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国际援华医疗队在战时中国(1937-1945)

国际援华医疗队在战时中国(1937-1945)

  • 字数: 24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 作者: (美)罗伯特·孟乐克
  • 出版日期: 2020-10-01
  • 商品条码: 9787221159205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76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本书因其叙述对象特殊,对历史的叙述所采用的国际视角可以说是新颖独特而不同于大部分的历史类著作,且因作者援华医疗队队员后裔的身份、采用的文献所具有的全面性和亲历性,叙述栩栩如生,感人肺腑,让人唏嘘。
内容简介
《国际原话医疗队在战时中国:1937-1945》是罗伯特·孟乐克根据其父亲老孟乐克参加国际医疗组织,分赴战时西班牙、中国、缅甸和印度就行医疗救护的真实经历撰写而成,是一部的历史纪实作品。该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西班牙医生”的来历及其辗转来到中国的国际历史大背景;第二部分着重写了国际医疗救护队(在图云关期间)的生活和工作,生动而细致地对其奔赴战场开展困难重重的医疗救护进行了叙述;第三部分讲述了国际医疗救护队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作用和地位,并对跟随中国远征军开展医疗救护的国际援华医疗队员的后续及最后的命运归宿进行了交代。
作者简介
罗伯特·孟乐克,国际援华医疗队队员老孟乐克之子,现任教于美国某医学院。
目录
前言001
概述001
第一部分世界法西斯主义的抬头与医生们的反抗001
第一章西班牙的求助(1936—1939)002
第二章国际医疗开始行动(1939)017
第三章中国在召唤(1936—1939)037
第四章来到中国红十字会总部074
第二部分国际援华医疗队在战时中国105
第五章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的政治和文化环境106
第六章战时中国医疗条件128
第七章奔返各大战场(1939—1940)149
第八章高压遏制下的医疗救护(1941—1942)1753
第三部分国际援华医疗队与中国远征军(1943—1945)197
第九章跟随远征军赴缅甸和印度198
第十章跟随远征军在中国224
第十一章援华后记(1945—2012)251
第十二章成就与贡献262
附录一:国际援华医疗队时间表267
附录二: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国际援华医疗队纪念活动(中国·图云关,2015年9月1日)272
附录三:中国红十字其他国际志愿者275
致谢281
注释284
参考书目329
索引332
译后记353
摘要
     在受到西班牙民众热烈的欢迎后,医生们开始了在语言和军事技能上的培训。这些来自25个国家的250多名医生既是国际纵队的战友,也是亲密的同志。国际纵队的多国医疗队中包括42名波兰医生,是西班牙优选的志愿医生队伍。29岁的波兰医生陶维德就是其中一员。他离开波兰后,前往意大利帕多瓦大学(universityof Padua)求学,并在以波兰人为主的达布罗夫斯基旅(Dabrowski),也是第十三旅任上尉营医。和蔼可亲的陶维德常被称为“胡里奥”。 在国际旅中,犹太意第绪语、波兰语、英语和许多其他外国语言逐渐被西班牙语所取代。多语种环境下的医生们在给朋友和家人的信上常常写上令人振奋的西班牙文——“向胜利敬礼!” 戎格曼是另一个出生于波兰却被迫逃离祖国的医生。他毕业于塞尔维亚的贝尔格莱德大学(university of Belgrade)。当共产国际开始组建国际纵队以支持西班牙共和党时,大多数犹太共产党志愿者都主张与反犹太的法西斯作战,共建国际共产主义。到1935年,共产国际通过建立人民阵线(1935—1939)进一步扩大了统一战线,团结了温和的社会主义者和其他反法西斯力量。 这些医护志愿者们从来没有质疑过这项事业的正义性。戎格曼回想起来说:“那时的我们忘我工作,心怀高远,成就了一段难得的人生体验。” 像戎格曼和陶维德医生一样,出生于波兰的傅拉都医生也被迫在国外完成他的医学学习。来自中产阶级家庭的傅拉都在左翼学生和犹太工人组织中十分活跃。在巴黎索邦大学医学院求学时,傅拉都加入了法国共产党。1936年12月,他作为头一批响应西班牙号召的国际医生加入到战斗中来。他身上散发出来的人格魅力和脚踏实地的精神令他的同事们由衷地佩服: 在所有活动和聚会上,你都总看到一个三十来岁的少校,在一群人中说着流利的犹太意第绪语。他的发音标准,语速流畅,几乎听不出任何波兰口音。他的出色不但不会让他和大家显得格格不入,相反,他的朴实和有趣让他很受欢迎,被看作是我们这些犹太人中的一员。曾和他共事的博生商行’老员工向大家介绍道:“这就是傅拉都,医疗服务部的头儿,以前负责第十三纵队,现在是第三十五师的头儿……。”而当傅拉都谈起博生商行时,他的语言和表情也总是那么随和。他的朋友还很多,其中不乏由他治愈的伤员。 第四位出生于波兰的医生是甘理安。关于他和他的妻子甘曼妮战前战后的信息都很少。两人都从原属波兰的立陶宛地区前来参加国际纵队。作为一名医生的甘理安和作为一名细菌学家的甘曼妮在西班牙结婚,一路走来,从西班牙到中国,他们既是危难中相互扶持的深情伉俪,也是工作和职业生涯中配合无间的亲密伙伴。 除了波兰籍医生陶维德、戎格曼、傅拉都、甘理安,还有4位出生在德国的医生——贝尔、白乐夫、顾泰尔以及马绮迪也同时拥有在西班牙和中国战地救援的经历。他们走上了一条鲜有同胞选择的路。事实上,当时有超过7万名意大利人和14000名德国人选择加入弗朗哥的部队,而贝尔等人则成为少数支持西班牙共和党的德国人。 1898年4月2日,贝尔出生于当时普鲁士地区波森省的一个犹太家庭。加入德国共产党后,他于1935年逃往捷克斯洛伐克。作为国际纵队第45师的住院主任医师,他的长官们评价他具有高度的政治智慧和成熟的组织能力。比他年轻6岁的白乐夫和顾泰尔常常戏称他为“老人”。白乐夫医生在38岁时完成了在德国图宾根大学的学业,之后于1936年穿越西欧和比利牛斯山脉来到西班牙,成为一名随军医生,往返于贝尼卡西姆(Be J1icassim)医院和各大战场之间。 白乐夫的同胞顾泰尔,于1908年生于德国埃尔伯费尔德(Elberfeld)。1933年在德国弗莱堡接受系统医学学习。由于加入了德国共产党,顾泰尔丧失了行医执照,只能移民苏联。他于1937年抵达西班牙参加了国际纵队。 拥有类似经历的还有时年29岁的马绮迪,她于1908年11月17日出生于德国汉诺威。虽然很多历史学家认为她后来与西班牙内战老兵弗里茨·马库斯(Fritz Marcus)结婚,但多数资料都未提及夫姓,仍沿用她的本名。1937年,在赴西班牙前,她曾被迫从德国移居到后来的南斯拉夫。 P14-1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