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那些书和那些人

那些书和那些人

  • 字数: 123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作者: 辛德勇
  • 出版日期: 2016-10-01
  • 商品条码: 9787308161558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184
  • 出版年份: 2016
定价:¥4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辛德勇先生新作《那些书和那些人》一贯地透露着辛爷的真性情,全书内容大致可分为两部分,一是怀人,二是说书。怀人的文章涉及黄永年、田余庆、索介然、邓自欣、刘浦江、陈东、梁永进等诸多知名学者或文化名人。说书部分则围绕欧阳脩及其所撰《五代史记》(即《新五代史》)展开。其书基于学术又高于学术,谈学术问题游刃有余、信笔拈来,读来趣味盎然,颇觉轻松。细忖其中味道,又非粗浅功夫使得,无一字不含深情。
目录
自序
家有楹书
书长留,恩永在
学着样儿多读些书
书商梁永进
陈东的离去
一起买古书的老杨
访书天下,拥书塞上
历史所的夏老师
索介然先生的书房与书
向老与我的藏书
好人邓自欣之书的故事
田余庆先生印象
追忆浦江
关于所谓“新五代史”的书名问题
哪儿来一个欧阳修
由所谓《新五代史》的名称论及新印《二十四史》的题名形式问题
从《四库全书总目》的著录看清人对《欧史》本名的隔膜
欧阳脩的文集哪里去了?
明人刻书,人亦亡之
旧梦已非孟元老
同老名号考
辛德勇小传
摘要
     家有楹书 随着“官二代”、“富二代”的流行,衍生出很多类似“血统论”的词汇,所谓“学二代”即为其中之一。对于文史学者来说,除了所从事的专业和领域之外,世代相传的,还有家里的藏书。所渭“书香传家”,形象地说,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看到有同行朋友,出生在这样的书香门第,对其家中藏书的艳羡,总是超过了他的家学熏陶。这是因为在我看来,书是优选的老师。爸爸、妈妈的传授,其实和老师教是一样的,关键在你自己是不是喜欢学。喜欢学,就爱读书,但并不是每一个少年在需要的时候都能读到想看的书。这有些像小苗要浇水,错过了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再怎么浇,效果也不会特别理想。 在小学、中学“填表”,都有“成分”一栏。这不是讲你的生理构成要素,比如腱子肉抑或囊囊膪,而是你父亲乃至祖父一辈的“阶级”属性。在针对农村人口划分出来的标准序列里,由下到上,一般的排列次序是:贫农、下中农、上中农、富农、地主,越往上越是坏“成分”,是坏人、坏家庭。每次我都是大大方方地写上“贫农”,这是党所要依靠的神圣劳苦阶级,感觉已经很是不错。但父亲每次看到我填的表格,都很不高兴,非常严肃地告诉我,他从我爷爷那里获得的阶级成分是“雇农”,要求我马上订正过来。 雇农,是农村中常年靠给人做工亦即出卖劳动力以维持生计的人,东北叫“扛长活的”,书面语是“长工”。一个雇农与贫农的区别,在于雇农一点儿土地也没有,甚至没有租种的农田,因而属于地地道道的无产阶级分子,是国家领导阶级中的一员;而贫农则拥有少量的土地,属于有产者,所以只是我党的主要依靠对象。这么一讲,你就会明白,虽然贫穷的程度,不一定差别特别巨大,但这两种人的社会属性,是有根本性差别的。 这么值得骄傲的出身,爸爸当然老早就告诉我了,但填表时,我总还是想填“贫农”,这是因为东北漫山遍野都是荒地,很少有人,家里会穷到竟无立锥之地的地步。雇农太少,没人知道还有这么一档子人。不管官方,还是民间,当时最顺口的说法,是“贫下中农”,即“贫农”和“下中农”,同学以至老师,对“雇农”都很陌生,填写上了,大家看着都很怪异。 出身于这样的家庭,祖上当然不会流传下来什么藏书,甚至没有家谱,也没有《三字经》。但这并不意味着我的爸爸和爸爸的爸爸都没有读过书。我那一生中每时每刻都勤劳不停的母亲,常常唠叨对做家务活儿缺乏积极性的父亲,说“你们辛家人都是‘秧子’”,这是包括东北在内北方一些地方对好逸恶劳之人的恶称。对此我很难理解,给老地主扛活儿的雇农,怎么能是“秧子”?妈妈解释说,我爷爷在辽宁开原老家的时候,就好逸恶劳,每天手捧书本,骑着大白马在村子里转。这当然有很多演义的成分。只要见过马跑的人都明白,骑马和看书,是很难兼而事之的。(P001-002)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