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传媒、旅游与多民族乡土景观的变迁

传媒、旅游与多民族乡土景观的变迁

  • 字数: 213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 作者: 巴胜超
  • 出版日期: 2020-12-01
  • 商品条码: 978751089836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96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6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的是传媒、旅游对多民族乡土景观变迁的作用和影响,其中汇集了作者与多位学者长期以来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田野调查的成果,内容丰富,田野调查资料全面,涉及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等学科内容,学术价值较高。
书中所论乡土景观的变迁,可视为在后乡土社会、新乡土性语境下,在大众传媒、文化旅游的共同作用下,乡土景观的当代表征。内容包括乡土景观的形象识别系统、乡土景观女性气质的建构、乡土景观的农耕底色与旅游呈现、乡土景观的五行思维与介休范例,以及京族哈节、亚鲁王、一寨两国、胞波节、大糯黑村的乡土景观叙事。所论涉及汉族、彝族、傣族、景颇族、苗族、京族等多民族文化群体。
作者简介
巴胜超,云南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博士,教授,昆明理工大学乡村影像记录研究所所长,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传媒人类学、文化遗产学、民族志电影制作。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乡土景观的形象识别系统
一、何以乡土景观?
二、乡土景观的形象识别系统
第二章 乡土景观女性气质的建构
一、乡土景观之性别研究
二、百变阿诗玛:文化旅游与乡土景观女性气质的建构
三、阿诗玛文化资本化
第三章 乡土景观的农耕底色与旅游呈现
一、农耕底色
二、旅游呈现
三、和顺乡愁
第四章 乡土景观的五行思维与介休范例
一、问题的提出
二、“五行”框架
三、黄土文明五行观的介休表述:以传统民俗为中心
四、华夏中心:回到“家园遗产”
第五章 乡土景观之京族哈节的可参观性生产
一、溯源:哈节起源口传叙事的“异文”
二、编剧:哈节起源口传叙事的“表演性”
三、景观:哈节起源口传叙事的“可参观性”生产
第六章 乡土景观之亚鲁王的传播与传承
一、传播《亚鲁王》
二、传承“亚鲁王”
三、心信的养育:传播与传承的阈限
第七章 乡土景观之一寨跨两国的景观建构
一、作为文化风景的“一寨两国”景区
二、银井寨“一寨两国”景区的景观建构
三、“胞波情”的文化隐喻
第八章 乡土景观之中缅胞波情的传统发明
一、文化与经济在历史发展中的消长
二、发明传统与胞波狂欢
三、跨国交流与文化传播
第九章 乡土景观之大糯黑的人居生态
一、村落概况
二、生态:“石—木—水—土—人”共生
三、生命:阿诗玛,我们民族的歌
四、生养:阿诗玛文化的旅游表征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