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饥饿的女儿三部曲(全3册)

饥饿的女儿三部曲(全3册)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 作者: (英)虹影
  • 出版日期: 2020-12-01
  • 商品条码: 9787541157431
  • 版次: 2
  • 开本: 32开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13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虹影三部经典作品《小小姑娘》《饥饿的女儿》《好儿女花》的结集,完整反映虹影从贫民窟到世界文坛的成长之路。
《小小姑娘》是虹影经典散文集,继《饥饿的女儿》《好儿女花》后的重要情感转折性作品。作品主要讲述了作者童年时期的成长经历,以及那些经历给自己造成的心理阴影。从这个角度看,《小小姑娘》可以算是《饥饿的女儿》的补充和注解。但是在母亲去世,女儿降生之后,虹影凝思幼时故事,反思内心世界,从而让自己的思想达到了哲学意义上的升华。
一个十八岁,小名叫六六的女孩和兄妹父母八人挤在重庆南岸半山一个狭窄的阁楼里。六六在十八岁生日那一天得知了自己的身世——原来自己是个私生女。在这个隐秘和耻辱的身世背后,是母亲几段撕心裂肺的绝望爱情,是生父苦熬十八个春秋的等待,是养父忠厚善良的担当与庇护。小说讲述了母亲苦难的一生,个人和家庭的痛苦悄然转化成历史的痛苦,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到七八十年的风云变动不动声色地展现得波澜壮阔。虹影以重庆草根为背景进行的写作中,剥去所有人性关系中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有力地展现人生的悲苦。
《好儿女花》是虹影成名作《饥饿的女儿》的姊妹篇。
母亲过世,她返回重庆家乡,在奔丧的三天,逐步揭开了家族阴暗的历史。她曾在十八岁生日当天知晓了自己的私生女身世,之后她浪迹四方,于国际文坛声名鹊起。婚姻遭变,这些都一一夹叙在她奔丧的线索里,母亲的生平,兄弟姐妹扭结不清的人性表现,以及那谜一般的不堪回首的过去,将生活混乱沉重的大幕一点点拉开。虹影写的是底层社会的一个家庭,这个家庭既普通但有特殊,家庭关系特殊,兄弟父母之间都很特殊。在歌颂亲情的大背景下写出了另一方面很复杂的东西,不是没有亲情,而是亲情也包含很多矛盾冲突,这些冲突与人性的弱点是相关的,不因赞美家庭而掩盖这种危机。虹影很真实地讲出了家庭关系里的真实性和复杂性,没有掩盖真实的人性,深入家族细微的关系中,看到最基本的社会层面显现出人性的冲突。
作者简介
虹影,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饥饿的女儿》《好儿女花》等。其长篇小说被译成30多种文字在英国、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出版。《饥饿的女儿》曾获台湾《联合报》读书人奖,《好儿女花》,获亚洲周刊2009年十大小说。虹影曾获纽约《特尔菲卡》杂志“中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意大利“罗马文学奖”,2009年被重庆市民选为重庆城市形象推广大使。
目录
《小小姑娘》
上法院
那始终是个谜
改名换姓
一只瓷猫
四姐告状
生虱子
大姐从农村回来
二姐从学校回来
我生病了
大姐坐月子
两束白菊花
大表哥来了
清明粑
小猫小黑
猫跳舞
出事
……
《饥饿的女儿》
《好儿女花》
摘要
     上法院 打我睁开眼,看见这个世界,就强烈地感到母亲离我远远的。她好像是别人家的母亲。 母亲离我远,就算是她抱着我,我们中间也隔着好些东西,她的心不在我身上。我弄不懂她的心在哪里。 大姐比母亲离我近,后来我长大一些才发现,大姐喜欢我,是因为她喜欢与母亲对抗,母亲不喜欢的事,她要做,母亲喜欢的事,她不做。比如母亲并不爱和我说话,大姐就要和我说话。 在我十八岁生日那天,大姐说,我曾像一个破皮球,被母亲和父亲、生父在区法院里踢来踢去。 “我多大?” “你一岁不到。”大姐看看我。我看着她,神情非常专注。大姐说,那审判庭旁听席上坐满了黑压压看热闹的人,大都是街坊邻居和一些熟人朋友,母亲的态度很坚决,非跟父亲离婚不可!父亲一口咬定:“不离!” 法官花白头发,戴个宽边眼镜,脸上毫无表情。当然,见多了离婚的男女,每天都有这样那样的人分手。他只是在父母吵得不可开交时才慢吞吞说: “慢慢讲嘛,慢慢讲嘛!” 没隔多久,形势转变,母亲不要离婚,父亲要离,说可让母亲跟我生父走。 坊间一直都流传着一句话,要离婚,切莫上法院,私了,丑事掩得好藏得了。相反,所有的隐私和秘密公之于众,会搞得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母亲和父亲的婚没有离成。可这场离婚使两人一下子丢尽了脸,付出了代价。 大姐说:“上法院,很可怕。可是你长大以后,若再上法院,就不必害怕。” 我问:“为什么?” “因为人的第一次都会如此反应,害怕,惊喜,担心。第二次时,就不会如第一次那样。” 我说:“我不希望有第二次。” “反正你有防疫能力了。你看看我就是如此,我离过一次婚,再离几次,也就寻常了。” 大姐说得轻松,给我的感觉却并不是如此。 那始终是个谜 重庆长江南岸野猫溪一带,只有一个邮递员,他四十来岁,脸上有水痘后流下的疤印,永远是绿衣服、绿帆布包和一双军用球鞋。这人其貌不扬,可很能笑,笑声能感染九三巷整条街。邮递员来到我家所在的六号院子时,父亲会和他说上几句,都是和当天天气好坏有关。 整个院子订了一份《重庆日报》,订报人是我的父亲。从邮递员手中接过报纸,父亲蹲在地上,看了起来。 母亲走到父亲面前,低下身。报纸顶头上印着一段伟大领袖的语录,天天一样。母亲从不看。那么她在看什么呢?原来她发现父亲握报纸的右手还夹着一封信。她取过来,见写着她的名字,便撕开信封,读了起来。 在巫山插队落户的大姐的信很短,说她将回重庆一段日子。 母亲眉头一挑,告诉父亲,大姐要回来。 父亲说巫山不好,回来虽然照旧是个穷,可是穷也比那夹皮沟强,一家人在一起。 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