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走近孟子

走近孟子

  • 字数: 14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济南出版社
  • 作者: 廖名春
  • 出版日期: 2020-10-01
  • 商品条码: 978754884081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72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37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品读孟子,走近亚圣,尽心知性以知天
内容简介
本册依据《孟子》和其他关于孟子的历史文献记载,从孟子的生平事迹和言行中提炼精华,总结他在社会人生各个方面所体现出的智慧。本册主要内容包括孟子的生平传记、人生智慧、政治智慧、军事智慧、知识技能、为人风范、处事技巧、格言警句等等。本册图书语言通俗易懂,形式灵活新颖,结构合理有序,方便读者轻松阅读;内容积极健康,既能够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孟子的生平事迹与思想精华,又能够使读者从中得到启发、汲取智慧。
作者简介
廖名春,清华大学历史系、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先秦经典和出土简帛文献的研究。出版《周易研究史》《荀子新探》《帛书易传初探》等学术专著,在中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60余篇。
目录
前言001
第一章孟子的生平和时代001
第一节时代背景001
第二节家世考辨004
第三节游说诸侯009
第四节著书立说017
第二章人之性善020
第一节孔子论人性020
第二节告子论人性024
第三节孟子人性概念的剖析026
第四节性善的论证028
第五节性善论的价值034
第三章内圣修养038
第一节四德与五伦038
第二节义利之辨046
第三节内圣之道053
第四章仁政王道060
第一节王霸之辨060
第二节以民有恒产为中心的经济理论068
……
摘要
     孟子的身世,是一座若隐若现的高峰,许多细节还锁在云雾之中。因此,两千年来异说纷纭,莫衷一是。下面,我们主要根据《孟子》一书,与《史记·孟子苟卿列传》以及战国史料互相参证,并参考前贤今人之说,结合孟子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对其家世和生平进行详细的考订。 第一节时代背景 要深入理解孟子的智慧,了解孟子的生平,先要了解孟子所处的时代。孟子生活于战国中期,这是中国的社会形态发生剧变的时期。当时的社会,正如刘向所说:“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战国策书录》)新的郡县制正在代替旧的分封制度,政治秩序极其混乱,“上无道揆,下无法守”(《离娄上》),一切旧的“纳民于轨物”的东西都已失去了原有的约束力,于是就形成了空前的社会动乱和残酷的兼并战争。春秋时代还有一百多个大大小小的国家,经过长期的混战,这时已基本合并为秦、齐、楚、魏、赵、韩、燕七国,统治者“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尽心下》),“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离娄上》)。争战的必然结果,是由分裂走向统一。 为了在争战中获胜,进而由自己一统天下,战国七雄掀起了变法运动的高潮。魏国率先变法,李悝“尽地力之教”(《史记·孟子苟卿列传》),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又编著《法经》,强调保护私有财产;对于旧贵族,则他们的种种特权和其骄奢淫逸的生活。吴起在楚国执政,在楚悼王的支持下开展变法,奉行“损有余、补不足”的措施,削夺旧贵族的世袭权力,精减“无能”“无用”之官,裁汰“不急之官”,节省开支来供养“选练之士”;又把旧贵族迁移到荒凉地区,以充实、开发边疆。吴起又整顿吏治,“塞私门之请,一楚国之俗”,“使私不害公,谗不蔽忠”,“破横散从,使驰说之士无所开其口”(《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与孟子同时的变法运动则更多。申不害在韩国为相,实行改革。他讲究统治之“术”,主张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强调君主要把牢任用、监督、考核臣下之大权,而臣下“治不逾官,虽知弗言”(《韩非子·定法》)。齐国则任用邹忌推行法家政策,进行政治改革,接受臣下意见,注意选拔人才,罢黜不称职的奸吏,奖励得力的将领和官吏。但影响优选的则首推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商鞅持“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史记·商君列传》)之论,在秦国进行了两次变法运动。第一次变法的内容是:颁布法律,制定连坐法,轻罪用重刑;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二十等爵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鼓励垦荒;焚烧儒家经典,禁止游宦之民。第二次变法的内容则是:废除井田,“开阡陌封疆”(《史记·商君列传》);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按户口征收军赋;革除戎狄风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 这些竞相进行的变法运动,为新生产方式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郡县制开始取代分封制,新的官僚制度开始取代世卿制度,俸禄制度开始取代世禄制,一家一户为一个单位的个体生产方式正逐渐地取代井田制,随着国家奖励耕织、奖励军功政策的实行,新兴的军功地主阶级开始出现在国家的政治、经济舞台上。这一切,又刺激了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在战国时期,冶铁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能用木炭作燃料,皮囊鼓风,这样炉温一提高,不仅可以冶铁,而且可以炼钢。当时,赵之邯郸,楚国之宛,都是有名的冶铁中心。孟子曾问从楚国来的许行“以铁耕乎”(《滕文公上》),可见那时中国的北方和南方各地均已普遍使用铁制农具。过去作为牺牲的牛,这时已更普遍地用于农耕。水利事业也得到了更迅猛的发展,如:魏国在西门豹主持下,开凿了十二条渠道,引来漳水灌溉临漳的田地,不仅避免洪涝,而且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在农业生产方面,已实行深耕,知道精耕细作,并广泛使用粪肥和草木灰肥。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商品交换也更加活跃,孟子呼吁“关市讥而不征”(《梁惠王下》),就是这种形势的必然反映。 面对时代巨变,士人们提出了一系列治国“药方”,这样就形成了所谓的“百家争鸣”。在孟子时代,对儒家学说威胁优选的是墨子学派、杨朱学派、农家学派,此外还有道家学派和法家学派。孟子的思想,也是在与这些对立学派的反复驳难、互相攻诘中不断完善的。针对法家的唯利是图,孟子倡言仁义,以王道对抗霸道;针对杨墨兼爱、为我之说,孟子强调人伦纲常对于人类的重要;针对许行学派的平均主义、市贾不贰的主张,孟子坚持社会分工,强调“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滕文公上》);针对告子的性无善恶说,孟子坚持仁义礼智根于心…… 总之,孟子思想是时代的产物,我们只有将孟子思想置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之下,才能准确地认识孟子思想;我们只有将孟子思想与其同时代的思想家进行比较,才能对其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这也是本书解读孟子智慧的基本思路。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