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世界、诠释与教化

世界、诠释与教化

  • 字数: 246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作者: 鲍永玲
  • 出版日期: 2020-11-01
  • 商品条码: 978755202051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56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对“世界”概念的重新定位和周密阐释,对任何取向远大的思想体系的内在建构都具有根本的奠基作用。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更有很多源远流长的关键概念如同满带刻痕的河道,深刻而直接地塑造了古代中西方的社会、文化、思想和宗教地貌。而通过15世纪以来的中西文化交流,这些关键概念又极大地影响了近代世界整体的文化景观,铺陈下现代化世界里潜在的问题与悖论。 本书的追索之旅从千年流变的“世界”概念的诠释开始,对汉语哲学史开端的“心”“物”“德”“经典”概念以及相关喻象做了深入的诠释,还对西方源远流长的经典诠释和教化传统作了系统的梳理分析。
目录
上篇世界
第一章“世界”概念的缘起
第二章“世界”概念的诠释:早期佛教与玄学合流之情势
第一节loka的源始涵义
第二节三千大千世界的佛教宇宙观
第三节大道而察:佛玄合流的世界图景
第三章天下—世界:从概念变迁看近代东亚世界图景之变更
第一节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天下”图景
第二节汉传佛教“多元多重”的“世界”图景
第三节“世界”还是“天下”:近代东亚世界图景之变更
第四章共在、同居和世界
中篇诠释
第五章“倾听哲学”与“观的哲学”:两种不同的诠释学取向
第六章水道与经典:儒家经典诠释场域的形成及其核心特质
第一节“哲学的突破”与儒家经典体系的形成
第二节“贯通水道”:儒家经典诠释与注疏理念的形成
第七章开放而收敛的水域:儒家经典诠释的隐喻
第一节儒家经典诠释理念的形成
第二节开放而收敛的水域:儒家经典诠释场域的特性
第三节经典诠释与思想创造
第八章“物”的多重面相
第一节“物”之三训
第二节生生物化
第三节“物”之成、序、位、格
第四节与物同体
第九章“直心为德”及其意象考释
第十章种“德”者必养其“心”
第一节王阳明经典诠释思想的价值维度
第二节“种德养心”和“下学上达”:王阳明的经典诠释观
第三节朱王经典诠释思想之异同
第十一章孟庄“心”学殊异考
第一节孟子论心:“谷”之实达
第二节庄子论心:“镜”之虚灵
第三节圣人之异:“养心”和“游心”
第四节“心”之正负功夫
下篇教化
第十二章驯养、教化和自然
第一节musar:驯养与训育
……
第十三章成形与教化:爱克哈特论“神人合一”
第一节永恒沸腾的灵魂火花
第二节流溢回返的教化循环
第三节神人合一的纯化之路
第十四章“内在形式”:沙夫茨伯里的新自然神论
第一节内在形式和活的自然
第二节情感教化和绅士理想
第三节神圣秩序与和谐宇宙
第十五章情感与教化:沙夫茨伯里道德哲学与审美话语辨析
第一节自然和教化
第二节道德和情感
第三节审美和秩序
第十六章沙夫茨伯里对德国教化观念的影响
第一节“内在形式”:从柏拉图到沙夫茨伯里
第二节“内在教化”:从莱布尼茨到厄廷格尔
第三节“普遍的人”:德国古典教化观念的核心
第十七章内在之路:从神的肖像到自我教化
第一节教化观念的源起
第二节德意志运动与教化观念的普遍化
第三节自我教化:德意志运动的内在精神之路
附录:被卷入难民危机里的“康德”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