和风细雨”到“急风暴雨”060
1958年
炮击金门与探索两岸和平统一
“金门炮战,意在击美”062
“一纲四目”与探索和平解决台湾问题064
1959年
翻身农奴把歌唱
平定武装叛乱066
伟大的跨越:民主改革068
1960年
勇攀优选峰
“人家不来了,我们单独登!”070
中国人第一次站上地球之巅072
1961年
沉重的思考艰难的调整
“八字方针”的提出076
“黄猫、黑猫,只要能捉住老鼠就是好猫”078
1962年
少有的“出气会”
从“两干一稀”看七千人大会召开的原因081
心气顺了,劲头足了083
1963年
“向雷锋同志学习”
“伟大的普通一兵”086
雷锋精神代代传088
1964年
描绘现代化宏图
初绘“四个现代化”宏伟目标090
周恩来重申“四个现代化”093
1965年
回到祖国怀抱——李宗仁归国
一波三折归根路095
“我走的这一条路是走对了的”098
1966年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兰考人民的好书记100
去世两年后,焦裕禄的事迹传遍全国103
“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104
1967年
坦赞铁路——中非友谊的丰碑
“我们宁可自己不修铁路,也要帮你们
修建这条铁路”107
亲历者难以忘怀的记忆109
1968年
天堑变通途
中国人的“争气桥”114
大桥整修,旧貌换新颜116
1969年
中苏冰点以下的较量
由边境纠纷引发的军事冲突119
冰点下的战斗120
珍宝岛的枪声为打开中美关系大门提供了有利契机121
1970年
人类筑路目前的一座丰碑
选线之争124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127
1971年
重返联合国
历史潮流不可抗拒130
中国外交的胜利132
1972年
开启中美关系的大门
“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跟他谈”136
“突如其来”会见尼克松138
1973年
治理海河
发出“一定要海河”的号召141
共和国历史上优选规模的群众性治水行动144
1974年
发现兵马俑
农民打井意外发现惊世宝藏146
世界第八大奇迹147
1975年
改革开放的前奏
的一系列指示改变了
“”的走向152
领导全面整顿153
1976年
粉碎“四人帮”
“四人帮”最后的疯狂158
惊心动魄的35分钟161
1977年
恢复高考:改革开放的第一声春雷
“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
直接招考学生,不再搞群众推荐”164
知识改变命运168
1978年
忽如一夜春风来
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170
中央工作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172
1979年
杀出一条血路来——创办经济特区
“杀出一条血路来”176
改革开放的“试验田”178
1980年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中国人多也好也坏,中国的好处是人多,坏处也是人多。”183
“提倡生一个是没有办法的办法。”184
从“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到“全面二孩”185
1981年
统一思想,继续前进
“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188
《决议》的通过标志着指导思想拨乱反正的完成190
1982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红手印催生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3
把基层的创造上升为国家制度194
1983年
清理“三种人”和全面整党
“对于‘三种人’,一个也不能提拔”198
党的作风和组织的一次全面整顿200
1984年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第一次被写入党的决议202
“写出了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初稿”204
1985年
百万大裁军
一根指头与一百万206
百万大裁军开启中国精兵强军之路209
1986年
“863”计划
四院士联名上书与“863”计划的诞生211
“863”计划及其实施213
1987年
“三步走”发展战略
到20世纪末,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216
再用30年至50年时间,接近发达国家水平217
1988年
“两个大局”战略构想
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220
与“两个大局”战略构想222
1989年
治理整顿与深化改革
物价闯关受挫后,中国刮起了一股抢购风225
在治理整顿中深化改革227
1990年
开发浦东,开放浦东
树起更加改革开放的旗帜230
“抓紧浦东开发,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232
1991年
秦山核电站
和平利用核能的典范236
自主创新走向辉煌239
1992年
“南方谈话”
克服阻力,寻找动力241
东方风来满眼春244
1993年
划时代的体制创新
计划与市场之争247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50
1994年
分税制改革
从财政包干制到分税制253
“实施这个方案比制定这个方案要难一百倍”254
1995年
科教兴国战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57
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260
