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华传统节日溯源

中华传统节日溯源

  • 字数: 186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
  • 作者: 高静,李静,刘程杰
  • 出版日期: 2020-09-01
  • 商品条码: 978751807691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12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本书选择春节、元宵节、中和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十种主要节日,从起源、文艺感悟、节日习俗、文化内涵四个方面进行介绍,涉及节日溯源、传说、典故、文化内涵及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集趣味性、知识性与文化性于一体,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中了解传统文化,唤醒文化记忆,感受传统的魅力。
作者简介
高静,湖南浏阳人,武汉商学院教授,武汉大学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基地高级培训师,现任武汉商学院通识教育学院院长兼党总支书记。主讲《文学欣赏》《文化学教程》课程,研究方向为文学文化学。先后获得武汉市优秀共产党员、武汉市靠前师德标兵、武汉市政府津贴专家等荣誉称号。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多篇,出版专著2部,主编高校通用教材6部,主持完成多项重量、省部级教科研项目。
李静,武汉商学院教师,副教授。主讲《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课程,发表论文20多篇,参编教材5部,主持完成多项省、市教科研项目。
刘程杰,湖北十堰人,中共党员,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为民间文学与民俗学,关注民间文学的当代传承及产业化发展。
目录
第一章 春节
第一节 春节的起源
第二节 春节文艺感悟
第三节 春节节日习俗
第四节 春节的文化内涵
第二章 元宵节
第一节 元宵节的起源
第二节 元宵节文艺感悟
第三节 元宵节节日风俗
第四节 元宵节的文化内涵
第三章 中和节
第一节 中和节的起源
第二节 中和节文艺感悟
第三节 中和节节日习俗
第四节 中和节的文化内涵
第四章 清明节
第一节 清明节的起源
第二节 清明节文艺感悟
第三节 清明节节日习俗
第四节 清明节的文化内涵
第五章 端午节
第一节 端午节的起源
第二节 端午节文艺感悟
第三节 端午节节日习俗
第四节 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第六章 七夕节
第一节 七夕节的起源
第二节 七夕节文艺感悟
第三节 七夕节节日习俗
第四节 七夕节的文化内涵
第七章 中元节
第一节 中元节的起源
第二节 中元节文艺感悟
第三节 中元节节日习俗
第四节 中元节的文化内涵
第八章 中秋节
第一节 中秋节的起源
第二节 中秋节文艺感悟
第三节 中秋节节日习俗
第四节 中秋节的文化内涵
第九章 重阳节
第一节 重阳节的起源
第二节 重阳节文艺感悟
第三节 重阳节节日习俗
第四节 重阳节的文化内涵
第十章 腊八节
第一节 腊八节的起源
第二节 腊八节文艺感悟
第三节 腊八节节日习俗
第四节 腊八节的文化内涵
后记
摘要
     第一章 春节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在殷商时期,春节叫“元旦”,指正月初一,从每年的正月朔日子夜算起。在汉代,人们把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南北朝时人们则把整个春季都称为春节。今天,我们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是从辛亥革命以后实行的。 第一节 春节的起源 春节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节日之一,其起源知之者不多,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其来源未有定论,本节收集各家学说,囊括了含“年”兽传说在内的各种观点,阐述了春节兴起的地域以及春节的传承与演变。 春节即传统意义上的“过年”,“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义来自农业生产周期,与中国人的农业耕种息息相关。古代人把谷物生长的周期称作“年”,《说文·禾部》中记载:“年,谷熟也。”发展到现在,春节可以说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与西方人、印度人、阿拉伯人等以宗教的重大事迹为节日的传统不同,中国的春节是普天之下黎民百姓的节日,与民族无关,与信仰无关。也许正因为春节与人们的耕作紧密相连,它才能延续如此之久,分量如此之重,影响如此深远。然而说来也怪,普通中国人其实并不了解这个最重要节日的含义及来龙去脉,大家似乎都以为团圆、祈福、喜庆大概就是春节的全部,其实并不尽然。 一、春节与过年 在古代,春节有“元日”“新年”“正旦”“岁首”“三元”等名称,这几类名称所指的具体时间也有所不同。如果要弄清楚春节的起源,必须要先界定它的名称和所指的时间点。现今人们所说的春节,通常指的是“过年”,而何谓“过年”,则必须从“年”的本义入手分析。 (一)春节的名称和时间 不同的朝代对春节有不同的称谓:先秦称“上日”“元日”;汉代称“正日”或“三朝”等;唐宋元明时称“元朔”“新正”“元旦”等;清时称“元旦”“元日”等。现在,春节在民间通俗的说法叫“过年”,而“春节”的名称则是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才确定的新名称。当时‘‘春节”这一称谓只是在民间流传,并未得到官方认可,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被正式定了下来。所以我们现在将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也称“阳历年”,农历的正月初一称为“春节”,也称“阴历年”。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节正是位于岁首的节日,它寓意着新的开始。旧时春节是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是迎春的节日,后来因为立春和岁首时间相隔不远,就将二者合二为一了,所以说现代的春节包括了近代以前的立春与岁首两大节日。《尚书大传》这样定义:“正月一日为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亦曰:‘三始’。”隋朝杜台卿的《玉烛宝典》中有相近的表达:“正月一日为元日,亦云‘三元’: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这两本书均指出,春节是一年的开端。早在殷商时期就有了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腊祭),这可以说与过年的节庆有一定的关联。到了西周初年,已有了一年一度在新旧岁交替之际庆祝丰收和祭祀祖先活动,这应该就是“过年”的雏形。 自古以来,各朝各代关于岁首的时间并不固定,如:夏为正月初一、商为十二月初一、周为十一月初一、秦为十月初一,直至汉武帝时期启用太初历,历代沿用这一历法,才将新年的时间固定于阴历正月初一。春节通常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实际上,民间普遍意义上的过春节一般是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甚至正月月底。 (二)“年”罕的本义 “年”字的起源极早,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其形有点像“禾”,又有点像“人”,后讹变为“季”。《说文·禾部》中记载:“年,谷熟也。”可见,年的本义是指谷物的成熟。《尚书·多士》曰:“尔厥有干,有年于兹洛。”《孔颖达传》:“汝其有安事有丰年于此洛邑”。意思是说:现在你们应当好好地住在你们的城里,继续做你们该做的事。你们在洛邑会有安乐会有丰年的。《谷梁传·桓公三年》曰:“有年,五谷皆熟为有年也。” 中国的农民春种秋收,庄稼的成熟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于是中国古代历法很早就把这样一个时间周期定为一年。由此,“年”从谷类成熟之义变成了代表特定时间周期的单位。这个变化有一定的过程,《尔雅·释天》曰:“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这就解释了“年”之意义变迁的过程。 (三)“年”的另外两种含义 从古籍上看,“年”字几乎从来未有与“兽”相关的意思。但是“年”兽传说在民间却广为流传,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这是很有意思的现象。我们固然可以说,年兽传说不是春节起源的正典。但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年兽传说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民间智慧,反映了中国老百姓的某种心理期待。 1.凶猛之怪物 当年成为一种传说中的兽物之后,它就不单纯是指一个时间概念,它还意味着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上文已经指出,春节位于年末岁首的交替之际。“过年”就意味着跨过旧的一年,迎接新的一年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