1996年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既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又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262
两个文明都搞好,才能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65
1997年
香港回归祖国
“一国两制”与香港回归268
坚持“一国两制”不动摇、不走样271
1998年
众志成城抗洪救灾
谁是新时期最可爱的人273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276
1999年
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
“西部地区迟早是要大开发的,不开发,我们怎么实现全国的现代化?”278
1999年最后两个月里,中央连续召开3次会议,作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280
2000年
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28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着眼点28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287
2001年
扣人心弦的中国入世谈判
由于一些发达国家漫天要价,中国复关未果289
在谈判陷于僵局的最后关头,总理亲自出面290
2002年
“大国重器”蛟龙号
“上天”“入地”均有斩获,“下海”却苦寻无功295
蛟龙号7000米海试中与母船失联1小时,漆黑的海底究竟发生了什么?298
蛟龙号已成为海洋强国建设的“大国重器”300
2003年
科学发展观
科学概念的正式提出302
科学表述的正式形成303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定位304
2004年
走向和谐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党的治国方略 307
党和政府促进社会和谐的一系列重要举措309
2005年
告别“皇粮国税”
税负乱象:农民难以承受之重 313
农村税费改革与农业税的最终废除316
2006年
天路
“青藏铁路修不通,我睡不着觉”319
“应该下决心尽快开工修建”325
2007年
与时俱进新党章
十二大以来对党章的前4次修订328
中央政治局决定十七大对党章再次进行适当修改330
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成为此次修正案
引人注目的亮点331
2008年
百年梦圆
历尽沧桑333
“零”的突破335
百年圆梦337
2009年
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危机袭来,党中央果断决策、从容应对344
中国经济在全球率先回升向好345
2010年
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
百年前的世博梦想,酸楚中有着一丝乐观349
百年世博梦终成真,13亿东道主站脚助威351
上海交出一份满意答卷,全球伸出热情之手352
2011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开始起步阶段358
恢复重建和全面展开阶段360
初步形成阶段361
正式形成阶段362
2012年
太空穿针
太空首迎“中国宫”365
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太空初吻”366
太空驾飞船,神天再相拥369
2013年
“精准扶贫”
吹响脱贫攻坚战“冲锋号”372
“精准扶贫”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方略374
“精准扶贫”方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375
2014年
文艺工作座谈会
习近平的“文艺情缘”379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380
唱响时代大风歌383
2015年
“巡视利剑”展锋芒
习近平亲自指导巡视工作385
发现问题、形成震慑,中央巡视如利剑出鞘386
巡视监督内容不断扩展,方式方法不断创新387
2016年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维护党的领袖核心地位,是党的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390
习近平“核心”地位呼之欲出391
确立习近平“核心”地位顺应党心民意392
2017年
“荒原变林海”
“建场初期的塞罕坝林场,条件异常艰苦”396
为了植树造林,塞罕坝人真是拼了!398
2018年
势如破竹开新局
为什么要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404
机构改革积极回应人民期待,广泛征求各方意见405
不搞“一刀切”式的精简,给大家吃下“定心丸”407
2019年
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生动实践
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410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418
摘要
     1949年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949年10月1日下午,首都北京30万军民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主席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铿锵豪迈的湘音震撼神州,传遍世界。从此,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关于新中国国名的讨论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向全世界郑重宣布: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历史从此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新政协筹备会阶段,关于国家名称却有个集思广益、深入探讨的小插曲。 政协筹备会第四小组,负责起草政府组织法草案,工作进展比较顺利。筹备会工作小组起草的文稿中,使用了“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这一名称。因为,在6月15日新政协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在致辞中说:“过去,中华民国是名不副实的。现在,我们要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并且他还呼喊“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万岁”的口号。 在最后一天的讨论中,清华大学教授张奚若先生提出质疑说:“有几位老先生嫌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的名字太长,他们都说应该去掉‘民主’二字,我看叫中华人民共和国好。有‘人民’,就可以不要‘民主’二字,焉有人民而不民主哉?且民主一词democracy来自希腊字,原意与人民相同。”后来,经过讨论和表决,最终确定新中国的国名就叫“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的确定,在国体和政权基础上体现得“鲜明、准确、完备”,凝聚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位代表对国家、对民族、对历史极其负责的精神和审慎的态度。 国名简称的争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确定之后,还有一个关于国名的简称问题,需要仔细斟酌。原来,在起草《共同纲领》草案时,有代表提议,考虑到照顾人民的传统和习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全称后面,加了一个“中华民国”的简称。最初的《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草案》中,也有“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简称中华民国”这一内容。后来改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后,这一简称仍然保留。 对于使用简称的问题,周恩来总理解释说,中华民国叫了38年了,一下子换了,会使落后的政治水准很低的人不能接受。所以,我们许可简称中华民国,但这个中华民国的性质与过去是有区别的,它不包括地主官僚资产阶级在内。 然而,“中华民国”这个简称还是在政协代表中引起很大争议。1949年9月21日,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后,马叙伦、陈叔通、郭沫若等代表即递交一份提案,提议取消中华民国的简称。政协会议主席团对是否取消国名简称采取了审慎态度。9月26日,由周恩来和林伯渠联名在六国饭店宴请二三十位年逾七旬的辛亥革命以来有影响的代表人物。周恩来开宗明义地说:今天请来赴宴的,除几个人外,都是辛亥革命时期的长辈。我们国家有句古话,叫作“就教长者”,今天就是就国号简称问题专门听取各位长者的意见。 周恩来点题之后,中国民主建国会的黄炎培第一个发言。他说,由于老百姓教育落后,感情上习惯用“中华民国”,一旦改掉,会引起反感。留个简称,是非常必要的。他还说,待政协会议三年后换届再来除掉,并无不可。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何香凝说:中华民国是孙中山先生革命的一个成果,那是用许多烈士的鲜血换来的。关于改国号问题,我个人认为,如果能照旧用它,也是好的,如果大家不赞成,我就不坚持我的意见。清朝进士周致祥表示不同意,他认为中华民国是一个祸国殃民、群众没有什么好感的名称。 这时,年逾八旬的海外爱国华侨领袖司徒美堂站起来发言说:我是参加辛亥革命的人,我尊重孙中山先生,但对于“中华民国”4个字,绝无好感。理由是中华民国,与民无涉。22年来更是给蒋介石与“CC派”弄得天怒人怨,真是痛心疾首。我们试问,共产党所领导的这次革命是不是跟辛亥革命不同?如果大家认为不同,那么我们的国号应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抛掉又臭又坏的中华民国的烂招牌。国号是一个极其庄严的东西,一改就得改好,为什么要三年之后才改?语日: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令不行。仍然叫作“中华民国”,何以昭告天下百姓?我们好像偷偷摸摸似的,革命胜利了,连国号也不敢改。我坚持反对什么简称,我坚决主张光明正大地用中华人民共和国。 司徒美堂的话使在座者感同身受,报以热烈的掌声。人口学家马寅初教授立即表示拥护司徒美堂的意见,他还补充说,中华民国这个简称实在不伦不类,不像话的。 接着,张澜、陈叔通、沈钧儒、陈嘉庚等发言,均赞成司徒美堂的意见。陈嘉庚还说,大家对中华民国绝无好感。当然,落后的人会一时不习惯,过些时候就好了。 周恩来认真听取了大家的意见,并把这些意见综合后送主席团常委会参考。后来,在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文件中,都去掉了“中华民国”这个简称。 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